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12-11 18:03李杨
环境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文明

李杨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历史逻辑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需要从历史视角看问题。第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史与自然史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印证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一些古文明的衰落或消失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衰退有密切关系。以史为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第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资本增值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强调自然的工具性,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恶化,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消耗过度、气候变暖等难以逆转的后果,最终付出惨重代价。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提出是基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第三,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从“绿化祖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观到包含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对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关注与探索从未间断,持续有效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理论逻辑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第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推崇“天人合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形成提供独特的文化基因。例如,儒家《论语》中提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家《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都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源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现实逻辑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自然资源供求矛盾、环境容量供求矛盾、生态服务供求矛盾,凸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自然资源供求矛盾。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如果走西方国家粗放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整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况且,我国耕地、淡水、化石能源等许多重要资源人均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环境容量供求矛盾。我国胡焕庸线东南方43%左右的面积承载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和96%左右的GDP,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部分发达省份已经严重生态超载。而西北方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且拥有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仍存在。第三,生态服务供求矛盾。党的二十大報告中强调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又要环保,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总体上与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

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并明确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绿美广东,必须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担负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

一是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问题,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塑造广东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传统产业“压舱石”作用突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就是从环境问题的根源着手,从改变传统发展方式着手,充分发挥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倒逼作用。要强化节能减污降碳硬约束,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污染排放、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下降和落后产能退出,促进陶瓷、玻璃、石化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绿色化升级和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夯实低碳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二是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全面防控与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协同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流域统筹、城乡统筹、陆海统筹,全力推进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与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巩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三是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保护和修复自然要顺应自然规律,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和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专门察看红树林,指出“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这要求全省持续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以更大力度植绿护绿,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四是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既要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又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要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持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让生态环保法律制度“长出牙齿”,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同时,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事业,要加大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提供更多可参与可获得的绿色低碳消费场景,并创新体制机制把利益融入责任中,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五是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坚持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分区域、分行业、分步骤施策,从全省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省情出发,构建和实施“双碳”政策体系,有序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扎实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坚持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并举,促进重点用能领域能效提升,形成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供给,建成国内领先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三、推动广东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在前列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提出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围绕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到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同时,不断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加快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制度和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建立和完善,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审议通过,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创新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水平,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意识,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保护环境,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新征程要以此为遵循,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