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清,郭丽萍,李晓丹,肖军霞*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109)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发挥优势。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从学术型向应用与学术型并重转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培养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2015年5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1],重点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强化案例教学,并且规定将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作为专业学位点建设评估的重要指标。2022年11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山东省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行动方案》[2]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切实发挥好优质资源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撑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这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CBT)也称实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选取有启发性的案例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适的教学媒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和探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该教学方法由哈佛大学于1870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索性教学方法,目前已应用于管理学、医学、法学等教学中[4]。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案例情景再现和角色演练,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学为主,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沉闷局面,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升华[5]。建立“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课程的案例库并实施案例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是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培养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主要介绍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品、食用菌和昆虫类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现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着重从食品科学的角度阐述食品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相关内容,为学生从事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质量管理、科研及相关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此课程教学素材非常多,虽然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也使用了案例教学,但是这些案例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案例库,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针对“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紧跟学科前沿和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体系功能完备的“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课程教学案例库。
“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案例库的建设,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快速地、系统地了解到我国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食品资源、特色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了解到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拓宽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为使我国更多特色食品资源走向世界各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案例教学法起步早,国外高校(如美国哈佛大学)在诸多行业领域构建了一批典型案例,引进国外食品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相关案例库,既保证了案例教学的基本需求,也可为国内案例的发掘和编写提供借鉴。
以产业实际需求为背景的案例教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食品加工与特色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涌现出大量典型实例。从大型企业精选案例内容,突出案例的行业特色,以及案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原创性,提高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的收集有利于开展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结合食品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相关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建设案例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团队成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编写新案例。将教师科研内容与成果转化成教学案例,对于研究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也有利于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思维。
我国幅员辽阔,食品资源丰富,食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形式多样,除了果蔬食品、粮油食品、畜禽食品和水产品等传统食品资源外,新食品资源和森林食品资源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引起广大研究者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兴趣。随着食品资源在“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和“生态中国”的战略部署,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驱动将逐步打通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产业链,支撑食品资源纵深发展,促进食品资源价值释放,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以全球战略的眼光,研究民族性、区域性和前瞻性的世界各地食品资源,整合人类新食品资源,创建未来食物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促进我国在“一带一路”上传递健康,传播文化,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的空间。除了建立传统的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案例外,“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课程更加注重我国新食品资源和民族特色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案例的建立,如魔芋、刺梨、花及花粉食品资源、辣木、芦荟、食用菌等,这些特色食品资源可助力于全面乡村振兴工作。
“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媒介、以问题为起点、以讨论为手段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提前1~2周发布案例,让学生自学“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案例内容,了解本阶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案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应用情况。
以3~4人一组,每组安排1名组长,负责小组分工,完成资料收集及PPT制作,组织组内成员讨论,做好PPT汇报以及应答准备。讨论过程中教师需把控讨论进度,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案例。为了开展好课堂讨论,教师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把案例研究透彻,在研讨时才可以驾轻就熟。
对案例分析讨论后进行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总结点评不仅使分析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
案例教学法目的明确,它以直观、分析讨论的方式来呈现教学目标,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通过案例教学,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分析案例,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并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