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初探
——以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为例

2023-12-09 22:30广州市南沙区高新小学
师道(教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题意解决问题条件

文/广州市南沙区高新小学 蒋 燕

掌握数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用数学语言教学是教学数学的关键,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提高阅读题目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多、阅读水平不高,要读懂题意是比较困难的,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理清已知条件关系、已知和未知条件之间关系,这样解决问题自然就不难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数学阅读能力?

一、扎根课堂,培养听读说的习惯

作为一线教师,要注重扎根课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养成学生认真听读说题的习惯。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的情况,教师可以先读一次题目,学生要认真听,接着要求学生自己读,读的过程要求仔细,不添字不漏字,根据自己理解,边读边圈出题目中关键的字。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读懂题意后能用自己的话把题意复述一遍,也可以跟他人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也丰富自己的数学词汇,从而能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了数学的交流和阅读能力。学生通过不断的听、读、说等训练方式养成了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数学语言、获取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p56 页例7:用13 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本杂志?(数学天地5 元,画刊6 元,卡通世界8 元,连环画7 元)。教师可以先自己读一次题目,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识字的障碍,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认真听,留意自己不认识的字,学生会读但不一定能理解字面意思,所以要求学生自己读一次,读的时候做到不添漏字,做到眼到手到,根据自己的理解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这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关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找出“正好”两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正好”?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出“正好”?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正好”就是“刚刚好”的意思,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的意思。用数学语言“正好”可以用“=”来表示。在学生寻找数学信息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可能隐含的数学信息。如这道题中“哪两本杂志”就是隐含的限制条件,在互教互学的探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又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低年级“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读说等做题习惯的培养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二、立足教材,提高理解题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低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主要以图或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呈现,情景图也多是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对学生来说,有趣且易于接受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在读完题意后用自己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可以在这过程感受到学生对题意理解的程度,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理清已知条件关系之间、已知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弄清题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题目中理清数量关系。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加减法主要是总数和两个部分数之间关系、乘除法主要是每份数及份数和总数之间关系。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如一年级上教材P46 例题,在学生读懂题意的情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树上左边有4 只兔子加上右边来的2只,合起来就是6 只,反过来总共有6 只兔子,左边有4 只,还有2 只在右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把握题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对题意的理解,达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目的的同时,更加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优化教学,重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解决问题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依赖性强。依靠孩子自身难以细心的读完题目,更谈不上认真阅读并解决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题目中哪些信息是跟问题相关的”“你们能在图片中找到和问题相关的信息吗”,等等,通过提问让学生会阅读,学会找信息,找问题,找题目中数量关系,让学生学会带着任务去阅读题目,才会在具体的学习中自主地找到数学信息和合适的解题方法,以此达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利用例题特点教会学生做题技巧。教师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一定的解题方法。在读题审题中弄清“问题”和“条件”。解题时可以从“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指的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在题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问题入手”指的是从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到需要的条件再解决问题。比如一年级下册教材P20 页例题5:有16 把团扇,我们4个人一起做,已经做了9 把。还要做多少把?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这样学生很快就意识到“我们4个人一起做”是干扰信息,在阅读思考中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又比如二年级下册教材P52 页例4:我们一共要烤90 个面包,已经烤了36 个,每次能烤9 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已经两个条件,“要烤90 个面包”和“已经烤了36 个”。从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面包没烤?”从已知条件入手,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一般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联系,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以此提高获取数学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题意解决问题条件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