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地方政府构建双循环重要节点的产业发展支撑研究

2023-12-10 06:09黄启才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福建

黄启才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01)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人民日报》2020年5月15日,第1版。。 2020年5月23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中习近平同志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第1版。;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了“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24页。;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从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329页。;10月29日,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要把握好六个方面重要着力点(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368-374页。。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防范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行了具体阐述。(6)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410-411页。习近平同志关于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既是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性日益加剧的必然选择,也是步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同志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409页。随后,“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主要内容列入。基于双循环的重要意义,它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鉴此,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践行路径就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如何展现作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就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国内学者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大部分肇始于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战略。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学界主要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实施动因、践行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

学术界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主要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关系的讨论来阐释“双循环”的理论内涵。乔晓楠和王奕认为,双循环的本质是一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的方式。(8)乔晓楠、王奕:《理解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改革与战略》2021年第3期。程恩富和张峰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认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对立统一的,能否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使双循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键。(9)程恩富、张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求索》2021年第1期。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辩证关系中,陆江源和杨荣认为,发展国内循环能够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因为主要依靠国际贸易和吸引FDI参与国际循环的模式难以为继,需要以国内需求为主导牵引国际贸易,以国内生产为主轴构建区域产业循环,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主场集聚全球金融资本,以国内科技为重心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发展。(10)陆江源、杨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国际循环? 》,《经济体制改革》2021年第2期。同时,国际循环也可以对国内循环起到支撑和优化的作用。蔡宏波和童顺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循环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国内循环畅通。(11)蔡宏波、童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影响:理论逻辑与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彭文生认为,“双循环”不仅是辩证的关系,也是“量”与“质”的循环,“量”的循环要靠扩大消费,而“质”的循环要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12)彭文生:《量与质的循环》,《国企管理》2020年第19期。

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学者认为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外因来看,发达经济体秩序停滞、外部需求萎缩、全球回归内向化、经济全球化倒退(13)刘志彪、陈柳:《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重组与中国的应对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导致“出口导向”的国际大循环动力减弱(14)曹秋静:《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循环模式演变》,《经济管理文摘》 2021年第19期。,而全球治理出现大变局,特别是大国竞合带来的“脱钩断链”(15)任琳、孙振民:《全球治理变局及我国的应对方略》,《开放导报》2022年第5期。,加剧了国际大循环战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从内因来看,中国由于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而只注重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易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遭遇“卡脖子”,总体发展格局将受制于人。因此,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突围的实然之举。(16)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贺慧和刘书明认为,中国已经形成工业门类齐全和超大规模市场的比较优势,拥有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和多元化的消费结构,具备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实践条件。(17)贺慧、刘书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区域经济评论》2023年第2期。

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实践来看,学者研究涉及投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投资方面,郭晴提出,要防止“脱实向虚”,避免大量投资进入股票和房地产等领域,出现大量经济泡沫,尤其是要减少无效重复建设,同时应引导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短板领域、基础研发以及中西部等落后地区倾斜。(18)郭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求索》2020年第6期。生产方面,张二震和戴翔提出,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急需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方面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19)张二震、戴翔:《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流通方面,徐奇渊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要素、商品的自由流通。(20)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金融论坛》2020年第9期。消费方面,高伟等认为,要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环境,促进新型消费领域的拓展,加快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21)高伟、陶柯、梁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现实逻辑与实施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王在全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更加注重营商环境改善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22)王在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干部作为》,《人民论坛》2020年第30期。冯烽(23)冯烽:《开发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支点作用与提升路径》,《当代经济管理》2021年第7期。、张兴祥和王艺明(24)张兴祥、王艺明:《“双循环”格局下的自贸试验区》,《人民论坛》2020年第27期。等分别从开发区和自贸区视角探讨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看,学者强调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驱动实现。李丹和吕鑫萌认为,应在深度建设省际自贸试验区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国家区域贸易合作,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更多的高标准双边、多边和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协定,借此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25)李丹、吕鑫萌:《贸易成本、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赵蓓文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在于以制度型开放来破解国内供需结构性矛盾,而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度型开放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探索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并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6)赵蓓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创新实践》,《思想理论战线》2022年第3期。

目前,学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取得了较丰硕成果,但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基本是在宏观上、总体上进行阐述,针对各区域、各地方该如何构建的研究较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经济未来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不是说不同地区都要采取同样的措施,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应该各有侧重。作为地方政府,如果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撑。(27)双循环重要节点的内涵有多个维度,比如从地理区域视角看,有重要枢纽或重要通道;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循环环节看,有重要堵点;从创新、服务、产业等整体视角看,有创新驱动节点、平台服务节点、产业支撑节点等。本文主要从整体视角分析双循环,并聚焦于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撑问题研究。福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外向型经济大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建构,实体经济较为发达,正处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阶段。党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后,福建也积极谋篇双循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28)《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http://czt.fujian.gov.cn/zwgk/zwzx/czxw/202101/t20210105_5507280.htm,2021年1月5日。。有鉴于此,本文以福建省为例,从产业发展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践行路径视角,为地方政府参与推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更大作为提供借鉴。

二、新发展格局下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新发展格局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国际经济环境波诡云谲,产业科技变革加速,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经济立足新发展阶段既面对新的发展格局,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国际经济环境挑战升级

世界经济由于受全球老龄化与生育率下降等长期趋势因素影响,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在减弱,难以支撑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正期待新一轮长波经济增长周期的出现;另一方面中美竞争加剧,面对东升西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主动退出以WTO多边机制为主的全球化模式,通过高端产业链在岸回流、中端产业链近岸回流、低端产业链友岸回流等方式,正在进行二次全球化。在美国主导、欧盟日韩等国配合的全球化重构过程中,美国开始不断进行“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活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阻滞断裂的风险越来越大,世界原有经济合作秩序将受到长期扰乱。

(二)科技产业变革加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各领域前沿技术多点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将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新发展格局下构建产业发展支撑节点提供了技术创新宏观环境与发展契机。

(三)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并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攻关期,虽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升级“卡脖子”等问题,但中国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全产业链特征明显,发展韧性强劲;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29)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3年3月1日,第9版。;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在载人航天、深海工程、超级计算等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这些都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

三、新发展格局下福建产业发展支撑节点现状

福建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拥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先行先试优势,产业发展节点支撑作用突出。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支撑产业发展有力

2023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5.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跃升至全国第四位,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经济整体呈现强势增长态势。(30)《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两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建成,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群基本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同时实体经济发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据统计,2022年福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5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3家,集成电路设计、动力电池等技术国际领先。(31)《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建作为制造业大省,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互联互通枢纽,正积极构建制造业国际合作基地平台,通过推动制造业生产要素和供应链在全球的优化布局,从而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国内国际畅通循环,增强了福建省域国内外经济的联动效应。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福建产业发展双循环支撑节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能级提升

福建省坚持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优”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 7.2∶49.6∶43.2 调整到2022年的5.8∶47.2∶47,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32)《福建:“产业优”迈出新步伐》,《福建日报》2021年11月9日,第2版。福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芯强屏”取得突破,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机械装备产业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根据2023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提速,以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以宁德时代、厦门钨业锂电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保持世界第一。(33)《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多式联运“一单制”深入推广,厦门、福州、泉州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增效,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效。(34)《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融入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坚实产业基础。

(三)四大经济增长极,增添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福建形成了以数字产业、海洋产业、绿色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成为全省四大经济增长极。福建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产业应用方面,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万亿元,GDP占比接近一半,凸显了数字产业的规模与实力。(35)《 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海上风电、海底储油、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福建海洋经济规模超过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6)《加快“海上福建”崛起》,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hyjj/202306/t20230616_6188264.htm,2023年6月16日。福建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保持全国第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实施,新兴绿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截至2022年6月,福建累计成交3 516.33万吨碳排放权产品,成交金额逾9亿元,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37)《福建:蓄势“碳路”的生态强省如何打造绿色经济?》, https://www.chinanecc.cn/website/News!view.shtml?id=263619,2022年11月22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创建,“福文化”与文旅经济品牌全面打响,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数字、海洋、绿色、文旅四大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双循环产业发展节点支撑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

福建拥有众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区域竞争优势强。2022年,福建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升至全国第六位,百亿工业企业达58家。(38)《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其中,宁德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9)《福建稳经济促发展 聚力产业体系创新升级》, https://swt.fujian.gov.cn/fjsgjtzcjzx/gzdt/202303/t20230308_6127845.htm,2023年3月8日。连江可门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湄洲湾石化基地、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以及古雷石化基地等石化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一体化精细化发展,“原油—烯烃、芳烃—下游产品”炼化一体产业链不断延伸。泉州、莆田、福州等地纺织服装鞋帽产业集群加速现代化发展,泉州服装产业品牌化建设成果显著,福州长乐纺织产业不断推进纤维原料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集棉纺、化纤、经编、纬编、机织、印染、服装于一体的现代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逐步形成。茶叶、畜禽、水产、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万亿元。(40)《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https://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301/t20230120_6097625.htm,2023年1月20日。福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有利于福建产业深度融入国内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增强了其融入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节点支撑能力。

四、新发展格局下福建产业发展支撑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梳理福建产业发展支撑节点,在产业国内循环方面,存在比较竞争优势的行业部门不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环境不足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不足等问题;在产业国际循环方面,目前还存在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协同创新不强、产业数字化不均衡以及产业链外迁压力大等问题。

(一)产业国内循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环境不足。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2020年我国区域制造业营商环境白皮书》显示,福建创新环境指标排名第14。(43)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2020年我国区域制造业营商环境白皮书》,2021年。福建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不足,与东部其他省份相比有十分明显差距。从增长率来看,2021年,全国共投入27 956.3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同比增长14.6%,其中福建省投入968.7亿元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5.0%,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相差不大;从研发投入绝对值来看,全国共有11个省(市)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广东更是达到了4 002.2亿元,差额较大;从经费投入强度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为2.44%,而福建仅有1.9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2020年我国区域制造业营商环境白皮书》,2021年。

三是重点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不足。福建省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呈现集聚趋势,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然而,部分产业的配套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步伐。如资源材料领域,由于镍矿、精煤、焦炭供应不足制约了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先进工艺方面,由于铸造锻造、热处理等技术偏低,一些装备制造业无法产出相应的高端装备;在基础零部件方面,减速电机、伺服电机等机器人产业所必需的核心部件无法自主生产。横向对比来看,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关键材料、先进工艺以及高端零部件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的配套能力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集成度较高的地区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产业国际循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链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福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部分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但一些不可替代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产品、软件等拥有量较少,具有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链主式企业数量少,设计、研发、精密加工、营销、品牌和管理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不高,区域产业链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生产环节,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加工制造、产品组装等产业链中低端。

二是产业链协同创新不强。福建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主要通过“人有我廉”的低价战略,因此存在产业进入门槛低、产业链同一环节上企业主体拥挤的问题。由于缺乏链主式企业,产业链整体协调性不足,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也较少。不同主体、同一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合作不够,大中小企业协调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存在同一产业链各环节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本地产业链特色优势难以发挥。

三是产业数字化不均衡。当前,福建产业数字化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与地区发展水平两个方面。从经济结构方面看,福建产业数字化进程呈现出服务业数字渗透率高、其他产业数字化渗透率低的特征。其中,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而制造业和农业由于数字技术研发应用的投入大、回效慢,导致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慢。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看,福州、厦门领先其他地区。根据2022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统计,福州指数高达91.1,其次厦门指数为88.3,漳州、泉州、莆田、南平、龙岩紧随其后,而平潭指数最低仅68.6,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显著。(45)《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报告发布》, https://swt.fujian.gov.cn/fjsgjtzcjzx/tzyw/202208/t20220810_5971757.htm,2022年8月10日。

四是产业链外迁压力大。产业链外迁压力有主客观和国内外等多个原因。其中,受成本影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客观原因主要是近十年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急剧上升,而不断升级的中美竞争,加速了相关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转移。美国实施的一系列产业在岸、近岸、友岸回流计划,则增加了外资控制的产业链向美国本地、墨西哥、东南亚以及南亚等地区转移。而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全球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运转不畅风险,也促使跨国企业逐步增加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布局。

五、新发展格局下福建产业发展支撑节点作用的提升对策

福建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功能,必须打牢产业基础,铸强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多措并举的提升对策。

(一)构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强化产业基础支撑

现代产业体系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产业基础。福建要着力构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夯实产业发展节点支撑物质基础。

一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数字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开发,重点以第三代半导体、存储器、专用芯片等制造为核心,着力打造东南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铸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石油化工业要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领域;现代纺织服装业要坚持品牌化发展,实现织造染等中端环节转型升级、纤维原料产业高端攀升;现代物流业要以交通与物流深度融合为重点,着力推进港区、机场以及铁路等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要以“清新福建”为品牌,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二要以数字、智能、绿色为主要方向,改造提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其中,食品加工业要坚持数字化转型发展,培育食品产业数字化体系,打造数字化生产链供应链,增强食品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冶金产业要坚持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建设不锈钢、稀有金属等特种新材料研发应用基地;建材产业要聚焦新型绿色、智能建材产品创新开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进文化产业科技化、数字化提升。

三要不断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五大新兴产业。其中,重点以福州、厦门两地为中心,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制造体系;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锂电池新材料等产业,加强对碳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创新;发展海上风电、风光储充一体化等新能源业态,建设区域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以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支持创新产品研发,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以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重点,深化海上福建建设,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二)增强产业链韧性安全性,筑牢服务双循环节点能级

一要试点链长制,助推产业链协同创新。链长制由“链长+链主”构成,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相互合作的关系。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链主”,而“链长”一般是由政府相关产业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在制定相关产业链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政策帮扶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产业链协同创新过程中,链主企业处于核心地位,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强大市场号召力,促进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在产业标准、技术要求以及行业发展前沿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在协调解决“卡脖子”问题时,要充分发挥“链长”作用,通过政府统筹产业链上下内外部相关资源,包括企业、资本、科研机构、领军人才、服务机构等,进行科技攻关,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立足于福建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系统全面地把握和梳理福建产业链整体情况,力求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引导各地区合理寻求发展突破口,在探索中发掘区域产业链的链长制发展新路径。

二要提升产业链可控性与联结能力。产业链的可控性既体现为发展方向的自主可控,也体现在产业链运行的安全稳定,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产业链融入双循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畅通产业链各节点联系,提升节点支撑能力和联结能力。在提升产业链可控性方面,着力提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等重要产业链能级。以产业应用需求作为牵引点,并行推进补短板与锻长板。紧盯“卡脖子”技术问题,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重点以第三代半导体、存储器、专用芯片等制造为核心,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聚焦新型显示制造产业与 LED芯片研发攻关“增芯强屏”。以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技术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重点依托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福州国际深水大港,壮大港口航运经济,打造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建设武夷山、平潭等世界旅游中心,打造国际旅游产业联结点与纽带。

三要发挥合作优势,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根据比较优势,集聚互补性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区域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加强多部门多地区多行业协调联动,引导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方位展开深度合作,推进强大而有韧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建设。同时以国际合作为发力点,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要紧抓RCEP协定生效机遇,利用东盟国家的劳动力优势、日韩的技术优势、澳新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福建侨资源与外向经济优势,参与布局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重点推进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加快两岸融合发展,促进福建与台湾在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推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与金砖国家成员国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持续打造“丝路海运”品牌,加快建设中印尼“两国双园”等跨境合作项目,找到自身比较优势,参与东亚、东盟等周边地区“小循环”,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三)推动数字化转型,增添双循环节点新引擎

一要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围绕数字经济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产业集聚区,以各类实验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厦门软件园三期(西片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地,培育扶持数字化“链主”企业,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

二要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均衡转型。加快提升农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开展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行动,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打造一批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应用基地。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并举,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鼓励制造业“链主”企业建立智慧供应链网络、智能工厂,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产权保护、科技转化、质押融资、防伪溯源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逐步提高数字化程度。适当增加对平潭、龙岩、南平等地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倾斜扶持,推动全省各地区数字经济均衡发展。

(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添双循环节点新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是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好的产业生态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保障。在产业链生态层面,既要细化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政策配套措施,也要联合产业链上链主企业、链核企业,共同为产业链末端的广大中小企业营造开放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软硬件方面,既要夯实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也要不断优化市场化金融营商环境。福建省要抓住资本市场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机遇,不断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先进应用生态和氛围,逐步形成“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强化金融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在营商环境评价方面,福建应主动改进营商环境优化评价体系,可以组建由行业专家、产业专家组成的评价团队,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导,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五)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增添双循环节点新活力

福建的产业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支撑。一方面,不断扩大人才“增量”。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注重人才引进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坚持高端引领原则,实施“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能够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突破关键技术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同时,积极构建起多层次人才引进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人才引进的规划需要和福建产业发展实际相契合。如前文提到的福建省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上存在短板,因此,人才的引进就需要适当倾斜,确保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福建省在人才引进计划中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各层次人才需求差异,不断优化、完善和细化引才政策措施,确保各类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另外,积极引导我省留学人员回国,落实各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扶持政策,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同时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外年轻人来闽就业。

盘活人才“存量”也是福建省人才战略的重要方向,关键是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存量”人才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为双循环节点增添新动能。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利用省内的优秀资源,鼓励支持省属企业广泛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力度,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优秀毕业生引进渠道。积极支持福建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不断创新产学研的合作形式和效用水平。此外,“人尽其用”也是提升人力资本效用的关键,通过依托各类“人才智云”等网络云平台,积极探索与产业集群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模式,切实解决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真正发挥人才的效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福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那个梦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