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选准、译对
——国际传播“接地气”,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3-12-10 23:19:51沈育霞
传媒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接地气音译汉服

文_刘 佳 沈育霞

随着中国步入舞台中心,世界的目光投向我们,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正在加速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江南水乡嘉兴的故事,如何满足国际受众对沪杭之间这座城市的了解欲望,如何用“接地气”的作品激发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笔者就新闻选题和翻译谈几点浅见。

一、把握国际受众“胃口”,别出心“材”烹饪“嘉”肴

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差别,让国际传播实际上存在较大鸿沟。这对于国际传播从业人员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会。这其中,学习研究西方的风俗文化及国际受众的兴趣爱好等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以读嘉APP 英文频道Time to enjoy a must-try seasonal pastry和Duanwu Festival arrives with flow of zongzi sales两篇报道为例:首先,每个国家都有很多节日,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有的节日源于对人或事件的纪念,有的则为国际组织所指定。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爱过节,旅居嘉兴的海外人士很容易对中国的节日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西方人的主食为面粉制品,如面包、披萨和通心粉等。笔者基于“节日”和“节日之食”进行深耕细作,分别以两款我国传统节日食品——青团和粽子为切口,在通过图片与视频呈现传统节日食品的同时,还对其配料、烹饪方式、风味口感予以详述,对背后的历史渊源进行普及,不仅能让国际受众感受到中西食品的相似性,也让他们进一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文化基因。

二、没有刻板的字对字翻译,只有精准的跨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关注度的提高,海外人士十分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及发展过程。因此,跨文化传播越频繁,对外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2004 年4月,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外宣三贴近”,其中“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就是对外宣新闻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区域的不同受众,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这就要求国际传播从业者务必潜心研究不同国家的表述习惯和语言含义上的细微差异,按照国际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加工,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翻译工作,精准无误传达原意,便于国际受众认知和接纳。

1.删除“易误解”

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删除”与“添补”的技术处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译文忠实于原文本意,而非仅仅停留在忠实于文字表面。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一篇题为Giving old holiday traditions an update的报道中,在第九段“Drawing from the success of SuperGirl-style PK competition,Kook.com began soliciting homemade videos in September”这句里,“PK 赛”被译作“PK competition”。PK,为player killing 的缩写,该词最早起源于互联网游戏,指在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决斗。随着网络的发展,PK 词义引申为“对战,对抗”,由于热播节目《超级女声》在比赛环节当中的使用,在国内广为人知。但在使用英文的国家,很少出现这个缩写,日常用语中几乎无人使用。而“competition”的词义中本身就涵盖了“竞争”之意,因此删除“PK”更为妥当。

2.添补“须详述”

因中西文化差异,如果不添加一些时间概念或背景知识对中文里的一些词汇进行补充说明,国际受众就会在“初遇”时满腹问号,像这样的情况下就得“详述”。例如,欧美人在蔬菜的选择上偏向于可以生吃尤其适合拌沙拉的种类,像土豆、南瓜、萝卜、番茄、生菜和黄瓜较为常见。读嘉APP 英文频道A good time to sample local lotus roots一文在推出前,译文在中文稿的基础上添加了“莲藕”的汉语名称(音译)、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这样,就会为所要传递的信息添翼加速,便于不知道莲藕是食材的欧美受众,可以迅速接受“藕居然可以吃”“吃藕还要讲究时季”“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藕”“吃藕有啥好处”等信息。

三、力在日积月累,“译”要与时俱进

新闻翻译就是对国家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工作中要善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比较,尤其注重本土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工作之余的语言学习积累和保持对特殊词语其译文动态的关注,对于新闻翻译尤为重要。对于国际受众来讲,会接触到国内各类外宣媒体,地方媒体在一些特殊词汇的译文应与央媒保持一致。译文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只有及时调整“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汉服慢慢“热”遍全球。读嘉APP 英文频道近期关于市民迎端午Jiaxing celebrates Dragon Boat Festival这篇报道中,新闻图片里有一位身着汉服的女子为小女孩点雄黄,“汉服”被译作“hanfu”。然而,China Daily(《中国日报》)历年来新闻报道标题中“汉服”的译文一直在变化。2011年6月汉服被译作Han clothing,该译文很明显是音译和直译结合体。而2014 年10月,出现了Han Chinese clothing 的译文,较之前的Han clothing 相对完善,加上“Chinese”后传播更为精准,利于国际受众在还未明白“Han”的意思时,能够确定这是中国的一种服装。随后,又出现了Han-style clothes/clothing,但该译文的缺点是让受众在初遇时仅能知晓这是一种有“Han”风格的服饰,从何而来就无从知晓了。2016 年9 月1 日,Children wearing Hanfu attend writing ceremony一文中将“汉服”直接译为“Hanfu”。“汉服”采用音译是一种实力的证明,说明在全球持续升温的“汉服”对于国际受众来说早已众所周知。采用本国语言直接音译不仅坚持了文化自信,同时也真正展现了母语自信。

同样,在读嘉APP 英文频道Beauties showcase gr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中,“旗袍”一词也直接采用音译——qipao。Qipao已被2011年出版的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第五版收录。和“汉服”一样,“旗袍”从先前的cheongsam变成今日的qipao。用更广泛使用的拼音直接作为英文,是中国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及国际可见度提升的表现。

猜你喜欢
接地气音译汉服
汉服新“江湖”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4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上台说汉服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环球时报(2016-03-03)2016-03-03 08:39:06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汉服有礼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49
汉服有礼第一篇:
火花(2015年5期)2015-02-27 07:41:52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