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之美

2023-12-11 12:18甘肃董志喜
初中生写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余秋雨情怀散文

◎甘肃 董志喜

散文大师余秋雨是文坛翘楚,他写的散文思想深邃、文采飞扬、铿锵耐读。余秋雨首创的文化散文,纵横捭阖、意蕴深远,以戏剧性的情节表述和浓墨重彩的奇绝修辞,给读者留下了余音绕耳的阅读效果。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笛声何处》《中国文脉》《吾家小史》等,由数百篇散文传达而来的理性精神、包容情怀、忧患反思、文化人格及文明传播等认知理念和不懈探寻,让人愈读愈能引发感慨和思考。

下面结合余秋雨的具体文句进行详尽解析,以让同学们从实例中揣摩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之美,体味他既亮起嗓音歌咏又能低下头颅深思、既旁征博引又能抒发真知、既连通古今文脉又能超越千年孤独的写作秘诀。

比喻联想式对偶+排比映衬+第一现场

1.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文化苦旅》

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山居笔记》

3.魏晋名士的高贵,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鸣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贬损自己、耗散自己。

——《霜冷长河》

4.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千年一叹》

写法提炼

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恰是因他独树一帜的为文风格。余秋雨散文文辞优美,通过古迹风物,说心灵,谈感受,写反思。眼前风景有背后底蕴,遗迹现场有历史温度。余秋雨散文思绪悠长,深沉直感与辩证悟道充溢其间,想象、比喻与排比、对偶、反复联袂出场。

例1 中柔顺无骨的“水”的排比分句排叠而出,在三个“看似”的表象中透射“水”之深层“能事”,分别从其强大能量、无处不在的哺育和蒸腾幻化这三方面,诠释出“水”亦柔亦刚、亦上亦下的辩证关系,令人叫绝。

例2 则生动阐释出“成熟”是怎样的“光辉”、怎样的“音响”,这种运用比喻、联想的对偶句式,想人之所未想,喻人之所未喻,文采斐然,有醍醐灌顶之妙。

例3 中,通过4 个“宁肯”映衬1 个“不肯”所联结的3 个呈低头状的“自己”,这种“多排比小分句”对比另一极“多排比小分句”的写法,形成光芒四射的阅读震撼效果,充分展示了魏晋名士的倔强风骨,形成立而不伏的人格光辉。余秋雨从魏晋士人性格出发到其气节葆有,书写出吟啸天宇的真我情态,唯其另类,愈显珍贵。

例4 中,“月光下的沙漠”被余秋雨归结为“黑如静海”和“蚀骨灰银”,这种颜色上的分别比“背光处”和“向光处”的分别更有温度上的差异,因而作者深入第一现场的直逼感迎面而来。心中实感通过视觉映射,隐美通过发掘显露,这些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皆因作者“披星戴月”在沙漠现场的真切体会与描摹,文字来源于心理感受在博大肃穆的荒漠氛围间的衍生。“黑”“灰”“银”这些字眼,像情绪粒子一样向读者肌肤一点点侵浸而来……

感同身受+深沉大气+整体涵盖

1.青春的力量实在无可压抑,即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

——《行者无疆》

2.艺术,特别是像戏剧这样的复杂艺术,不会仅仅以一个简单的目的性面对观众的,它们总是以一个复杂的整体面向世界。

——《笛声何处》

3.与白居易同岁的刘禹锡,同样成了咏史的高手。他的《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蜀先主庙》,为所有的后世中国文人开拓了感悟历史的情怀。李白、杜甫、王维真要羡慕他们了,羡慕他们能够那么潇洒地来观赏历史,就像他们当年观赏山水一样。

——《中国文脉》

写法提炼

为什么余秋雨能将青春、艺术、咏史凸显得如此荡气回肠又具有别致魅力呢?走近青春的步履,才能感受青春的力量;走近艺术的旋涡,才能洞悉跌宕起伏的戏剧艺术是怎样的复杂多变;走近刘禹锡的历史情怀,才能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豁达和从容。同学们,正是——走近复走近,贴身感知你所想写的事物,对世间万物以深刻理解,才会因感同身受表达得更加真诚、透彻。

余秋雨把他的文化散文写得深沉大气,是将人生、艺术、历史和修行的思辨贯穿始终,以行者的坚韧和智者的心胸透射出心灵的缕缕光芒。例1 中,他用假设句对青春力量具有翻天覆地的动能进行了阐释,从“地狱”到“天堂”的逆转,就是因青春之躯拥有无限创造力。例2 中,他从戏剧艺术的复杂性入手,以戏剧整体生命的走势呈现,结合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多角度解读,揭开昆曲艺术兴衰的面纱。例3 中,余秋雨列举了刘禹锡开文化风气之先河的一系列咏史作品,对其赞誉备至,并将其与写景入圣的李白、杜甫、王维相提并论,显示了余秋雨深厚的学养和睿智大胆的洞见。

欲求散文的艺术之美,要有对历史风物、文人命运、人文精神及文化意蕴等方面的整体涵盖。把中国的文化史以散文化语句进行透彻阐释和深层思考,以文化人格和精神风范激荡国人的爱国情怀,余秋雨无疑做到了最佳处。

化腐朽为神奇+玩味人生+士子情怀=艺术之美

或许会有同学问,余秋雨散文并非显露形散而神不散的典型写景记事特征,而是充分利用观察与想象,结合深厚的文化信息跨界表达,在文辞优美的总体基调下,令人产生超越一般散文的关乎人物碑刻、历史传奇、铭记风物等文化情怀的激荡,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余秋雨既是散文家又是文化学者,更是因为他对中华文明、人文风物独特而深邃的发掘,所以他常在散文表述中以多种艺术形式将文字呈现,化腐朽为神奇,让读者感受博大精深且熠熠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与今天、故去与现存的比对感怀下,他散文中人性的高大与卑微楚楚可观;他始终站在历史转弯处,诠释中华文化带来的人文省思。

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道:“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这段文字与前面“青春力量能变地狱为天堂”的表述如出一辙,天地之伟岸与人之渺小的对比就如在眼前一般。这样富有张力的描述,在《沙原隐泉》中也俯拾即是:当心平气和,慢慢去爬;当回眸来路,几乎疑迷走那么长、爬那么高真的是自己吗?自己就像蚂蚁“爬呀爬”,一点点“站”到沙丘的“顶端”。这种既虚幻又真实的特色描述,也正是作者深入沙漠时大自然赋予他的感受。

正因余秋雨散文无处不渗透着生命的人文的气息,所以其文字内容对生命意义的表现颇有嚼头。例如《霜冷长河》中《垂钓》一文,聚焦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胖老头钓小鱼,瘦老头钓大鱼。倘若两位老人哪一天不见面,便像缺了什么一样非常不爽。本是竞争对手的两人,却给予了对方诸多信心与鼓励。余秋雨此番玩味人生,形成生命意义上的全面开拓,恰是同学们写作时写出深刻思想的学习方向。

歌咏士子情怀是余秋雨散文的一面。“士子情怀”即具有精神内涵的拳拳爱国情怀、关注天下苍生的责任情怀。余秋雨从士子的历史使命、家国担当出发,面对山之巍峨、水之激荡抒胸襟、表志向,以心灵光芒辉映万象,为绝美山川弘德立言。余秋雨用亲身体验筑造了亦隽永、亦哀婉、亦刚劲的士子篇章,赞颂文人善仁和大义精神,让人读后常常为之泪目。

综上所述,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之美,主要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散文结构上说,他擅长从名胜古迹出发,有效连通历史人物和文化记忆,在景物描写中激发情感认知,在故事追寻间拨动历史洪钟。二是从文辞表达上看,他亦典雅亦敦厚,描摹、叙述间插,虚拟、实证相杂,抒情、议论依傍,对偶、排比齐飞,设问、反问同行,最终达到豪气与绮丽俱在、深邃与峻茂共生的动人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余秋雨情怀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余秋雨投其所好
赣鄱情怀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余秋雨投其所好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