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档探寻扶余锡伯族村

2023-12-11 04:29姜海龙
兰台内外 2023年33期
关键词:锡伯锡伯族

姜海龙

在扶余市档案馆珍藏着两份半个多世纪前关于达户村锡伯族调查研究的档案,这些档案用手写方式记录了调研小组走访当年村里锡伯族老人的历史,对于我们了解锡伯族过去的变迁和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些档案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笔者又查阅了馆藏的相关档案,将扶余三骏乡达户村锡伯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民俗变化整理成文。

1 关于锡伯族的起源,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锡伯族是鲜卑的转音,是古代鲜卑的后裔、东胡的一个支系。他们在黑龙江和吉林境内的一支,即是清初的锡伯部族,史书的记载不叫鲜卑,改称锡伯,应该是鲜卑这个名字的不同发音。

第二种说法:认为锡伯与满洲本是一个族源,同是女真的后裔。清天聪九年十月,太宗(皇太极)上谕说:“我国本名满洲,有无知者,往往称为诸申(女真),所谓诸申乃席北超星尔根之裔。”由此证明锡伯族是出于女真。例如“关、吴、富、何”都是满州族姓,而锡伯族此姓也很多,过去达户村的几个大姓中,“关、何”就居于前列。

第三种说法:认为锡伯在古代曾隶属于科尔沁蒙古。锡伯是蒙古语“察栅”“生篙”或“堡垒”的意思,因为这个部族常在房屋周围树立栅榈,所以蒙古人称呼这个部族为锡伯。清初,蒙古有新旧之说,锡伯和卦尔察即被称为“新蒙古”。

据历史文献记载,第一种说法最为普遍,也是锡伯族人最为普遍流行的说法,在东北和新疆同样有这种传说。过去的达户村锡伯族称自己“蒙古锡伯”或“锡伯满洲”(奚宝奎1953年被采访时自称)。

2 关于锡伯族的早期记载

據史料记载,“锡伯”这个族名最初出现于十六世纪,《满州实录》有“乌拉部克锡纳都督被同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克锡纳都之孙名万,逃往锡伯都附近的绥哈城”的记载。这是锡伯族名第一次出现于史书。明确很早以前,在东北几十个部族中,就有锡伯族的活动。古代史书记载锡伯族有很多名称,如:席百、失比、席帛、锡卜、席北等。锡伯族原居我国东北地区,清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史称“西迁”。东北锡伯族居住比较分散,吉林省的锡伯族,主要居住在扶余市的达户屯(今三骏乡东、西达户村)、双屯子土木街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锡伯屯等村落,其次是散居在长春、吉林、永吉等市县。

3 锡伯族早期的生产生活

锡伯族最早的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他们所生活的地区美丽丰饶,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达户村位于松花江南岸,北面与黑龙江省肇源县一江之隔。这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渔产丰富,水草茂盛,盛产各种鱼类,如白鱼、鲤鱼、鲫鱼、黑鱼等。数百年来,捕鱼也是锡伯族人的一项主要生产。在采访记录中,达户村有一位锡伯族“鱼把头”,村里人都叫他“何大旋网”(已故、时年七十多岁)。采访者看见他穿冰窟窿打冬网的场景。这些捕鱼技能就是锡伯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

过去的达户村锡伯族善骑射狩猎,是个不耕织的打牲部落,过着渔猎生活。曾有清初满洲贵族以“青布百尺”与锡伯人交换“貂皮七十张”的事情。通过经年融合,锡伯族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已经与汉族没有明显差异。

4 达户村与“鳇鱼差”

从清初开始,达户村的锡伯族每年就要完成一项繁重的任务,即“鳇鱼差”。清朝皇室要求锡伯族人每年冬季进贡一次鳇鱼。负责“鳇鱼差”的锡伯族人受清宫内务府直接管辖,享有“种地不纳粮,养儿不当兵”的特权。

这里所说的鳇鱼,其实是向皇帝进贡的几种鱼总称。锡伯族人向皇帝进贡的鳇鱼主要有五种:鳇鱼、哲罗、雅罗、胡罗、鳊花,都是松花江独特名产。其中以鳇鱼为最高贵,又称阿八尔鱼、阿金鱼,一般长三四米,重三四百斤,大的重七八百斤。鳇鱼是供皇帝正月初一祭祀和食用的。因此,锡伯族人必须于每年的除夕之前将鳇鱼送到紫禁城,否则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5 达户村的“务户里达”

达户村管理鳇鱼的人,称为“务户里达”,就是总管的意思。他不仅在经济上有势力,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权力,不仅管理给皇帝送鱼的事,而且还管全屯大小事情,是清代统治最基层的官员。

达户村过去有关、杨、付三个“务户里达”(也称“务户尔达或务户达”),一个务户里达一年送一两条鳇鱼。据村民回忆,清光绪三十四年是最后一次送鳇鱼,由一位叫关盛业的代替“务户里达”送到北京。

达户村三个“务户里达”中以付“务户里达”为最大,关、杨两个“务户里达”要服从付“务户里达”的领导,而上级的大“务户里达”每年还要到达户村收鳇鱼费和检查鳇鱼差事,去的时候非常威风,村民必须以最上等的宴席招待。

“务户里达”拥有很多好的土地和农具,并雇佣长工为其生产,也出租土地。据说付“务户里达”有五六百垧土地、十多辆大车、数百头牛马、很多只羊,常雇佣十多个佃户。

松花江打鱼权都被“务户里达”独占。达户村的付“务户里达”有三个网房子,而贫穷的锡伯人没有网房子。每个网房子都有封建把头和大徒弟,他们都是“务户里达”的忠实奴才。达户村的“务户里达”是世袭的,无长幼之分,子承父业,任职终身。

鳇鱼虽是松花江的一种特产,但产量不多,很难捕到,因此价格高昂。锡伯族人民每年为捕捉和购买鳇鱼日夜劳动着,一条鳇鱼价值三五十吊(约折合6000到1万元人民币),有时甚至贵几倍和数十倍,加上往返盘费(路费)和“务户里达”从中敲诈勒索,锡伯族人民苦不堪言。鳇鱼差费不是按财产的多少而定,而是按人口摊派。凡十八至五十岁(还有说十七岁至六十岁)的男子都有出鳇鱼差的义务。

6 锡伯族人的习俗

达户村锡伯族在历史上生活极其艰苦简陋。据村里人讲,当年他们住马架子或地窨子,用渔网、鱼叉或“抄捞子”等在江上捕鱼。村里的老人回忆,过去每年开春打鱼前,都举办锡伯人传统的萨满仪式,在江边进行开网祭祀,烧香,供猪头、猪血等祭品,由族长率领大家一起祭拜“江神”,以求一年都“顺当”。长期水上生活,养成锡伯人豪爽、好客的性格,如有外来人到“网房子”,尽管吃喝,赶上捕鱼多时,还要送给客人几条。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吃完饭时不能把筷子横在碗上,避免把鱼“横”在网外,吃鱼不能说将鱼“翻”过来,以免划船不吉利,捕鱼时一般遇到甲鱼要立刻放掉,怕触犯“河神”。

达户村有大、小鳇鱼圈(juàn),供放鳇鱼使用。每年向皇帝进贡的鳇鱼,必须先放入鳇鱼圈中。等到冬季冰冻后,才将鳇鱼用大车或大爬犁装好送往京城,车前挂一黄旗,表示是给皇帝送的,路途大约需要一个多月。所经州县必须派兵护送,防止路途被劫。途中的车辆、人群,都必须让路,不能碰坏一个鱼鳞。在严寒的冬季,长途跋涉,困难可想而知。但不论途中怎样艰难,必须在十二月末之前送到北京,不能误了皇帝正月初一祭祀之用,只有鳇鱼安全送到才算完成一年的差务。但返程费用又成问题,有时皇帝也给点赏赐,但大部都被“务户里达”享用,所以运送的人不得不卖掉车马,然后返乡。鳇鱼差到光绪二十六年因交通不便停止。

7 达户村的居民变迁

1953年采访达户村苏廷(锡伯族)的记录:清初,他的祖辈是从北京过来的,编入正红旗。务户里达不参加打鳇鱼,雇佣锡伯人、汉人、满人打渔,鱼场也有时租出去,但打到鳇鱼一定要给苏家(务户达)。他再将鳇鱼送给皇帝,其他“务户达”的鳇鱼送给五位王爷。1953年的9月2日,锡伯族老人闵振生接受采访时回忆,达户村最先只有锡伯人居住,周围有方圆十里左右的“晾网地”,东至郎君,西至卡拉屯,南至四马架,北至松花江,这一块地属于锡伯族,其它族人不得使用。后来迁到这里的汉族,称为八家民,统称老刘家、老许家、老陈家、老韩家、老王家、老沈家、老李家、老高家。这八家被允许可以在“晾网地”内随意开垦种地,称为钱粮地。锡伯人在“八家民”的影响下,开始种地。过去的锡伯族人喜爱喝酒,不积累家产,租子往往先收先用,超过了定租,反过来给佃户出利息,没有办法了就将地当给或卖给民户(汉族)。

达户村过去主要种植糜子、荞麦、高粱、谷子、豆子、小麦等,后期开始种植玉米。一九四九年后逐渐有种水稻的。锡伯族牧放牲畜的草甸子和开垦农田的荒地,称为“晾网地”。

8 锡伯族的衣食起居

锡伯族的服饰,过去无论男女均与满族没有什么差异,官吏和商人多穿长袍和马褂,劳动人民多穿短袄、靰鞡鞋。妇女不裹脚、穿长衫、扎裤脚、盘头翅。

锡伯族的饮食,早在渔猎时期主要食品是炒米、牛羊肉、牛奶和奶干子。族人爱饮酒,家家都做黄酒,味淡微甜;也喝烧酒,据说伯都讷(今松原宁江)的烧酒当时是最有名的。到后来,粮食逐渐成为锡伯族人的主食。家家都养猪、鸡、鸭、牛、羊,种植各种蔬菜。春天煮豆腐酱或面粉做“米顺”(面酱),四季做菜用来调味。秋天用白菜、蘿卜腌制“哈特混素吉”(腌菜)等。其他饮食与汉族大致相同,只是忌食狗肉。

锡伯族的住宅,一般是坐北朝南,叫作正房。一般三间或者五间,多用砖砌或土垒,屋顶为人字形,屋顶苫草。进门为堂屋,左右垒起锅台,做饭菜并热炕。窗户南北对开,正门朝南。东西两间各有南北两炕。多数家炕梢放箱柜,被褥折叠在上面。房子围一般修筑土墙围成院子,正南为院子大门。房子前后两旁有菜园,春夏种菜,秋收存放收获的庄稼。

9 锡伯族的家族礼法

过去锡伯族有一套和汉族、满族相似的宗法制度。他们忌讳在衣帽、枕头、锅台火盆、井盖上面跨过,特别禁止妇女上房顶。每个家族都有族长,族长在家族中享有绝对的威望和权力。每个家庭辈分最高的男子是一家之长,主持家务。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按传统习惯,父亲在世时不能分家。如果儿孙多,就在院子里另盖厢房分居。父亲去世后,才准许分家,母亲和年幼的孩子还是住在一起。分家以后,经济上各家自理,但仍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一九四九年后这种封建宗法制度彻底废弃了。

过去锡伯族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完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种包办的婚姻制度。习惯上本族同姓不结婚,父系亲族绝对禁止,母系婚姻可以自由。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作者单位:扶余市档案馆)

猜你喜欢
锡伯锡伯族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民国前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领事馆领事以锡伯族为主的原因初探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试论锡伯族婴幼儿的母语启蒙教育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