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标引方向 课程需共享

2023-12-11 01:01:25黄秀军
环境 2023年10期
关键词:监测素养生态

黄秀军

《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条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建立生态环境教育标准和测评体系,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课程开发,在数字政府体系框架下建设学习平台,并向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一方面,《条例》以生态环境教育标准和测评体系为抓手,通过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教育标准和素养评测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基地等规范化建设,通过持续监测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变化及区域特点,进而科学指导各地生态环境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条例》针对广东生态环境教育资料匮乏、针对性不够、创新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师资、课程、设施、教育载体等方面入手,为切实解决广东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课程开发,在数字政府体系框架下建设学习平台,向社会共享教育资源,并规定了资料编写、作品创作与出版等内容,不断丰富和提升教育资源及内涵。

公众环境素养提升是核心

《条例》关注生态环境教育标准,提出生态环境教育测评体系,就是要培养公众生态环境素养,聚焦公众生态环境素养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人。生态环境教育源起于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危机的警觉。但生态教育课程的探索却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深入的过程,课程内容也从把“生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变成“不仅注意到生态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意识到生态情感培养才是关键”。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公民生态环境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人”。“生态环境素养”培养当然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

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是指公众素养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公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包括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伦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行为素养等,但究其实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和程度;二是公众的环境保护行为取向和具体行动。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那么生态环境教育就应该实现根本的转向,由指向生态环境转而指向人,指向人的生态环境素养。生态环境素养是多维构成的,达成生态环境素养,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而是通过跨学科主题式的方式,开发项目式学习课程,实现生态环境教育的价值基础与价值追求,在生态环境素养的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素养,关键在于对生态环境素养内涵的科学把握,因为对生态环境素养内涵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决定了所采取的生态教育模式。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的期许不同,培养出的公民也不同。如果说,工业文明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型人才。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明目标写进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惟有掌握生态知识、拥有生态思维、树立生态价值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文明践行者。

开展生态环境素养测评是手段

《条例》把生态环境素养作为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并希望通过生态环境教育的标准和测评标准的提出,发挥对环境教育的指挥棒作用。

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测评的主要方式,指为了掌握教育的发展情况,基于科学的方法持续和系统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能力、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监查并检测,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监测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益,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了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意见》也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2022年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开展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广东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教育质量监测已经成为教育测评的重要手段。

2022年4月,生態环境部发布《2022年全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按照国家素养监测方案和要求,开展测评工作。为今后开展生态环境素养测评工作提供依据。

通过系统开展公众环境素养监测,将青少年生态环境素养纳入教育部门主导的《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方案》,通过生态环境教育的跨部门协同,推动生态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

把握现状、了解差异。通过实施生态环境教育质量监测,客观、全面、准确刻画学生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伦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行为素养等发展状况;把握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生态环境教育实施、教师配备与队伍建设等情况;同时揭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学生生态环境素养发展的差异状况;揭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生态环境教育实施、教师配备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

分析问题、找出原因。通过实施生态环境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当前学生生态环境素养发展以及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影响学生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伦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行为素养发展和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检验有关生态环境教育政策和文件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明确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改进方向,为全省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提出建议、督导改进并问责。通过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监测,帮助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基于数据的改进,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学生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伦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行为素养发展和生态环境教育实效性提升。同时为生态环境部门配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实施教育督导提供重要抓手。

另外,还可以联合宣传部门、文明办、妇联、工会等部门或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家庭、社区的生态环境素养测评,借助测评推动生态环境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融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教育与专题培训内容,写进城乡科普文化宣传的长远规划,乃至与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结合起来,建构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真正达成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

教师是兴教之本,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高素质的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教育。因为生态环境教育的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生态环境教育教师的素养要求除具备高尚的师德、坚实的生态环境知识及丰富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坚定的生态文明信念、坚实的生态道德操守、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以及能身体力行的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目前,生态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存在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环境教育在中小学比较边缘化、因升学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学校难以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及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度不够等问题。

解决生态环境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除纠正现有学校教师的认知偏差,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加入生态环境教育队伍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扩大生态环境教师队伍。生态环境教育教师除常规的中小学从事环境教育的生物、地理、综合实践、科学等学科教师外,还应该包括学校校园管理、班主任队伍,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各类教职员工的作用,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环境类专业教师、符合条件的环境类社会组织人员、环境保护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学校、社区及相关生态环境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他们参与相关的活动,为生态环境教育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其次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类课程,从面上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支持师范院校面向有志于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工作的学生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能力的课程,探索在本科阶段开设环境教育专业,在教育硕士增列环境教育方向的可能性,推动生态环境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生态环境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的力度,除生态环境部门、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外,还可以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加入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把生態环境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探索将生态环境教育教师纳入教育部门名师培养计划,开展相关的“国培计划”“强师工程”“百千万工程”专项,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方向的名师工程,促进生态环境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最后是加大科研引领的力度。支持生态环境教育教师、志愿者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可以通过邀请他们参加有关的教学研究活动,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或者在省社科基金课题、省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省教育规划课题设立生态环境教育专项,鼓励他们开展相关研究促进其专业成长。

课程资源是关键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是关键。生态环境课程资源包括面向大中小学校开设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包括高校、职业院校的生态环境类专业课,是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资源载体。

幼儿园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开发生态环境教育园本课程;中小学可以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组织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及学校资源开发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环境兴趣小组的实践课程、共青团、少先队的志愿服务课程等;高校可以在专业基础上开设生态环境知识课程、生态文明思政课程及环境教育方法课程。

生态环境部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生态环境保护类社会组织可以开发面向公众的生态环境课程,通过职后培训、社区讲座、活动渗透等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教育。鼓励餐厅、旅游景区等公众场所植入生态环境的内容,申报环境教育基地,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公众生活。

生态环境部门可以与高校合作,成立生态环境课程研发与实施平台,打造“政府-高校-中小学”“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政府-高校-社区”等生态环境教育体系,通过高校研发团队、数字政府平台打造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全面助力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监测素养生态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生态之旅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2期)2016-05-04 04:03:28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1期)2016-05-04 0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