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互动“五育”融合促落实

2023-12-11 01:01刘婉华
环境 2023年10期
关键词:鼎湖山五育亲子

刘婉华

今天的中小学生,明天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力军。即将于2024年1月1日施行的《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对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态环境教育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新小”),近年来在家校社协同互动、五育融合促进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做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以自然教育为抓手,让生态环境教育与五育有机融合

生态文明意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把生态环境教育融入青少年生命成长,使之成为终身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济天下,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向。

新小坐落在肇庆新区,是肇庆市、鼎湖区基础教育“扩容提质”的一项成果,肩负着打造义务教育高地、服务肇庆新区发展的使命。

开办之初,围绕地域教育生态环境特点,发掘“肇庆之肇、鼎湖之鼎、新区之新”的丰富内涵,结合学校地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的独特资源优势,确立了“以自然教育融五育”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对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合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

学校积极投身新课标改革,要求每个学科老师在落实“双新”学科实践基础上,结合鼎湖本土资源,注重学科实践路径探索,课例探究不少于10%课时跨学科主题,引导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语文课《走进二十四节气,做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基于中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设计文创作品,引导学生探究物候常识、通过跨学科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数学课《寻找植物世界的角》,让学生了解各类植物枝叶按一定角度生长的规律,提升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力;英语课《At the farm》,结合学校的小菜园要重新进行春耕的要求,让学生观察农场培育植物和动物方法,用信息卡和新句型进行英文表达,感受万物生长的神奇之处。

在摸索过程中,每个学科老师都注重在教学设计与学生素养评价入手,引导学生从周边生活发现问题,利用寒暑假走向户外,打造“自然+学科”实践课程,从真实性构建问题,把教学内容置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之中,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学习和实践中有成长印记。

在课堂之外,学校还创设了小小科学家、创意编程、机器人搭建三个类别的科学“430社团”,把科技普及与生态环境教育并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管理、自主团队合作、自主评价迭代成为教与学中最大的改变,在跨学科学习中,学校一改过去课堂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通过物候观察工程笔记、中英文绘本、亲子微视频、植物贴画、博物馆地图、植物身份证、科学小实验报告、思维导图等不同方式完成项目学习作业。

为持续推进这种项目式学习,2023暑假学校举办《十自歌》优胜年级班级、小组个人社会实践和作品大比拼,同学们交出了“双碳”科普短视频、中英文绘本故事、鼎湖山自然导赏等探索作品2000多件,生态环境教育悄然无声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班级生活、学科实践活动,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之中,让每一位学生在自然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家校社协同,让生态环境教育进家庭

家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力后盾。学校将生态环境教育融五育的学科实践课程的知识延伸到课室、校园、家庭、社区四空间。

首先,将生态环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厚植学校育人的生态文明底色。学校直接链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教育基地,与鼎湖山管理局共建校园生态文明《五感园》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对校园景观进行再造,突出人与自然、科学与文化和谐相生的生态环境教育主题,同时,在校园有限的空间内,开辟小菜园、小药园、小花园、小农田等课本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与劳动实践一体化的“第二课堂”,不断拓展师生的学习实践空间,让自然教育向生态环境教育、科学教育、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领域延伸,师生的教与学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其次,注重家校社结合,把关爱生命、重视生态的理念和价值观有机渗透在课外活动、家庭实践中。如学校组织亲子团、“小导赏”志愿者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教育基地活动,鼓励亲子互动探索植物秘密;鼓励学生注重挖掘、弘扬地域生态文化,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环境问题;组建志愿者社团,举办“鼎湖山+校园小导赏”活动。在实践中,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拓展学习实践空间,师生互动与亲子互动,让孩子懂得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肇庆市和鼎湖区教育局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新小先后举办了三次观摩展示活动。学校分别在多个学科展示“项目式学习课例”,这些“学科实践”课例与传统课程相比,主要呈现出三点变化:一是空间变化,即课堂知识延伸课室、校园、家庭、社区四空间;二是内容变化,通过设计驱动问题,注重让学生真实探究所学内容;三是作业形式变化,以作业“学习单”转变为小组合作探索—呈现“作品”的形式,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

以《十自歌》为引导,促家校社三协同出成效

新小“以自然教育融五育”生态环境教育,除了在校内推动,还以《十自歌》作为家庭亲子陪伴活动的引导,落实在每一个寒暑假期。

所谓《十自歌》,就是从生活自理、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亲子共读、亲子山川名胜纪录等10个层面作出指引,让每个家庭根据孩子特点规划出180天亲子社会实践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填满《十自歌》内涵,创作出植物世界的学习单和身份证、小宠植的工程笔记、升级版的《十自歌》标本、家校联动的小春游等形式多样的作品。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推出根据新形势要求而升级的《十自歌》项目实践,通过《十自歌》这种浅显易懂、操作简单、易于执行的形式,学校、家长、社会资源以及政府的要求都得到贯彻落实。

新小生态环境教育课堂改革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来驱动,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在推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新小的实践带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农村小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大自然秘密,具備俯首皆是、就地取材的资源优势,有利于采用“面对真实情景,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二是师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在实际中运用知识、技能或概念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合作、反思和创新能力;三是生态环境教育实践给学校教育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不断拓展,因为跨学科自主探究的过程,带来了小学传统作业样态的变化——它不再是单靠老师布置的卷面习题,自然而然生成各种作品(产品)系列、文创样式、实验报告。(作者系马克汉姆教育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鼎湖山五育亲子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
肇庆·鼎湖山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
北回归线理念在生态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