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 洁 龚 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是教育教学的巨大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推进落实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根本遵循和政策保障。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要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大思政课”,让“大思政课”真正开进田间地头,开进社会大天地,开进学生的心中。2022 年5 月1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3]。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且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成果铸魂育人,特别是要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得到落实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全面贯彻落实“大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关键是要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要将学校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的“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课实践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工作“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把握“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着力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增强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高校达成协同育人的目标。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高校对“大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明确要求高校所有课程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务必形成协同效应,目前这种协同效应还亟待提高,要继续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社会、学校、学生等层面认知不足,致使社会实践存在问题比较突出,且受到高校教师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活动经费等限制,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社会实践“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层面上“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效果较差。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未形成品牌效应,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层面对其关注程度不足,致使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的支持度不够;其次,由于因经费限制、资源有限等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较为固定的实践基地的数量不多、种类有限。
1.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体系不完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负责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意见中要求,要把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严格规定学分,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办法,定期进行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总结表彰工作。但部分高校仍然不能将社会实践融入高校教学体系中,没有规定必修学分学时,同时存在实践内容创新性不足以及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等情况,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等现象。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不足。虽然近年来对素质教育关注度较高,但由于高校忽略了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的原则,致使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教育,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视。虽然将社会实践纳入了思政课程教学大纲中,但只是把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活动,一般在学生课外、寒暑假开展,且是集中利用这段时间开展工作,存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持续性,未形成学生实践活动育人品牌项目。
3.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出现“硬融入”“表面化”现象。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把思政工作放在首位,“思政课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思政课实践和社会实践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牵头开展,只注重活动开展、安全保障等问题,致使实践活动往往只是“活动”,并未有思政教师参与指导活动。即使有思政教师参与指导,实践内容涉及党史国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思政教育元素,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整体性,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也都是走马观花,内容表面化、形式化,不能内培于心、外化于行,出现“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思政元素和实践活动实际是“两张皮”。
学生重视不够,形式大于内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认知和了解,认为只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并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即使有第二课堂学分要求,也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参与,出现大部分同学以拍照片、录视频、写报告等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社会实践无法达到真正的实践育人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更好地发挥“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需要探索有效的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高校需要主动地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中,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基本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个人层面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多联式”的协同育人资源,从三个层面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高校自己的学生实践活动品牌项目。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开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5]这样对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有很大帮助。高校可结合受到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现有社会实践基地,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分专题设立一批校地合作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实践基地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联合开发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实现社会实践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渐形成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1.善用“第二课堂成绩单”,搭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高校需要将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学校“十大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团中央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将社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制度课程化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中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要积极运用教育教学规范化思维制定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每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内容、实践计划、实践目标和评价办法,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化”向“课程化”转变,形成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明确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实施“学分手段”,要求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不少于2 个学分,对学生“第二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效果可以做到可测量化的评价。
2.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工作机制。高校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重视思政课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构建社会实践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推进“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中。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社会实践专项工作小组,校团委负责统筹,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工作部)、研工部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资源,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让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建立起一支由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为主的师资队伍,参加并有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高校需要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作为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3.实行情景体验浸润教育,实现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同向同行。为充分发挥“融入式、嵌合式、渗透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社会实践要主动融入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努力达到思政引领与实践育人同行同向。指导教师要引导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学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深刻体会人民群众是中国伟大历史的创造者的真正含义;学会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观察党的百年奋斗艰苦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含义;学会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聆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立时代潮头,立鸿鹄志,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7]。高校要坚持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以“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作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齐头并进,携手共同画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心圆”。
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社会实践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鼓励学生突破传统角色定位,努力进行角色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
高校以稳定的思政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创新丰富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同时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必修学分的要求,要求学生每年寒暑假定期定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推优入党等荣誉的重要参考指标。让学生自觉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上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敢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性,善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突出“协同育人”策略,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实现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同向同行。同时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动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