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丁文敏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重视和强化劳动教育,在充分用好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劳动教育方面积极尝试,力求实效。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单位多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努力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大课堂。
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笔者工作所在地是区域最大的农业基地,农业资源丰富,大米、花卉、凤梨等种植业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在对地方资源全面梳理摸排的基础上,学校整合和开发了校外劳动实践基地20 多个,分为农业类、企业类、人文历史类、商业类、生态环境类等。这些资源有力支撑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
课程是育人的蓝图,也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建立课程资源库以后,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让学生尝试和选择,经历和体悟,服务学生能力提升和品格养成”为出发点,以“可操作、能达成、有趣味、有挑战”为衡量标准,设计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启校外劳动实践大课堂,着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学校坚定落实《意见》强调的劳动教育的重点,要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如在开发设计当地品牌大米课程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组织学生来到当地水稻研究所,采访水稻育种研究员,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水稻的育种目标及育种过程;学生亲临种植基地,亲历育秧过程,做好观察记录,亲自体验现代插秧与传统插秧的区别,体验新时代劳动的新样态;近距离观看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的工作场面,一次性完成农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除杂余物等多道工序,体验科技助农魅力;为了优质、健康的当地品牌大米能被更多人知晓并食用,学校专门组织了“家乡大米LOGO 设计大赛”,同学们还在家人的支持与帮助下,用大米制作咸鲜烧麦、招牌寿司、五彩炒饭、焦香糍粑、脆香米饼等各式各样的美味食物,在学校组织下,有序到当地的超市门口义卖……真正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意见》充分肯定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打造劳动实践大课堂,充分挖掘劳动的育人功能。
如以“我是最美志愿者”为主题,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大型超市、蛋糕店、特色土菜馆等进行职业体验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体会不同岗位的辛苦。虽然分工不同,价值相同,学生知道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劳动不仅要出力流汗,更要学会动脑思考,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
再如,带学生亲临当地稻田,学生惊讶地发现,气象站就在地里。今天的天气如何?地头的气象信息栏看一眼,当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光照、雨量、风力、风速、水质等11 项信息一目了然,种植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随时调整生产作业。田里配置智能检测器,可以直接感应到水位高低信息,并发送到种植户手机里,配合太阳能发电机带动水闸,只需要坐在家里点一点屏幕就行了,既节水、又方便;自动导航设备的自动插秧机,不管你是有着多年插秧机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还是初次上阵的“萌新”,只要提前打好标记点,都能插出笔直的秧苗,节省了人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学生切身感受到科技让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打造劳动实践大课堂,离不开家校社协同。通过家庭配合打底、学校课程推进、社会实践提升等关键环节,学生逐步培养了今后必备的劳动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家庭为基础,“常态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以学校“奇妙的桑葚”课程为例,很多孩子的家长本身就是养桑农户,学校设置的“小桑葚大学问讲座”“小小桑葚树悠悠药草香”“桑葚膏制作体验”系列活动都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预热、实践加巩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得到更进一步增进。
以学校为主导,“课程化”提升劳动教育品质。学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开启专家进课堂系列活动。作“小桑葚大学问”主题讲座,做好桑葚膏、桑葚酒制作的指导工作,同时也做好学生作品的点评专家;到当地桑葚基地开展“采桑葚,品桑葚”活动,学生收获实时的过程性反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
以社会为支持,“基地化”丰富劳动教育形式。积极争取社会支持,邀请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楷模、优秀创业者,积极走进校园课堂、深入实践场地,担任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同时,学生走进劳动基地,出力流汗,真实体验,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得到实时展现。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基层学校基于地方资源开发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推进国家课程的本土化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评价。学生仅仅只有“我流汗了”“我出力了”的体验“打卡”而没有评价反馈,劳动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只有卷面评价、结果评价,则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所以学校应该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劳动品质的发展。同时,协同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作为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的激励作用,让评价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牛鼻子”作用。(“劳动素养评价表”见右表)
学校坚持依托地方优质资源,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大课堂,收获了扎实成效。
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整个过程,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他们掌握了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设计等基本理论,提高了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以及课程的执行能力,个人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学生多次获一二等奖。在多姿多彩的劳动实践与探究体验中,学生亲历、操作、体验、探究和感悟,对劳动的意义认知和劳动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依托地方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路径,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多个劳动教育主题课程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劳动教育主题项目也获评市级基础教育成果奖。同时,劳动教育的实施凝聚了家校社教育合力,学校办学效能不断提高,逐渐走上了优质发展的道路。
劳动素养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