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妍 顾张瑜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足球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运动,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作用,加快助力校园足球的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通过推广健身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业余训练。201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校园足球改革,要求中小学校将足球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1]。该方案的提出毫无疑问地为中国足球发展提供了强心剂,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足球,喜爱足球,参与足球。
国内关于校园足球的定义尚未统一,通过对校园足球概念的讨论和界定,最终将其定义为各级在校学生开展的足球活动,主要目标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培养足球后备人才[2]。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从体育生活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常指强身健体、振奋精神、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3]。即校园足球文化是学校围绕足球举办的所有文化教育活动,如足球课、足球比赛等,中小学生能通过掌握足球知识与技巧来丰富与扩展自身的体育文化知识[4]。
文化建设是校园足球的核心工作,是体育项目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产物。校园足球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校园足球的本质是文化,通过文化来育人,校园足球的发展也离不开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足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可以说中国足球不缺身体、技术,缺少的就是文化[5]。第二,以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足球文化建设为教育手段,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将教学与竞赛、娱乐相结合,进而培养青少年健康行为。第三,校园足球文化是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种文化的统一,可以引导青少年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与价值,培养其参与足球活动的习惯,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6]。
到2020 年,我国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将超过2万多所,2025 年将超过5 万多所。校园足球需要在学校内开展,学校的足球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的投入、扶持资金等基础性条件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在不少省市都已经发展了很多足球定点学校,但是主城区的足球场远远不够,学生没有场地踢球现象依然存在。场地设施是足球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规范所有的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化学校基础设施,让更多的学校有条件开展足球活动。
尽管国家政策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和便利,校园足球的发展却开始趋向于形式主义,足球操只能起到活动、热身的作用,是不能够代替足球训练、教学和比赛的。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未知挑战,塑造一个愉快、健康的心灵[7]。精神文化是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对足球的需求,青少年积极参与各项足球赛事,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足球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足球相关的政策、管理的规则、实施方案等内容,各部门应统筹协作保障与足球相关的制度,共同出台支持政策。对足球的认识不能一直停留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实施阶段,要改善中国足球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起来,规划好各地区足球的未来发展,完善政策措施。中国的校园足球长期受到体制的压迫,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也许足球会成为一个突破口,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运动的乐趣。
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行为环境,具体包含足球竞赛、足球游戏、学校足球环境等。改变过去重物质轻文化的发展理念,把行为文化建设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有助于青少年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8]。通过建设校园足球行为文化,帮助学生学习足球运动技能,加深对足球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感受足球运动的快乐,形成爱运动、爱锻炼的校园文化。
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过去两年,中央政府在校园足球方面的投入为6.48 亿元,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财政为辅。但是资金并没有到位,许多资金没有分配给学校,有些学校挪用资金用于其他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无法满足校园足球的发展,导致校园足球的实施效果不理想。体育场地的更新维护、运动队的建设、足球教练员培训、训练比赛费用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调查,许多学校不具备正规的足球场地,难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中只有40%的场地适合青少年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这也给学校足球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2015 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约64.4%的受访者表示校园足球面临的实际困难是缺乏职业的足球教练员[9]。同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总人数为565638 人,2016 年总人数为585348 人,三年内新增体育教师人数为73298人,其中拥有足球专业背景仅15594 人[10]。由此可见,学校非常缺乏足球专项教师或具有足球技能的体育教师,特别是女性体育教师匮乏,教师需要教授学生篮球、足球、田径等多个项目,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足球训练。中小学足球教练员和教师缺乏培训且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种种因素限制了足球师资培训的效果。
许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足球文化的重要性,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和受伤,体育老师只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跑跳类的活动,一般将足球技术作为教学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将其作为封闭的运动项目开展,学生都是“教科书式”的标准动作,很少参加足球比赛。家长考虑到学生以学习为主,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出路比较狭窄,练习足球将来也不会从事此类工作且足球对抗性、竞赛性强容易导致学生受伤。学校体育教育是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另一方面,学生的足球运动习惯、兴趣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影响。
我国采用赛会制的比赛形式导致一年中300 多天时间没有比赛参加,意大利的AC 米兰俱乐部每年的正式比赛不下40 场,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有形式各样的挑战赛。各级校园足球管理部门围绕校园足球联赛开展工作,而我国部分学校仅仅是组建一支球队参赛,能在校内举办比赛的都是足球传统学校。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很少有身体对抗练习,仅占训练课程的10%-20%,年轻运动员通常缺乏比赛经验且应变能力差。各级政府和学校举办的足球联赛和青少年足球联赛相似,在全国、省、市各级开展,但这系列足球联赛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办赛水平也参差不齐。
国家对校园足球的拨款从4000 万增加到5600万,但对各个学校来说还远远不够,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学校正积极推进校园足球项目,不断提升校园足球的影响力,努力在大型足球赛事中赢得一席之地,吸引一些知名企业和职业俱乐部的参与,例如上海申花、山东鲁能等。“十四五”期间,《方案》针对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提出要持续推进社会足球场地设施的投资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国每万人拥有0.9 个足球场,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各地区学校获得资金后要加强监管,确保资金运用在该用的地方,加快场地设施改造建设,在校园内建设一批对公众开放的足球场。
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教练员为非足球专业的毕业生,学校足球教练员的层次和执教水平普遍偏低,有很多教师甚至没有系统学习过足球,没有带好足球训练队甚至是上好一节足球课的能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学校还可以与职业足球俱乐部合作,通过高薪聘请精英教练、组织足球老师培训,提升足球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各大高校和体育院校应着力培养足球特长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课程学习,为足球定点学校定点输送专业足球教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打造校园特色足球队和社团。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让足球深深扎根校园,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足球水平影响着国家足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足球陷入了恶性循环,年轻球员缺乏经验和能力。国家层面要高度重视,有效管理“假球、黑哨”的严重腐败问题,大力支持构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做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比如开设足球课程、观看足球比赛视频、组织足球小游戏、举办一些足球文化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校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也需要加强,家长们担心学生在运动中发生碰撞受伤,政府和学校为学生购买运动伤害保险,以化解安全风险。教师应该尽可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确校园足球的目的和意义,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校园足球才能更稳定地发展。
日本高中学生足球联赛共在44 个日本频道播出,总决赛规模达到了4 万人。包括富士在内的六大赞助商均表示了全力支持,而中国足球联赛的发展却举步维艰。2017 年11 月,阿里体育与大体协、中体协签署了一份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十年合同,通过商务指导促进校园足球联赛开展。借鉴发达国家校园足球联赛的发展模式,各地区有效举办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完善赛事体系。为了使足球联赛有序进行,应组织足球指导员和裁判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我国校园足球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国家、学校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相关的学校足球老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向青少年普及足球基本知识和技能,以解决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促进我国校园足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