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科技大学 孙云鹏
对于如何认识及利用新媒体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的重要论断[1]。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所展现出的信息传播力与表现能力不容小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时代性和开放化,使得高校成为最容易受到新媒体发展影响的教育实践场地之一。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具有接受能力强、善于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表现力和张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效力,更好地实现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情感共融、共通、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面临新的话语表达内容、话语表达语境、话语表达媒介以及话语表达主体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一新环境和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发挥,实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展现。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得恰当与否,直接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要求更高,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也更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表达上要更加灵活化和具象化,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媒介条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传播矩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说理性活动,要实现以理服人的教育教学效果,既要关注内容,也要重视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内容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形式,而话语表达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话语内容具有反作用,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的话语环境下,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新特点,利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新的媒介平台,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主体的认知深度不够。新媒体时代,人们接触的信息源增多、信息流变大,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体认知领域存在着认知深度不够以及观念保守等现实问题。第一,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不足。高校教育主体在面对当前新的教育环境显露出抗拒和难以快速适应的现实问题,对于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形势、新理念、新手段无所适从,难以快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方法,更无法快速实现对新教学环境的快速适应和控制。第二,对热门话题的敏感度不高。当前大多数教师接受了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客观现实,但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对于传统信息源的依赖使多数教师并未及时主动利用新技术手段,且对于当前热门话题敏感度较低,难以实现及时准确地将热门事件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难以形成有效的话语表达和话语力量。第三,对于话语走向的控制力不强。当前高校教师更重视知识的讲授和理论学习,对于当前环境下热门话题的讨论并不特别关注,对于错误言论和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扮演着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难以实现对于热门事件评价话语的价值导向控制。
(二)话语表达内容的规范化降低了教育的效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一种途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且规范的话语内容表达逻辑,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内容提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要求。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内容亟须与时俱进,由于新媒体时代各种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利用零星和碎片化的时间来接受信息,这使得高校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加生活化和娱乐化的信息,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内容过于固定且缺乏生活气息,不免会与大学生群体之间产生距离感,传统思想政治话语表达内容难以突出时代气息,文本型话语及学术性政治性话语内容难以引起大学生群体足够的兴趣进行理论学习。新媒体时代,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和时代性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内容应当与时俱进,更快地融入时代潮流,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于话语内容的认可度,提升话语内容表达的效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未能实现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话语内容与高校大学生生活脱节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实效性降低,受制于学科要求和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往往突出学理性而不太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过于形式化,难以真正融入大学生生活,难以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应更加注重“教学相长”的教育要求,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着发展困境。
(三)校园新媒体尚未实现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更全面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更多样的话语表达途径。但也出现了学科限制的现实问题,加之校园新媒体平台运用中出现的机制阻碍,这些都导致了目前校园新媒体未能实现与高校思政的深度融合,难以释放出媒介效应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实际传播力。1.学科限制:受制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校园新媒体在实现与思政课程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小的阻碍,校园新媒体平台的特色是发布信息速度快捷、发布信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发布信息形式新颖,而当前大多数校园新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内容不够系统、思政专题栏目尚未形成、信息表现形式不够灵活生动,难以激发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2.机制阻碍:校园新媒体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机制层面的阻碍,部分校园新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新媒体的其他功能割裂开,使得校园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为仅仅满足政治任务的行为,部分高校新媒体平台由于疏于管理,致使出现文章内容重复、版面陈旧老套、话题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这使得在校园新媒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流于形式。
(一)教育主体掌握话语主导权,提升话语表达的引领力。“思政课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说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3]新媒体时代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内容和途径,也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客体处于一种人人都可发声的大环境中,这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应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首先,要“掌握话语风向标”。应当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作为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新阵地,教育主体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号召广大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新媒体所带来的表达和发声的机会,通过利用校内校外新媒体平台加强政策理论宣传,强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高校学生心中筑牢意识形态的钢铁长城。结合现实条件和时代要求录制或从校外引进优质精品线上思政课教育资源,切实增强线上校园思政教育资源吸引力和理论引领力。要及时准确地对党的政策和重大决议做出反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灵活地将先进思想输送给大学生群体,在时间维度和效率维度实现效能的最大化。其次,要“挖掘价值引航员”。应当对高校教育主体进行择优选拔,高校教育主体应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不仅在理论上,更要在现实活动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对主流价值观进行诠释,更能提高理论的亲和力。高校教育主体也可通过精选校园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突出政治主导性,提高校园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的频次,通过多而精的内容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入脑入心,拓宽校园新媒体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可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和各大新媒体平台实现“同辈一堂课”和“百万师生一堂课”,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运用新形式缩小传统课堂中存在的主客体间性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以更高效的形式达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引导的教育目标。最后,要做好“话语掌舵人”。高校教育主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重要的主体,应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应当定期参与理论知识学习,通过线上或线下专题讲座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善于捕捉时政热点,善于将时政热点与最新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真正做到教师想讲的就是学生想听的,着重于大学生群体所关心的时政问题,既鼓励受教育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对其不恰当的言论进行及时指正,既能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又能起到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以内容强化为着力点,增强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效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难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未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未能将理论与受教育者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生活事例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加深了学习者与理论之间的“距离感”,朱诚雷与骆郁廷认为:坚持内容为王,要善于讲故事,明道理。“让故事来讲理,让事例来说明,让事实来说话”[4]在新媒体时代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就要从内容下手。首先,让“历史照进现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内容有机结合,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重要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其次,用“真情实感”增强语言魅力。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去发掘能够调动高校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新热点,善于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个维度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真正抓住大学生主体所关心的时政热点进行细致剖析,将深刻的观点以生活化的话语表达出来,将严肃的内容以富有时代化气息的表达方式演绎出来,处处体现真理的价值、逻辑的力量。要将理论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用真情实感去感召人、用专业话语去引导人、用典型事例去激励人,利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多方面便利条件增强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话语魅力,方能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后,用“议题设置提升说服力”。议题的设置要准而新,既要考虑到当前时代受众的价值追求,又要精准把控议题所反映的教育内容,使得议题设置新且不俗,在激发受众共情意识的基础上,找准舆论热点的实质,要用最新的理论去解释最新的热点,做到理论和话题紧密结合,鼓励受众讨论,增强话语的现实说服力。
(三)发挥多元媒体效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传播矩阵。对于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5]要破除当前高校思政领域所面临的媒介问题,首先,应在观念上进行更新,破除阻碍发展的利益固化的藩篱。高校新媒体设立的目的应当是服务学生,要摆正思想观念,消除“重排名”“轻内容”的错误观念,将重点放在做好内容建设、强化宣传效果上,将校园新媒体总体排名与实际内容的分享频率相关联,实现追求排名的正向驱动作用,不断优化内容,增强宣传。其次,善于挖掘热门思政话题,促进新媒体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收集利用热点话题的能力,并实现热点话题的思政方向转化,构建用户人群信息网络,根据不同人群的偏好需求实现热点思政话题的精准推送,同时建立评估反馈机制,针对已发布或已推送的内容进行用户反馈信息收集,以实现推送内容的不断更新升级。再次,要注重校园新媒体融合建设,构建思政传播矩阵。除通过开设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定期推送外,还应迎合大学生喜好,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进行思政教育宣传。同时,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实现多方联动,以达到宣传效果最大化的目的。最后,要破除机制方面的阻碍,实现校园新媒体运营平台、校园新媒体实际运营者和高校管理者三方面的合力。破除机械重复的内容和千篇一律的宣传方式,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实际运行者大多为在校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将更加生动有趣、更贴近大学生群体、更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新媒体宣传内容和形式投放到校园新媒体建设中,在保证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增强宣传内容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高校应将校园新媒体的应用与优化提上日程,制定相关管理细则,加强引导和规范,并使已有政策和制度更多向有利于校园新媒体建设方面倾斜,切实保障校园新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