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解决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之所以“大”,在于其强调扩充了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基于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定位和“上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理解“大思政课”,就是要回归“社会母体”审视思政课,从思政课与社会之间的生态联系优化思政课建设。
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的价值内涵与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理念一脉相通。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桥梁,深刻理解“大思政课”,是顺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正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方向和着力点,有利于努力闯过课程改革“深水区”向纵深推进。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因势而新,重视大概念教学,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情境的辩证统一,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提供更开阔的视角。
“大思政课”就是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层面彰显核心素养新的理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部分。从实践意义上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四部分素养成分简单叠加,而是需要若干素养成分凝聚成有机整体,这必然要求“大思政课”理念发挥引领和统摄作用。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独有的教育价值,深刻把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本质要义,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思想政治课在新时代德育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质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等重要论述都与“大思政课”理念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新时代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就必然要求聚焦“大思政课”的引领性作用,充分利用好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把握“大思政课”的价值内涵,推动构建思政课教学新形态,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如何上好思政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境,辩证分析“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为之困并积极应对,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在教育教学中除了要传递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滋养学生的心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是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高考应试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易导致失去学科魅力;二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科视野还不够开阔,创新性和研究性有待加强。
新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本身理论性较强,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容易无趣乏味,缺乏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呈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较弱,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此外,学生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也日益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理解和接受与自己共鸣的教学信息,如果教师囿于应试教育环境,没有长远地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易导致教学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因此,入眼入耳容易,如何入脑入心入行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道难题。
“大思政课”视域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如何利用好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如何有效拓展教学的网络空间仍是思想政治课程需要解决的难题。此外,大思政课”之所以“大”就是将传统的思政课堂延展到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之中。当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仍以书本为主要教学材料,贴近学生实践生活的社会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有待充分发掘。
作为一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上好“大思政课”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担负起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新形势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必须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教育理念要与时代接轨,高风亮节,为人师表。
1.在教育实践中厚植政治情怀。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教育和其他的教育最本质区别在于其鲜明的政治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这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教学原则。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对党忠诚、热爱国家,坚定理想信念。
2.在文化自信中涵养理论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理论修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做到眼明心亮。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话语创新的过程。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以史为鉴,输出新颖有趣、深刻独特的理论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文化自信。
3.在敬业奉献中深化职业情怀。关心和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既做经师,也为人师,是两者的统一。只有通过长期日常的交流,倾心于学生,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学生也会从自己的所言所行中表达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师生情怀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交流回路。
4.在终身学习中提升教育情怀。思政课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能力优势,提高育人效果,需要不断地精进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阔学科视野,创新教学思维,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加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职业追求与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理论需求。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要“入脑入心入行”,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思政课教学话语。要以透彻的思想理论回应学生,用真理的魅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效提高教学亲和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不同难度的学科任务,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设置激励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向外拓展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优势,充分发掘与学生共鸣的实践素材,让社会生活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提高教学鲜活性,推动思政课成为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的窗口。
2.价值需求。初高中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猎奇心理最为强烈时期。猎奇心理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受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传播的影响,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猎奇心理,因势利导,正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把猎奇心用在社会科学知识的探索上、用在对自身学业的开拓创新中、用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里。此外,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家校合一,尊重和理解学生,合理提出期许,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奋斗目标,培育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3.能力需求。作为新时代青年,生长在红旗下,沐浴在春风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青少年应该自觉承担责任,不怕困难,创新思维,奋楫前行,将自己的理想信念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之中。思政课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一把宝剑”。仗剑走天涯,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为尺,知行合一。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奉献社会,与时代同行,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1.教学内容要聚焦学科素养。“大思政课”理念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准确研读新课程标准,加强价值引领,塑造健康人格。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依照“主题概述”“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四部分统一规范呈现,实现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对接。教师要深刻解析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重视“教学提示”的作用,反复推敲提示的关键动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设计要整合各类资源。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发展阶段要互为联结,广泛利用各方面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要从扁平走向立体,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为例,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可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以情境为载体,以议题为驱动,与学生的爱国情怀产生共鸣。此外,要充分挖掘鲜活素材的价值意蕴,加强思政课的鲜活性,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教学活动要面向社会生活。“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仅要准确理解“大思政课”之“大”的价值意蕴,还要善用“大思政课”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面向社会生活,要理论联系实践,拓宽思政课的实践教育渠道。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门课程、各类主体、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开发各具特色的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并融入教学过程,切实涵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海量信息,筛选整合新鲜素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大思政课”理念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思政课教学范式。善用“大思政课”是走向素养育人的根本指向,为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思政课教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