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秋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具有文化自信、自强自立的大学生能够助力我们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培育高素质大学生主阵地的高校,在充分关注大学生学业状况同时,还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发展状况。尤其关注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冲击,辩证对待大学生多元思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在此基础上,更要善于抓住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教育发展机遇,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学生群体占据较大比例,尤其是大学生。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是重要群体,同时互联网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旨在让当代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思想上认同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产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教育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实现全面发展[3-4]。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有些人思想逐渐物质化。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新媒体平台等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导致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部分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不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在此大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导致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时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广泛运用,新媒体形式也日趋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灵活、宽泛,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早已习惯运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在此趋势下,新媒体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成为一种环境,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受时空限制的缺点。“新媒体”环境导致各种思潮、文化都开始进入,在形成网络多元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污染”问题,加上信息传播具有不可控性、开放性的特点,难以受到老师、家长的约束,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难度。
现阶段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 后,这一辈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网络早已浸透在他们的“骨髓”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乃至思想观念都深受网络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难以辨别真伪,很容易遭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5-6]。另一方面,00 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大多家庭为了生计奔波,无暇全身心照顾孩子的成长,基于这种成长环境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了性格任性、传统观念薄弱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新生代大学生更加热衷西方文化,加上他们本就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故而进一步制约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观念的传承意识,这无疑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一大障碍。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适合大学生的内容,将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用于开展多媒体式的思政教学,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致力讲好“中国故事”。在理清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鲜活的“中国故事”,将马克思主义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相联系,使抽象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让课程内容“活起来”。
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教师应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制作成一个精简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类型、起源和习俗文化。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导大学生展开辩证性的讨论活动,使得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理性看待西方节日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加深对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马克思说:“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很多大学生还会受到西方快餐文化的影响,从一开始的喜欢吃西方快餐,到后来的热衷于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的文化思潮,都反映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将西方快餐文化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对比,让大学生对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深刻的分析。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中国餐饮业品牌经济的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国餐饮业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袭,懂得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这些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课件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可以注册微信公众号,将精美的课件视频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撰写精辟的文章,描述微视频讲述的内容,吸引广大学生用户来浏览微信公众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随着新媒体行业迅猛发展,信息化高速膨胀,新媒体平台上爆炸式的信息更是鱼龙混杂,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应重视依托科学技术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校可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凸显校园文化的魅力,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渐体现了“数字化”的特点,即高校愈发注重开发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将校园网络平台作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数字化文化宣传活动。
高校可在校园数字化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旨在熏陶大学生的文化情操,培育大学生应有的文化自信。持续用好“学史”这面镜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得失”,“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现实性的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时代性和针对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文化自信。在数字广播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中,高校可搜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社会事件等资源,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借助数字广播、数字电视、Led 主题展览等不同的方式,创设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味的校园文化环境,学习其中承载的传统美德。
在数字电视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中,高校可选择一些典型的电视栏目,包括《大国工匠》《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然后在学生食堂,学校超市门口进行播放,让学生观看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高校还可依托校园数字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专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网站。网站管理者可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美版面,吸引大学生登录网站,去主动了解网站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站管理者可定期在校园数字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网站管理者还可与高校各大社团合作,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面,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7-9]。
高校在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注重依靠大学生这一群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广泛地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促成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更独到的理解。高校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目前有些高校尝试通过组织微电影制作比赛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中的参与度。
教师先在微信软件上发布比赛信息,罗列了一系列的比赛内容、比赛要求、具体奖励。很多大学生对这类比赛活动抱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合理地筛选比赛主题,让大学生亲自制作一个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将其作为参赛作品,上传到“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微电影制作”的比赛平台上。
学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颂微电影盛典的相关视频资源,借鉴其中的微电影制作经验,自选题目,制作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微电影。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录制微电影时,以校园贷事件为切入口,导入“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主题。在微电影中,大学生将“诚信精神”融入到了某某借校园贷的故事背景之中,让人在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还有的大学生在微电影中创编了一个职场故事,从“礼”的角度阐述了社交礼仪技巧,宣传了中华文明礼仪文化。高校在落实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达成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10]。
思政教学更多是以一定知识含量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从当代青年所处的时空环境来看,青年成长成才、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历史性地叠合。对焦我们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则正是要重点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课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核心是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呈现出多元思想趋势,这会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自信,才能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对自己的精神、心理层面的冲击。高校要重视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同时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