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 郑行成
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同时也从侧面影响着家校关系。“双减”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校、教师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业改进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要想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就得在作业设计上下工夫。
作业布置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长期的作业布置习惯下,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作业布置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所学习的知识,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点,并且引导学习进行预习,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着作业布置的这一重要功能,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往往做到了精细化布置,作业布置面面俱到,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得面面俱到,不留任何死角。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到作业中,这样的心理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学生的作业量,学生完成作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作业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最后就是单纯地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完全没有顾及作业的质量,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的负担。大量的作业数量也让学生不去注重作业的质量,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作业布置上,很多教师往往图省事,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了方便,就借助大量的辅导资料进行作业布置。现在各种各样的语文辅导资料成了教师布置作业的最好抓手。在学完新课之后,教师往往就用辅导资料上的习题代替学生的作业,这样布置作业简单省事,但是这样布置的作业跟每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不接轨,而且没有做到因人而异,作业的效果很不突出。还有的语文教师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布置机械抄写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没有亮点,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长期的布置作业习惯中,作业就是学生的任务,布置完了作业,很多教师让小组长帮忙检查,这样的检查也仅仅停留在学生有没有从数量上完成作业,至于作业的质量则很难反映出来。只有极个别的优秀教师能和学生进行互动,咨询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久而久之,学生感受不到作业给自身学习带来的作用,也不能从完成作业中获得学习的幸福感,这样的作业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没有作用。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优化作业设计也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作业设计是目前教师最应该做的工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行动起来,创新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模式,提升语文作业的质量,让作业成为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主动探索语文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许多基础性的知识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就能解决,这样很多的基础性知识作业就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不需要再布置作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1.让课后习题成为学生探究的“主话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课课后都安排了练习题。教师要在备课之前深入研究教材,让这些课后习题成为学生探究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些话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就完成了课后习题。从三年级开始,每一篇课文之后除了安排朗读课文等基础性的练习之外,还会安排具有思考价值的、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梯度性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主话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样在课堂上就完成了课后习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2.当堂反馈,让课堂成为提质增效的主阵地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重难点能否突破,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向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上能完成的作业绝不拖到课后,当天能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到第二天。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时,根据课后的习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要求,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生词),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白鹭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如何写出白鹭的美);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大声朗读、默读等读书方式,在交流讨论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样的几次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已经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分解了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需要再布置课后习题的作业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是提质增效的高效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设计多层次作业,注重因材施教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作业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要落实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这样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是可以接受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提高了。在梯度训练中学生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习惯。
4.注重作业评价,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教师对作业的布置至关重要,但是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也是体现作业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布置的作业,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评价。可以是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同桌互相评价等。而且教师要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如通过“每周优秀作业展评”“每月优秀作业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这样的有效评价,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对提高性的作业,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1.借助思维导图,让学习看得见
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显示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评价等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形象地显示出来。思维导图可以让人物的语言结构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去梳理课文的人物性格、事情发展等。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鲁滨孙的精神。先引导学生找出鲁滨孙的性格特点:乐观、顽强、忧伤和理智,然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去感受对于每一种性格作者是如何去描写的。这样给了学生梳理文本的支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就会感到脉络清晰。这样的作业设计,让知识更形象具体。
2.利用课文插图,让想象图像化
课文的插图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所描写的人物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二年级下册《青蛙卖荷塘》教学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看了课文的插图,结合课文的描述,你觉得现在青蛙的荷塘是一个怎么样的荷塘,你能像课文的插图那样画一画青蛙改造后的荷塘吗?”小组内进行合作,爱画画的学生画画青蛙改造后的荷塘,爱写作的学生写一写青蛙改造后的荷塘周围的美景,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这样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借助图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让想象图像化,学生的作业效率也提高了。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认知风格、学习动机都不同,所以作业设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学情,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自定义”作业,还给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权利,让作业更具针对性和弹性,从而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自定义”作业内容,将更富有选择性。为什么“作业负担”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难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长期被动完成教师的“你的作业”,很少享有选择权,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严重受创。因此,学校倡导设计“自定义作业”,满足学生不同的作业需求,如自选营养餐作业、好题推荐、寒暑假作业超市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飞得更快,飞得更高;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树立学习信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作业是学生个人的“作品”,教师布置的作业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语文学科的“自定义”作业形式可以多元化:低年级设计“字在乐园”“古诗一首歌”作业,学生听读、书写、绘画、吟唱,妙趣横生;中年级设计“悦读书香”作业,学生创作个性化的诗集、配乐朗诵、读书札记,各美其美;高年级设计“我的毕业纪念册”活动,这是一个长周期作业,关注过程性和表现性,学生用电子相册、成长日记等各种个性化作业方式设计毕业纪念册。有的教师还预留了“连心桥”栏目,学生将对作业的感受、成长的喜悦和烦恼等与教师交流,可以自由涂鸦、写留言条或者找教师聊天。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解决。作业设计要坚持素养本位,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少而精”的作业;作业设计要和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适量的作业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强化作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学校可以制定《作业管理条例》《作业总量审核制度》《作业质量评价制度》,用制度约束行为,及时总结作业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健全作业管理校本机制,深化作业设计探索。把作业设计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定期开展作业设计培训,备课组长作为每天作业设计的组织者,强调“不经审视的作业不值得做”。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作业管理”主题研讨会,每学期开展“晒晒我的作业”学科组创新作业设计研讨会,将学科之间的作业通道完全打通。同时以赛促研,开展青年教师单元作业设计比赛。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倒逼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探究,投入到互动交流中。不少教师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作业探索,后来他们通过作业管理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尝到了轻负增效的甜头,教学观念从倚重分数走向重视学生健康发展和能力提升。作业不应该是负担,而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入口。学生在作业中再度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意义和自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