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023-12-11 09:06吴蓉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资助育人

吴蓉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全面收费,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节节攀升,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这一难题,历经20余年的改革发展,已成为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资助现状和问题并提供了思考建议。

关键词:学生资助;助学贷款;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47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实施以来,历经多年调整与改革,为众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和学生提供了学费上的援助,避免了大量因无力供给学费而导致失学辍学的悲剧发生。国家助学贷款始自1999年,是由国家提供专项资金补贴,通过银行以较低的利息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助的优惠政策。此项政策的优点在于,学生在读期间无收入,不需要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学生在毕业后有就业单位及稳定收入后,开始按照贷款合同进行还本还息,利率远低于同期市面上的贷款产品利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至今,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及发展,是与我国教育政策息息相关的。我国高校自1999年起开始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量急剧上升。同时,高校也进入了全面收费的教育模式。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有了读书深造的机会,然而较高的学费也阻挡了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求学的热切渴望。199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标志着“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概念有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当年,这一规定首先在全国8个重要城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西安、重庆、沈阳)进行试点,工商银行作为唯一指定的放贷单位,贷款方式为高校担保。2000年,国务院又相继颁发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国家助学贷款正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施行,贷款的金融机构增加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方式由担保贷款转变为个人信用贷款。这一改革提高了学生获得贷款的概率,充分发挥了资助作用,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到了教育公平。

2003年,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学生已经毕业,还贷工作开始启动。出人意料的是,助学贷款的违约率竟高达近20%,这一现象造成部分放贷银行和高校陷入消极,甚至暂停贷款,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入低谷时期,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國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调整了政策思路,原本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50%由财政补贴,改变为全部由财政补贴,同时延长了本金偿还期限,从要求在毕业后4年内还清延长到6年内还清。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对贷款申请和督促还贷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明确了对于贷款违约学生造成的损失,由财政和高校共同承担。同时,开放新的申请途径,生源地贷款模式第一次被提上章程。

2006年,政府提出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针对毕业后进入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的贷款学生,由国家财政进行助学贷款的代偿。这一措施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2007年,政府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生源地贷款被列为重点业务,首先在江苏省、湖北省、陕西省、甘肃省、重庆市开展试点工作。生源地贷款以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贷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用程度,促进了还款能力。发展至今,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开展了生源地贷款业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被广泛宣传给了更多有需求的困难学生。

至此,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入稳步发展时期,随着宣传力度和推广规模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困难学生能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2014年,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贷款额度由每学年6000元提升至8000元和12000元,2021年又分别提升至12000元与16000元,并明确了国家助学贷款优先使用于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可用于弥补学生生活费用。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也不断完善,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国家助学贷款的分类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施行主要分为两种模式,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校园地贷款1999年开始试行,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生在就读高校进行申请办理,放贷银行为与高校合作的商业银行,借贷方为学生个人。借贷流程为,学生在读期间向学校提交申请材料,校方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并提交至银行,银行完成对材料的最终审核及汇总,在约定时间内,同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完成贷款合同。校园地贷款为学生一次性申请在校期间的贷款总额,银行按照学年进行逐次发放,每学年发放前由学生进行确认。

生源地贷款是学生在自己户籍所在地进行申请办理的贷款,放贷银行目前主要为国家开发银行(个别省市为商业银行),学生与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贷方。生源地贷款需要借贷人在每一学年开学前,向当地教育部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交申请材料进行贷款申请,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最终审核,申请通过后向学生发放贷款回执。学生在开学后将贷款回执提交到就读学校的资助管理部门,经由在生源地贷款系统上进行确认后,国家开发银行发放贷款。

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在贷款额度、利率标准、还款年限等方面的规定是相同的,在校期间的利息均由财政补贴,资助对象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源地贷款的还款对象为学生及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校园地贷款的还款对象仅为学生本人,若产生违约行为,校园地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由政府和高校共同承担,生源地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由生源地学生资助中心承担。从目前政策来看,生源地贷款的还款信用度和执行力更高。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不可重复申请,困难学生只可选择其中一种。

3 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目前我国学生资助以“奖、助、勤、贷、补、免、偿”等多元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保障,已有数千万寒门学子从中受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为资助体系的中流砥柱,在资助力度和实效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0年我国发放国家助学贷款金额378.12亿元,资助学生人数506.43万人,占普通高校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30.40%;2021年发放国家助学贷款金额430.86亿元,资助学生人数532.80万人,占普通高校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29.71%。由此可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资助资金中占比较高,惠及困难学生人数众多。同时,因为国家助学贷款相对于其他无偿的学生资助方式,更利于减轻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在目前资助政策中,能够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一种较为优越的模式。

3.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需加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不断完善,尤其是生源地贷款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应贷尽贷”原则努力落实。全国各地不同省市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理解和宣传还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新疆、青海、云南等边远地区,对助学贷款有需求的困难学生数量很多,但是政策宣传力度还远远不足以覆盖到所有群体。学生家长往往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资助政策的认识程度有限,在贷款申请的流程上也存在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导致不能成功获得助学贷款。近年来由于非法贷款和电信诈骗的猖獗,有不少学生因为急于解决学费问题,轻信一些“校园贷”陷阱或误入电信诈骗的套路,非但不能获得经济上的资助,反而造成对自己人身安全的危害和财产损失,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针对这种情况,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施行过程中,政府要改进宣传模式,加强宣传力度,走入高中校园,为还未进入高校的学生们提前普及助学贷款政策,这既能加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识程度,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各地教育部门应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的资助宣传,一方面利用简洁明了的宣传手段帮助家长了解贷款政策,另一方面要继续改进生源地贷款的申请流程。高校在迎新工作中要着重加强对困难学生情况的排摸,了解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情况,加强对反电信诈骗的教育宣传,开展各类反诈教育的讲座和活动,力求使学生远离非法贷款和电信诈骗的陷阱。

3.2 预防骗贷违约,加强诚信感恩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施行过程中,本着“应贷尽贷”的原则,应尽可能满足困難学生的贷款要求,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确实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骗贷情况。有的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伪造申请材料和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助学贷款,不仅违反了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目的,也降低了确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概率。同时,已获得贷款的在校生也存在高标准消费等失信现象。由于校园地贷款属于信用贷款,无需申请人进行抵押和担保,目前情况下,毕业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违约现象。贷款学生一旦违约,会使承担贷款的商业银行无法收回本金,所在高校也要承担风险补偿金,使得有些高校不愿推行校园地贷款,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的概率。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资助工作承担着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有利于解决学生贷款违约的问题。一方面,在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申请流程中,高校资助部门、生源地资助中心和贷款银行,应对申请材料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核,尽量避免使用虚假材料和不正当手段进行骗贷的情况发生。一旦查实,应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重要环节,积极融入日常工作和专业学习中。在迎新、实习、毕业、就业等关键时间节点,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积极开展诚信感恩活动,将按约还贷的要求及早深植于学生意识中,协助贷款银行共同做好还款协议的签订。高校还应积极帮助贷款学生提前进行学业和职业的规划,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有助于贷款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择业,提高学生毕业后按约还款的能力。

4 结语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施行20余年来,帮助了数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了高等教育,实现了教育公平,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扩充了我国青年人才储备量。在激励就业、入伍、支援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单位等方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良性发展,既要增强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改进贷款申请流程,尽力实现“应贷尽贷”,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感恩诚信意识,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做到“扶贫先扶志”,从根本上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玉洁.我国高校助学贷款现状及改进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22(12):257260.

[2]李甜甜.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8(8):138139.

[3]马健铨,刘萱.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变与执行研究[J].今日科苑,2020(3):115.

[4]高敏,邓留坤,党娜.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及改进分析[J].市场周刊,2021(6):115117.

[5]张啸宇,资义平.高校视域下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15):6163.

[6]郭迪萍,孙羽,师佳英.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7(10):2426.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资助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浅谈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