养生名篇

2023-12-12 16:15
养生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庄子原文

色、声、香、味和欲念,是驱使人奔波于世间的根本原因,也是使人丧失真性的罪魁祸首。庄子对这五者的见解直承自老子,认为他们都是“生之害”。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还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说法。为了使人认识这个危害,老子分析了常人生死夭寿的原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人出生后,十分之三可以长寿,十分之三短命夭亡,本来可以长寿而自己踏入死路的亦有十分之三,何故呢?是因为奉养太厚、享受太过而造成,说明厚益其生反会损其寿,非养生之正道。

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反而会丧失人的本性,会损坏人体感官功能。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充满了各种物欲诱惑。不少人由于沉湎于各种强烈刺激的音乐,结果不仅听力大大受损,而且容易心绪不宁。饮食口味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吃那些口味过重的食物,不仅会损伤人的味觉,而且相对应的脏腑也会受到损害。至于过分迷恋、沉湎于各种娱乐活动,进而将娱乐变成赌博,同样会使人心灵躁动不安。收藏宝物之风过甚,不仅使人玩物丧志,而且还会引起偷盗、欺骗的丑恶现象。所以能安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不去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快乐之源。(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①责②矣。无为则俞俞③。俞俞者,忧患不能处④,年寿长矣。(《外篇·天道》)

注释

①任事者:指任事之人,或指臣下。②责:尽职。③俞俞:即愉愉,从容和快乐的样子。④处:犹“入”。

鉴赏

本段意思是,停留在恬淡无为境界上心境便空明虚淡,空明虚淡了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发地运动,没有干扰地自发运动就能够无所不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寿命也就长久了。

庄子认为,当心中不再计划谋算,不再向外驰求,彻底达到精神上的放松时,才是精神最为充沛的时候。此时由于不再求巧取妙,精神能够专一而集中于所做所办之事,故可以踏踏实实地完成任务,从而承担起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对于当今的人而言,由于所追求的事物太多,因此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多乐于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以期用最少的力气完成自己的工作,为此不惜殚精竭虑,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思虑过度的心神状态。

中医学认为,思虑过度,首先损伤脾胃。脾气郁结,久则伤正,运化失常,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而事多则烦,不顺则怒,因此还会波及肝胆,引起头晕胀痛、两胁窜痛、口苦目眩等症。因此,思虑过度足可伤身。反之,若能无思无虑,则能从容做事,远离伤身的各种情绪了。(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形劳①而不休则弊②,精③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④。(《外篇·刻意》)

注释

①形劳:谓形体过分劳累。②弊:疲敝,疲乏。③精:精神。④竭:枯竭。

鉴赏

本段意思是,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

在庄子看来,元气的劳损与亏竭,这都是因为驱使自己身心没有节制。病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

在中医学中,劳有几种不同的概念:一是病证名,指五脏劳伤,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二是指情志劳伤,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所列“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三是病因名称,指五种劳伤病因,如《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和最普遍的说法是第三种,即“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

因此,不论从事什么活动或者处于哪种状态,都应劳逸结合,以顾护元气,避免虚损。(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就①薮泽②,处闲旷③,钓鱼闲处,无为④而已矣。此江海之士⑤,避世之人⑥,闲暇者之所好也。(《外篇·刻意》)

注释

①就:谓栖隐。②薮泽:泛指草野湖泽。③处闲旷:谓居身于寂静的旷野。④无为:即闲散。⑤江海之士:谓栖身江湖海滨的隐士。⑥避世之人:谓逃避现实的人。

鉴赏

本段意思是,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垂钩钓鱼来消遣时光,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避离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庄子在这里列举了适宜养生的环境。由于地理水土与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养生学的重要原则就是根据水土环境来选择居住之处。《千金翼方》认为,适宜的环境,应该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优美”,而《本草纲目》也指出“人赖水土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

现代医学认为,养生环境,是空气、水、阳光、土壤、植被、住宅,以及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从自然环境来说,洁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组成的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观,就是最佳的养生环境,这样的养生环境,远离了嘈杂的都市人群与倍受污染的水源、空气,能够从外部给人体良性的刺激,使人逐渐脱离疲惫紧张,逐渐调整为健康的状态。

人是社会动物,在这样的环境中,尚需要有与养生者志趣相投的同好,与同伴在一起,方能在远离喧嚣的同时,不会受到寂寞、孤独等负面情绪的困扰,避免进入另一种消极逃避的生活,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吹呴①呼吸,吐故纳新②,熊经鸟申③,为寿④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⑤之人,彭祖寿考⑥者之所好也。(《外篇·刻意》)

注释

①吹呴:合口用力呼气叫吹,张口慢慢出气叫响。②吐故纳新:谓吐出故气,吸进新气。③熊经鸟申:谓像熊举目引气,以强身躯;像鸟伸颈舒翼,使得气脉流畅。④为寿:为了长寿。⑤养形:养身。⑥寿考:谓长寿。

鉴赏

本段意思是,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样做乃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样寿诞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虽然《庄子》的养生思想更加侧重于养神,但也强调“无劳汝形”即认为不可忽视养形。同时《庄子》还多次出现“形全”这一概念。“吹呴呼吸”与“熊经鸟申”在《庄子》中,是指气息锻炼和形体导引两种养生方法。这两种养生方法都对道教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根据“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气息锻炼方法发展出服气、食气、六字诀等养生手段,这些方法在隋唐达到鼎盛。“熊经鸟申”则成为道教各种形体导引术的理论依据。葛洪在《抱朴子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吟,或息,皆导引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将按摩导引与扣齿咽津相结合,还具体指出华佗“五禽戏”的导引方法。《云笈七签》卷三十四收录有《大清导引养生经》《宁先生导引养生法》《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等篇章对导引养生的具体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人之所取畏者,衽席①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外篇·达生》)

注释

①衽席:卧席。这里指色欲之事。

鉴赏

本段意思是,人最可畏惧的,就是枕席上的恣意与饮食上的失度,但人却不知道警醒和戒备,这是不应该的。在庄子看来,饮食男女,是人们最应当提防而最没有防备的两件事。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房事过度,则耗伤肾精,导致肾之真阴元阳俱亏。饮食失节,则损伤脾胃,使之难以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因此在饮食、男女上一定要有所节制,否则会损伤到人体的根本。

对于饮食之事,“适中”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就可以变成精微物质,提供全身需要,能够化生血液,也能够形成五脏六腑之精。所以说:“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得谷则生,绝谷则亡。”可见,饮食水谷在人体的生命代谢过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体对于水谷的容纳、消化、吸收、转运都是有限度的。在生理的条件下,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胃和肠道保持着流水作业、交替虚实的生理节奏。也就是在胃进食的时候,肠道应该是“虚位以待”,保持着接纳能力。当胃中的食物进入肠道之后,胃则变成空虚状态,进行休整,等待接纳下一批食物。如果超过一定量限制的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胀满不适,不想进食,甚至恶心、呕吐等。因此饮食节制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念。

而在男女房事养生上,《内经》中早就有不少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明确地告诫世人,若醉酒滥行房事,会使精气衰竭、真元耗损、形体气血虚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纵情以求过度的愉悦,常会损及人的寿命,不到五十岁即年老体衰。该篇还认为,在寡欲淳朴的美德影响下,人可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提醒人们,在房事养生方面,如能做到增八益(即八种有益于健康的性事)、去七损(七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性事),则阴阳气血调和而长寿。如不能做到这些,则会导致早衰。愚昧纵欲者因对此轻视而常见早衰;聪明寡欲者因遵循此道养生而能长寿健康,青春久驻。在《灵枢·五音五味》篇中还指出,逞性欲而思虑忧郁会伤及心神,醉酒纵欲、汗出伤风则有损于脾,性事太过、出汗入浴则可耗伤肾气。故善养生者宜远色欲,乐恬淡。(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一其性,养其气①,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②。夫若是者,其天③守全,其神无郤④,物奚自入焉。(《外篇·达生》)

注释

①气:元气。②物之所造:即造物者,也就是生成万物的大道。③天:自然天性。④郤(xì):间隙。

鉴赏

本段意思是,纯一心性,保养正气,与道合德,借以通于天地造化之道。如若做到这样,那么他的心性就健全圆满,他的精神就无有隙漏。正因为精神上没有隙漏,所以外来的诱惑无机可乘。

庄子认为,性、气、德与道具有一贯相承的联系,心性纯圆,在精神上就具备了抗御外界干扰的正气,在行为上能合乎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从而通达于自然的大道,长养其生。

唐代医家孙思邈也主张性善以养其生。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灾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意思是说,修养性情的人,应当使性情变得贤善。如果人能够性情贤善的话,那就不会因为恣意妄为而遭受外来的打击,也不会因为内心惴惴不安而受到精神上的折磨,从而避免遭受各种疾病,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这种修德养生之法,其实和儒家“仁者寿”的思想一脉相通,都是从精神上的修养做起。(李兆健、叶阳舸)

原文

用志①不分,乃凝于神②。(《外篇·达生》)

注释

①用志:用心。②凝于神:即精神凝神专一。

鉴赏

本段意思是,如果不散用心志,就能高度凝聚精神。

庄子虽然提倡无为,但同时他也承认人是离不开世事的,因此,如何处理日常事物便成为日常养生的关键一环。他认为,在处世行事时,应当凝聚精神,集中意志,如此则能办成事、办好事。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静者寿,躁者夭。”躁动的心神,必然造成身体在物质上的消耗枯竭。人必须达观,要善于凝神静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素问·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就是要求心气平和,宁静无虑,恬淡虚无。有了清静,人的心神就能敛藏,保存旺盛之心神,这才有利于抗老防衰。(叶阳舸、李兆健)

原文

夫忿滀①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②;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③;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④,则为病。(《外篇·达生》)

注释

①忿滀:郁滞,郁结。②不足:谓精神萎靡不振。③善怒:好怒,易怒。④中身当心:郁结体内,攻入五脏。

鉴赏

本段意思是,郁结的气耗散而不能回复,会导致气的不足;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能上通又不能下达,郁结在内心而不能消散,那就会使人生病。

庄子指出,易怒与健忘这两种心理现象,是由于气机不能自如上下所引起的;而气虚与疾病,则是由于气的愤急耗散或者不能收敛回复所引起的。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神志的过度,会引起气机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素问·举痛论》列举了喜、怒、悲、恐、炅、惊、思这七种情志过极所引起的气机不调的情况:“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因此,保持气机通畅,是养生的关键。(李兆健、叶阳舸)

猜你喜欢
庄子原文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