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庆华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和受众需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需采取一些创新策略,探索节目新形态。如2011年浙江电台城市之声推出的《娱乐大爆炸》、温州电台音乐之声推出的《善良的晨阿土》等,调动了多样化的语言表现形式,用歌曲、快板、相声、微剧等来诠释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种既表达主创的看法与态度,又兼顾悦听性的尝试,为广播新闻评论插上文艺的翅膀进行了有益探索。
曹操的《观沧海》中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自古至今歌曲都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将歌曲应用于广播新闻评论?通常有三种形式。
2022年8月,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美军在叙利亚公然盗窃当地石油的情况,网友纷纷留言谴责美军的强盗行径。8月26日,央视新闻在哔哩哔哩、抖音以及微博等平台分别转发了网友@BanSau 班寿改编的歌曲《我为美国偷石油》,引发巨大反响,仅在B站就获得1540万播放量和177.8万点赞数。这首歌改编自中国老一辈歌唱家刘秉义演唱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本是一首歌颂中国石油工人的歌曲。一个是为祖国“献”,一个是为美国“偷”,辛辣讽刺了美国的无耻行径。许多网友评论,不敢相信这是央视新闻发布的视频,纷纷表达对于这种极富“网感”行为的肯定。
当然,成功的歌曲改编,需遵循一些规律:一是歌曲为大众熟知。改编的歌曲必须具有一定知名度和传唱度,这样听众更容易接受,而且能与原歌曲进行前后对比。二是歌词口语化。改编歌曲重新填词,尽量避免使用拗口、晦涩的词汇,尽量口语化、生活化,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观点,降低受众理解门槛。
当然,选择歌曲时需注意版权问题,在改编之前需获得版权方的授权。如果在节目制作周期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取民间曲艺、戏曲当中成熟的曲调,作为填词创作的选项。
广播新闻评论中,配上一段合适的歌曲剪辑,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温州电台音乐之声《善良的晨阿土》节目设有子栏目《铁拐点歌台》,男主持扮演各社会新闻的当事人,打进热线陈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而女主持扮演点歌节目的主持人,为其安排合适的歌曲。社会新闻事件配上应景的歌词,颇富娱乐效果。
这种对新闻事件的点评形式,其实有点像网络上所说的“吐槽”,能放大事件的荒谬性,达到更好的喜剧效果。不过要注意在剪辑时选取的歌曲内容不宜过长,两到三句表达到位即可,不然会使节目整体节奏不够紧凑。此外,尽量选择歌曲的副歌部分。副歌通常是流行歌曲传唱度最高的部分,选取其中的几十秒,最容易引发听众情感共鸣,同时也能缓解受众听觉疲劳。
说唱已成为目前非常流行的音乐形式,在年轻听众群体中很受欢迎。说唱内容的创作,相比歌曲改编来说,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在视频平台,已经有一些利用说唱形式对社会新闻进行评论的账号,如“贫嘴赵老四”“开车大神”等。他们对于说唱和顺口溜的运用都非常娴熟,语言风趣幽默,观点新奇,氛围欢快,为广播新闻评论的创新提供了较好借鉴。
这里讨论的新闻微广播剧,是指以新闻报道为创作蓝本,通过艺术加工评述新闻事件、体现价值导向的一种广播文艺样式。相较传统广播剧,新闻微剧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的传播特点,在篇幅上进行压缩,时长一般为3至5分钟。在广播节目实践中,对于新闻微剧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向:
一些广播节目会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戏剧化处理。这类节目往往会设置一些固定人物,当有适合这些角色演绎的新闻事件时,就让他们出场,以微剧的形式呈现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温州电台音乐之声《善良的晨阿土》节目中,两位主持人设计了20 多对人物组合,来搭配不同的新闻:如流浪狗老大咪咪与哈士奇林晨,适配与动物相关的新闻;居委会土主任和林副主任,适配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犯罪团伙老大和二当家,适配治安相关的新闻;警花和二舅,是专门为反诈新闻而设置的人物……各种固定人物,性格鲜明,自带笑点,让听众对人物关系和个性有认知基础,能够快速进入相应的情境。
新闻微剧并非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还原,而是要提炼出其中的新闻“爆点”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如北京地铁晚高峰时段曾经发生乘客挤地铁导致肋骨骨折的新闻,如果简单还原事件发生的过程,没有画面,并不是广播擅长的方式,而且也缺乏戏剧冲突。在实操的过程中,创作者设计了两个人物,以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来演绎北京地铁乘客骨折事件。事件折射出的是北京地铁运力与乘客需求之间的矛盾,创作者用三分多钟的微剧,虚构了一对师徒和曾经的武林高手,在北京地铁铩羽而归的经历,放大了这一新闻事件的荒谬之处,将新闻评论包裹在笑点密集、妙趣横生的剧情中,让听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另一类新闻微剧不以设定好的特定人物作为主角。因为常设人物在设定时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个性弱点,与新闻中的荒谬事件产生同频共振,达到讽刺的效果。但有些新闻是正能量或者悲情基调的,不宜以反讽、搞笑等手法进行处理,而是需要通过更为克制、更具引导性的剧情创作,来挖掘新闻背后的含义和影响,引发听众对事件的深度思考。
如2018年央视新闻频道所报道的一则新闻:哈尔滨西站的值班民警在安检口发现了一个旅客遗落的背包,并代为保管。很快有失主前来认领,虽然包内的手机和身份证都是失主本人的,但却多出了十几个红包。原来这些红包是旅客过年回家时孝敬家里长辈的心意,可老人心疼孩子打工不易,都舍不得花这个钱,偷偷将红包塞回了他的包里。一则短短的新闻,充溢着爱与暖意。
温州电台音乐之声主持人陈曙,根据这则新闻创作了新闻微剧《多出来的红包》。作者并不以还原事件作为创作方向,而是把重点放在新闻视频中未出现的旅客父母上,设计了老人在推脱不过,假意收下红包之后“密谋”还给孩子的过程。微剧通过对白,塑造了两个一心为孩子着想、风趣善良的老人形象。孩子一心孝亲,老人巧塞红包,一来一去之间,家的温馨与过年的团圆意义都体现了出来。通过创作新闻微剧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能够有效发挥广播新闻评论的引导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正向的宣导。
无论是借助音乐、曲艺还是微剧,丰富的文艺形式,能够为广播新闻评论插上多彩的翅膀,使其更好、更快地抵达听众身边,用更贴近听众的视角、有趣的表达方式,留住听众挑剔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