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2023-12-10 04:39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瑶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樊舒婕李英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专业化辅导员培训

文/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瑶;河海大学大禹学院 樊舒婕 李英

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力量,不仅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伙伴,还是其人生路上的指引者。辅导员最基本的任务是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工作内容范围广、数量多。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的理论知识结构、教育管理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知识储备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储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0 后”学生群体思维灵活敏捷、学习渠道丰富多样、个性化特征突出、主体意识较强、信息掌握非常迅速,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作的主力军,理应储备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理论知识,但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仅掌握了自身学业中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并未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模块的知识,且理工科留校任职辅导员的比例较大,相较于文科生,理工科辅导员在思想沟通、材料写作方面稍显逊色。同时,文科生和理工科生在思维方式上有较大差别,理工科生更关注的是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案,善于处理事情,即具有滞后性;文科生更倾向于关注发生问题的原因,再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批判,很少会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高校在辅导员招聘环节会减少限制条件,并未招聘专业对口人员,所聘辅导员专业跨度大,对于教育学、管理学等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针对性的引领作用,如果后期不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会对其自身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很大限制。

(二)培训内容有待深化,培训制度不够完善。辅导员定期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是提升其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能够帮助其尽快找准自身定位,快速学习系统知识,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工作岗位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1]。当前高校开设的培训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培训形式较单一。主要采用聘请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的教授,学校、二级学院学工负责人经验分享的单向输出形式,缺少培训主客体的互动交流环节,辅导员参与性较低,切实掌握并运用成功经验的可能性较低。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00 后”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敢想敢干,更懂得表达自己。第二,培训制度不够完善。辅导员培训工作涉及年终考核,仅注重数量,不关注质量。培训班绝大部分会安排在工作日,一些辅导员即使参加培训,但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必须时刻留意手机信息,回答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之中,甚至会因突发情况必须前往现场进行协同,有个别辅导员还会以处理学生事务为借口不去培训,所以培训效果难以确保。培训制度还缺乏相应的质量考核,即使部分培训班已制定考勤制度、考试制度,但未严格执行,甚至为了提高通过率将答案进行下发或者默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即可。第三,教育教学资源未实现有效整合。信息共享化程度低,缺乏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同省市高校之间、二级学院之间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交流互动,学生管理工作未得到实质性提升,永远处在一种“闭门造车、原地踏步”的状态。

(三)工作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情绪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的9 大工作职责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2],以及其他行政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等内容,部分辅导员一人身兼数职,24 小时时刻处于待命状态,“白加黑”“5+2”的高强度、高负荷工作模式容易使其感到身心疲惫,工作时间与工作成效不成正比的现状导致很多年轻辅导员焦虑迷茫。自我认同感降低,长时间处于此种状态会使其工作积极性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职业倦怠情绪与日俱增,无心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琐碎,不仅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还要处理行政事务,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工作时间具有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此不少辅导员经常加班熬夜至凌晨,部分辅导员周六日、节假日还在加班处理工作,休息的时长与质量得不到保证,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其工作态度消极,甚至出现头昏眼花、失眠等症状。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辅导员自身知识储备水平,构建完善的职业知识体系,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途径。学习多元化时代,辅导员要想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更有权威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必须从思想上具有学习“需求”,坚定不断为自己充电、终身学习的决心。辅导员可合理分配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自身头脑,采用螺旋式的学习方法,不断总结教育管理经验和方法,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4]。此外,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自主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向身边的前辈、同事请教,通过辅导员年度人物向优秀的人看齐,学习他们宝贵的工作经验、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用扎实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

(二)深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制度。高校学工负责人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积极采用政策理论讲解与典型案例剖析、课堂培训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的管理、考评制度,严格落实日常考勤制度,将辅导员的培训与转正、考核、晋升等挂钩,把全员参训、终身培训等理念贯穿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在培训过后应及时“验收”培训成果,注重培训评估与反馈环节,可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和集体访谈法等形式收集采纳培训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和掌握辅导员培训的多元需求,确保每场培训实现供给平衡,减少形式主义,不仅要注重培训的数量,还应确保培训效果与质量,及时反馈培训结果以便其查漏补缺。

(三)建立自我应对体系,提高自我价值认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骨干力量,为自身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高校应针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老带新结对帮扶制度优势,新辅导员入职初期及时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指定院内老辅导员作为师傅帮助新入职辅导员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助力辅导员做好职业发展的准确定位,结合个人性格特征、特长爱好、能力素质等要素,确立每个阶段的职业规划目标,最终形成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有效指导。此外,还应正确认识和剖析自己,清楚掌握自身长处与短板,因为辅导员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开展学生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要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业务水平,培养自我调节和自我减压的能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同事合作交流中寻找幸福感和认同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日常工作中将这种快乐与正能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身边的同事伙伴,激发群体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模式

(一)“线上+线下”创新辅导员工作内涵。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顺应社会的发展,转变思想,接受新事物,摒弃老、旧、笨、慢的方法,学习新技能、新思维,研究新青年的时代特点,创新辅导员工作新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强化综合素养,保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辅导员身处新时代,要不断开辟新平台,研究新内容,满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高校辅导员应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内容的特殊性及各种局限性,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灵活开发运用网络工具,通过QQ、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等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与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辅导员专业特色品牌化发展与建设。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位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性格特色、专业能力、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处理问题的方法路径也会不同。高校在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对辅导员专业特色的挖掘与建设,避免“一刀切”培养,模具化培养[5]。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某一个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可以此作为自己特色品牌的突破口,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明确发展方向。目前,有些高校正着力打造辅导员工作室,以河海大学为例,学工部牵头引导二级学院创建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示范工作室,注重辅导员专业特色品牌化发展,促进辅导员队伍主题文化建设,开创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品牌及学习平台,极大地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标准体系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标准体系的支撑,离不开各项制度的保障。高校在打破制度上的一些瓶颈,使专业化发展层级序列明朗,制定辅导员发展的知识层级和考核标准体系,培育专家型辅导员引领,专业型辅导员精进,专业化辅导员提升的发展潮流[6]。

辅导员工作日趋精细化,工作更加烦冗、沉重。在学校层面,应做好精细化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应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构建完善、科学、合力的工作标准体系,为辅导员日常工作与职业发展“减负”,使其能够从繁杂的学生基础事务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更有精力进行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四)“格子外思维”加强全方位职业认同与重视。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以及各职能处室领导应足够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消除在辅导员工作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将辅导员的工作与辅导员的发展常抓不懈,做好制度支撑、技术支持,健全辅导员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机制,提升职业认同,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

高校学工领导及各部门应跳出身份的“格子”,横观辅导员工作价值体系,积极采用措施,加强全校师生正确认识辅导员各项工作,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力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完善辅导员长期发展的机制和平台。

高校辅导员也应努力跳出辅导员角色的“格子”,纵观自身职业发展的脉络及方向,全方位地了解职业角色。还应努力跳出自己所学专业的“格子”,开展工作应全面看待问题,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视角,拓展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深度来看待问题,探索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全方位地解决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应提高对辅导员队伍培养的重视程度。首先,辅导员自身要尽快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其次,高校要深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制度,有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7]。最后,应建立辅导员自我应对体系,提高自我价值认同,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辅导员队伍的标杆典范,最终实现辅导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国家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专业化辅导员培训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