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真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9月26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广州举办,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及广东的生动实践展开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期《环境》杂志刊出部分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近年来,我国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从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9个方面,明确了22条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作为生态环境、绿色低碳、节能安全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在绿色教育、绿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绿色化改革、绿色技能培养等问题作了系统探索和深入思考。本文主要从绿色职业教育的新内涵、现实诉求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绿色职业教育的新内涵
新时代的绿色职业教育应是一种绿色素养教育与绿色技术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形态,是一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绿色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教育形态。从绿色职业教育的内涵来看,不止包括生态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绿色低碳教育、绿色技能培养,还包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应凸显绿色专业教育和绿色技能培养,更应外延到“绿色”价值取向和教育本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的“绿色”健康发展,更加关心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鉴于绿色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2022年8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将“绿色技能”作为主要议题进行研讨,并发布《天津倡议》强调: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培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新的《教科文组织2022年-2029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以“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实现成功且公正的转型”为主题,将鉴于绿色和数字转型经济,培养能够建设包容和可持续经济的技能作为新战略优先领域之一。
作為生态环境职业教育者,应该全面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中找准方向和定位,在着力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找到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转化为学校的策略、路径和重点任务,切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施绿色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是绿色职业的不断涌现需要职业教育持续培养更多的绿色职业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标注了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充分反映了绿色产业带来的职业变化。自2015年版《大典》正式提出“绿色职业”概念以来,在国家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指引下,一批绿色职业不断涌现,新职业里增加了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绿色职业。发展绿色职业教育是促进绿色职业良性发展、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及大学生从事绿色职业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恰能担当此大任,应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职业人才培养和实践体系,强化绿色技能培养,持续培养更多的绿色职业人才,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是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主动增强其适应性。职业教育增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既要增强对绿色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又要增强对产业绿色转型的适应性。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转型升级方面已作出了顶层设计。一方面,《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已对资源环境类职业教育专业升级改造。如服务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调整或增设了绿色低碳技术、生态保护技术、智能环保装备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水环境智能监测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技术、智能水务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为推动制造、石化、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对所有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均提出“掌握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绿色专业的设置作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高职院校应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更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需要,深入挖掘绿色产业和产业绿色化的需求,对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大对绿色专业的建设力度。
三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需要职业教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需要全社会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更需要职业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中,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形式,更强调职业教育“两个服务”的功能定位:一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促使个体生命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承担新时代新责任新担当,切实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高职院校应通过绿色职业教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三、高职院校实施绿色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绿色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必定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职业教育。绿色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职业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所在。
一是传承绿色文明,厚植绿色发展理念。首先,高职院校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学校绿色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启动绿色职业院校建设。其次,要建立健全绿色职业教育制度,以绿色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培育师生的绿色素养和绿色生活行为,提高绿色领域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再次,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宣传绿色文明,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还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主动适应需求,建好建强绿色专业。对照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生态环境类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区域绿色产业或产业绿色化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设置;要紧密对接绿色职业变化,加大力度谋划绿色专业设置,不断提升绿色专业建设质量。其他高职院校,积极谋划对传统制造、能源、交通、建筑、材料、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绿色升级改造。同时,深入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建设生态环境职业教育集团,不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学校人才供给的质量。
三是聚焦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技能培养。根据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高职院校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别提出具体的绿色化策略和措施,强调“绿色元素”在这些要素中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绿色育人模式。要健全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绿色课程体系和实施教学内容的绿色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绿色技能提升;要建设高水平绿色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绿色技能开发和教学能力;要构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建立学生绿色成长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深化“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绿色发展。 “三全育人”是绿色职业教育融入育人工作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载体。首先,推进“绿色大思政课”建设。要用绿色发展理念改革创新思政课程主渠道教学,要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模块教学,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其次,健全绿色综合育人体系。在管理、服务、实践、文化、环境、网络、心理等育人平台中培育绿色素养和通用绿色技能。再次,探索高职院校绿色德育、美育、劳育具体路径和载体,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增强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五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绿色服务水平。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社会实践,加强生态环境、新能源、碳中和碳达峰、产业绿化转型等领域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一方面,加强政校行企合作,加强校城校地合作,打造兼具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转化、推广、服务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绿色社会服务要反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服务,调研掌握生產、服务和管理一线不同类型岗位对绿色技能的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绿色质量”。
六是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绿色职教研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开发方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与做法。我们需要加强绿色职业教育和绿色技能开发的国际合作,吸收借鉴国际经验,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特色和发展国情,开展绿色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要加强绿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厚实理论功底,更好地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要拓展绿色职业教育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强化绿色职业及就业、绿色育人模式、绿色技能开发、绿色素养培育等的研究。要依托绿色职业院校的相关实践项目开展行动研究,促进问题反思和经验交流,为其他类型学校、机关、社区、工业园区等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作者系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