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传统神话史诗的现代化表达

2023-12-10 15:20胡蒙蒙
南腔北调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

胡蒙蒙

摘要: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是2023年暑期档的瞩目之作。电影选择宏大的神话史诗题材,助力中国神话史诗大片的崛起。同时,影片并不仅仅是基于神话和文本的视觉化再现,还为传统史诗注入当代价值观,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重新阐释中华传统文化,打破观众对神话史诗题材的偏见,为中国电影工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关键词:《封神第一部》;现代化;神话史诗

由乌尔善导演,费翔、李雪健、于适等演员主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于2023年7月20日在全国上映。电影剧本结合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等文本进行创作,历经五年的精细打磨,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视角重新阐释神话史诗。《封神第一部》从苍生的角度诠释历史,揭开了《封神三部曲》的序幕:商纣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荒淫暴虐,引发天谴;姜子牙持“封神榜”下山寻觅真正的天下共主,拯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目睹纣王的残暴,彻底抛弃自己的精神之父;天下各方势力涌动,商王朝风雨飘摇……影片以强烈的情绪价值输出为观众开启一个浓烈、庄严、瑰丽的神话世界。

神话自诞生以来的价值就在于其象征性而非真实性。神话并不是重述历史,而是要把历史故事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设定在超验层面,用隐喻的方式来叙述历史,通过奇景让观众走进一个纯粹心理的世界。正如坎贝尔所说的:“神话是公开的梦,梦是私人的神话。”[1]乌尔善也秉持同样的观点,他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提道:“神话史诗触及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它从中国传统神话里去寻找生命本真的意义。《封神演义》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故事,同时也是放在所有环境中都能探讨的价值选择。”因此,神话流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神话中的正负能量符号在新时代也应该被重新定义和编码。电影《封神第一部》在遵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增添了神话的现代逻辑,致力于激发原始神话的当代价值。

一、塑造当代价值符号——人物形象改编

罗兰·巴特认为:“神话是历史选择的言说方式。”[2]神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符号意义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电影《封神第一部》抓住了神话的历史性特征,为神话注入当代价值观。导演乌尔善坚持当代历史观,认为:“我们需要给经典角色一些当代解读和重新设定。在保持一个经典神话的一些核心主题、核心故事线的前提下,把神话当代化也是电影创作必须做的事。每个时代都在用当代价值观在重新讲述以前的故事。《封神演义》是明代的当代,《封神三部曲》是2023年的当代。”《封神三部曲》对传统神话的现代化改编,一方面保留了符号性的人物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另一方面也用现代思维发掘神话的恒久价值,重新为这些符号进行当代化的编码。

(一)纣王——魅力十足的恶势力

历史上的纣王原本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物,他虽然暴虐,但也具有开疆拓土的雄才伟略。宋元以后,由于理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政治伦理化逐渐加强,纣王形象也演变为单一的暴君符号。许多文化典籍如《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封神演义》不仅将纣王荒淫暴虐的昏君形象加以突出,并且把商代覆灭的原因归结为“纣王不修德”。然而,“纣王这一暴君形象虽看似平板,却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纣王形象的发展演变虽看似简单,却与传统文化的消长迁移息息相关。”[3]今人对纣王暴虐的印象也是受到许多社会历史因素影响的结果。

乌尔善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贯彻当代价值观,对纣王这一暴君符号进行大胆改写。影片一改大众对纣王的刻板印象,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人物。纣王不再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单薄负面符号,他的智慧与才能也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现。影片开场,纣王带领质子团和大军围攻冀州城就充分显示出其勇武善战、足智多謀,纣王与质子苏全孝的对话更凸显其语言艺术。电影对于纣王优点的刻画是符合史书记载的,《史记》中曾记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4]影片通过对纣王形象进行符合历史事实的改编,摒弃了对人物单纯符号化的定义,使其更加丰满。

电影《封神第一部》是按照人物成长逻辑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影片没有将纣王的恶脸谱化,反而为他的恶安排了由来。殷寿作为不受帝乙喜爱的小儿子,从小被区别对待。他虽然骁勇善战,为大商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仍旧比不上不学无术的兄长殷启受父亲宠爱。在父亲即将传位给兄长之际,殷寿才铤而走险,借妲己之手,控制他的兄长杀死父亲,夺取王位。这一改编为纣王的恶赋予了现代化的逻辑:他的恶并非天生,也并非完全被动地由狐妖操纵。纣王之所以有恶的集中爆发——选择弑父杀兄,一方面源自他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伤害,另一方面是狐妖妲己激发了他心中的恶念,使他的欲望膨胀,最终覆灭传统价值观。纣王的恶最集中体现在他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家庭伦理关系的抛弃,并且具有极强大的破坏力,彻底挑战人类的善念以至于引发天谴。

综上可见,影片中残暴而有智慧的纣王是按照现代逻辑关系塑造出来的多元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改编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妲己——纣王欲望的放大器

历史上的妲己是荒淫妖媚、祸国殃民的典型“妖女”代表。在以往的话语叙述中,纣王是妲己作恶的工具,妲己是纣王一切恶行的策源。《列女传》称纣王“不离妲己,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5]。这样的叙述就将一切恶都推给妲己,纣王成了被妲己利用的无脑工具。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妲己的大肆鞭挞无疑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主体对于女性的毁谤,也体现出男权社会对于男性尊严的维护,以及男性对于女性参政的忌惮。电影《封神第一部》对妲己的形象进行了符合当下男女平等价值观的改编。电影中的妲己漂亮却不世俗,她也不再是纣王恶的主使,而仅仅是纣王用来实现恶的工具。一切的恶都来源于纣王的内心,妲己只是没有任何善恶判断的动物而已,她单纯地利用自己的小法术为帮助自己解除封印的纣王实现愿望。她没有善恶价值观念,也不能被认为是恶的符号。这种改编为神话挖掘出了当代新视角。学者于帆评价道:“妲己的形象变化是一种进步,可以看作影片出于市场考量,对当下中国性别意识觉醒的女性观众的积极回应。”[6]

(三)姜子牙——平凡的幽默大师

姜子牙既是存在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又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凡人。他本是生活于商末周初的真实历史人物,但在后世的文化典籍和传说中他的形象不断被神化,以至于现代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神话人物而不可考据。电影《封神第一部》重新架构姜子牙的神仙形象,使其人性化和世俗化。黄渤饰演的姜子牙一改以往庄严沉稳的神仙形象,变成一个具有幽默感、失去法力的凡人。他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形象,而是承载观众视角的人物。他带领观众寻找天下共主,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引发观众对于善恶的思考。同时,姜子牙的幽默气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影片中过于残酷的主线故事,为娱乐大片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更为重要的是,姜子牙这一形象还代表了当下新的价值取向:善良远远比力量更为重要。失去法力的姜子牙仍拼死保护封神榜,为天下苍生谋生存,最终正义的力量战胜巨大破坏力的恶。这种改编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具感染力。

二、贯彻当代价值体系——剧情的现代化逻辑

(一)父与子的逻辑主线

导演乌尔善认为电影创作最重要的是捕捉动人的精神内核。他反复阅读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抛开其中神仙斗法的玄幻情节,最使他产生痛感的是姬昌和姬发、伯邑考与殷寿和殷郊这两对父子关系。他笃定从亘古不变的人伦视角出发来结构故事会引发更加强烈的情感触动。于是,乌尔善和编剧冉甲男选择由家庭出发,把姬发拉到台前,从儿子的视角来重新结构故事。乌尔善认为:“我们生存的处境和情感关系更接近姬发的故事线索,人类的情感基本形态是有共鸣的,你会知道世界观应该怎么建立。”[7]电影从讲述姬发作为一个英雄在成长中的痛苦抉择、蜕变来进入宏大的神话叙事,这样更易引发观众的共情。

在以往的叙述中,纣王殷寿和姬发并没有产生过任何正面的交集,但电影中设定质子团,使姬发作为质子中的一员臣服于纣王。姬发对纣王殷寿的崇拜很符合一个儿子对自己父亲的崇拜,姬昌是姬发生理上的父亲,而纣王则是姬發精神上的父亲。纣王逼质子们集体弑父的名场面将影片的歌剧感推向顶峰,也更加印证了纣王灭人伦的恶行,从而加固武王伐纣的正义性。面对纣王的逼迫,质子们艰难地作出不同的抉择。杀还是不杀,是典型的中国式伦理问题,也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的矛盾冲突再现。质子们不同的选择代表他们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及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对殷寿一系列灭人伦的暴行,姬发逐渐转变对纣王盲目崇拜的态度,最终认清纣王的真面目。姬发背叛殷寿,并指引其他质子们的价值选择,实则是完成精神上的弑父。同时,关于弑父,不同的选择也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后果。纣王弑父杀兄,引发天谴;伯邑考、姬发兄弟俩谨遵人伦常理、珍视亲情,最终战胜邪恶。姬发代表的正义的力量打败纣王代表的强大的恶势力,这种结局也暗含了中华民族重伦理的精神内核。影片以父与子的关系逻辑为主线进入史诗,在恢弘的神话背景下讲述关于人的情感故事,更能调动观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更好地与现代人的情感接轨。

(二)姬昌食子的动人演绎

神话传说中的姬昌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姬昌在吃下纣王给的肉饼之前就已经知道肉饼是用他的儿子伯邑考的肉做成的,但是为了自己活命,他假装不知道而吃下肉饼,最终骗过纣王,逃回西岐。

导演乌尔善认为这样的父亲形象太狡猾了,对于姬昌爱子的形象有很大减损。因为电影《封神第一部》是以父子伦理为主线展开的,父子为彼此牺牲才符合我们当代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选择,才能够真正触动观众。于是电影对这一情节作出全新的诠释,作为父亲的姬昌是为了保住另一个儿子的命才选择隐忍。这为姬昌食子后的行为提供了合理依据,升华了父爱的高度,更能引起观众巨大的情感震颤。

(三)封神榜的新定义

电影《封神第一部》对于封神榜的作用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封神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死亡名单,三教共签封神榜,让人间发生劫难。人死后的魂魄进入封神榜,服务于天帝。按照这种逻辑,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天注定的,凡人根本没有把握命运的机会。这种命定思想逻辑是不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因此电影《封神第一部》对其作了改动。在电影中,封神榜被设定为女娲留下的宝物,人死之后的生命能量回到封神榜中,只有真正的天下共主才能开启调动封神榜。但天下共主并不是命定的,而是以善恶为标准进行选拔的,善恶的标准又是由人来制定的。此逻辑就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宣扬苍生至上的价值观,彻底打破宿命论。

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现代化演绎

英国学者迈克尔·斯坦福曾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导论》一书中说道:“神话通过重大谎言来宣布更大的真相。”[8]这与导演乌尔善的神话观不谋而合,他也认为:“神话不是肆意地想象,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心理的一个隐喻系统。”[9]神话是以故事来传承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保留下来的叙事原型、价值观原型,它集中了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同时,神话是表达本质的,它绝非从社会学的角度进入历史,而是以人类学角度为出发点的。乌尔善以电影这种现代化模式重新谱写中华神话史诗,为民族史诗进入流行文化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电影《封神第一部》是以商纣王和周文王两个家庭的故事为叙述主线,这两个家庭的冲突直接导致武王伐纣历史事件的发生,亲情伦理成为影片的内在逻辑。亲情与伦理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永恒的精神基因,以亲情叙述切入的《封神第一部》更能直击当代观众的灵魂。电影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不仅仅是对亲情伦理的传承,更是对正义、善良等品质的弘扬。影片中三界之间的战斗充分展示了正义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能够打动任何时代的观众。质子们成长中痛苦的抉择与当下青年人的迷惘相通,因此他们的善良和智慧也更能够激励当代的青年人。

电影也将中国民俗、宗教文化、历史故事、儒道哲学融为一体,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化方式展现民族史诗。影片的美学逻辑基本上来自元明道教的水陆画艺术,同时穿插殷商时期青铜器的花纹元素。自然环境则采用宋代山水画中的美学元素,色彩上也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增强观众的民族认同感,使影片真正达到当代先进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四、结 语

电影《封神第一部》以现代化的逻辑、歌剧化的方式展现现代民族神话史诗,打造属于中国的神话史诗大片,其人、仙、妖共存的恢弘瑰丽的神话世界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充分体现了创作者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同时,影片对剧情、人物的现代化改编,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以及精益求精的制作等都表现出优秀电影人对于电影工业的探索。影片成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的电影技术相结合,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极大增强了电影市场强劲复苏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坎贝尔,比尔·莫耶斯.神话的力量: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M].朱侃如,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1.

[2][美]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40.

[3]李亦辉,李秀萍.纣王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J].中州学刊,2012(02).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5.

[5]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265—266.

[6]于帆.《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本土探索[J].电影艺术,2023(05).

[7]乌尔善,陈晓云,李之怡.《封神第一部》:神话史诗的现代讲述——乌尔善访谈[J].电影艺术,2023(05).

[8][英]迈克尔·斯坦福.历史研究导论[M].刘世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47.

[9]蒋肖斌.“父与子”进《封神》 神话故事讲当下[N]. 中国青年报,2023-07-21(05).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