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而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应用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必须反复研读教材,并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序推进各项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前者倡导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当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探究性学习的落实往往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的,学生不用再被迫听讲,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积极参与,从不同的渠道中获取知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只增不减,能动性也被充分调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认知有限,智力水平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后者很少有动脑的时间和机会,久而久之也就丧失自主学习的意识,思维发展受到严重限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促使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深入分析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经历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这样一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日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语文课程综合性较强,涵盖的知识点较广,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平时讲课时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鱼得水,排除万难,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性学习的落实,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深入了解和发现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语文学习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摸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在提高课堂学习实效的基础上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因此学生必须接受系统化、结构化学习。然而实际调查发现,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机械式、灌输式的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形式反而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和懈怠的心理状态,再加上绝大多数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因此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要想激活学生思维,首要任务就是调动他们课堂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结合他们年龄需求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对提高课堂参与度很有帮助。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对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具象化内容的呈现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开发更多教学资源,比如,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动态的学习内容,将原本枯燥且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化、形象化呈现,打造视听效果较强的数字化课堂。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桂花雨》一课为例,课文标题是桂花雨,显而易见是一种比喻和夸张的说法,形容的是桂花盛开之后飘落的样子像一场雨,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借助视频来加以展示,一边带领学生观看,一边鼓励他们思考桂花飘落的画面与什么场景相似,增进交流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比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便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提前欣赏西沙群岛、海边小镇和兴安岭的景色,用眼睛和耳朵记录优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世界,营造一个生动又立体的课堂氛围。在图像的带动下,学生不禁对未曾见过的风景产生由衷的向往,并随着背景解说沉浸在想象当中,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时,教师再把握好时间节点,在他们沉浸其中的同时,再与之进行互动,询问对方想不想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景色具体位置、特点,以此激起学生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导出新知,这样带领他们阅读课文就会轻松许多。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拓展多元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较好的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方面由于其本身较强的技术为教师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性能也让学生产生更多想象空间。教师不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发和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PPT、电子白板、多媒体视频等都是信息技术的优秀产物,这些教学设备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猎人海力布》这节课中,由于课文段落比较多,结构层次不好梳理,再加上仅靠阅读文章来分析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不是十分容易,因此不妨让学生试着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文中出现的猎人、白蛇、龙王还有乡亲们,通过对话内容代入主人公,通过亲自演绎来揣测人物心理活动,进而理解角色形象特点。通过对话学生就能切实感受到白蛇向对方表达救命之恩的迫切心情,从而发现猎人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在猎人婉拒道,“珍宝我倒不在乎但是对猎人来说宝石很有用”之后,更能看出它不求回报的善良细节。本篇课文是一则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喜欢趣味性故事的特点,搜集更多课外阅读材料,精心挑选优秀的读物,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通过理解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来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课堂提问一直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对课堂教学往往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提问的时候,如何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将学生引向解决问题的捷径,是教师需要深思的关键问题。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教学策略,通过情境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呈现,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有利于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求知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知识发散,设置丰富又有趣的情境。情境的种类分为很多种,其中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主线的情境工具,旨在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教学目标优化问题设计,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布置探究任务,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始终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具体应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草船借箭》这节课上,在“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等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可以扮演成文中的各个角色,快速梳理故事发展的线索,厘清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大意,与此同时,从文本出发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进而抓住角色的形象特点,体会了解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本领。
探究性学习旨在通过自主学习来强化语文基础,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新课改背景下,除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应当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是独立听讲、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与他人的互动不多,这种情况下,不仅课堂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淡化团队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之上,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从教情、学情出发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天窗》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课文段落很多,学生可以在通读全篇内容之后简要概括,在每个段落的结尾处写一个小标题,还要仔细观察、对比各个段落的开头,从夏天、晚上等字眼进行分析,体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天窗”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思路会更加清晰。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应再以结果为导向,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教师在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人谈读书》一课之前,便可以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同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再与其他小组成员对这些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抓住课堂学习的侧重点,减轻学习负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组内讨论使得思想的火花碰撞,迸发出更大的潜能。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发展自我认知。在每次的小组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选出代表,组织语言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想法,实现语文深度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正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思想才有行动,而质疑则是思考的起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贵在有疑问,有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敢于反思和批判,才能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质疑不应该只是学生学习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权利。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始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唯命是从,不敢有半点违抗,久而久之丧失质疑的能力,这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必须改善教学现状,更新落后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调整教学的方向。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天性,有了好奇心之后学生便会产生求知欲,便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篇,然后抛出这样的问题:标题中的“两茎灯草”形容的是什么?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怀疑,为什么文中用两茎灯草形容而不是其他词语呢?是为了点题还是这样描写更突出人物特点呢?进而带着怀疑的态度参与到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当中。除了敢于质疑,还要学会质疑,平时除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还要适当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的人往往会关注细节之处,这样便会产生各种疑问。想象力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要想培养质疑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联想。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尽相同,获得的感悟和体会也不同,因此,教师平时要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增设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某个议题展开讨论,从对方的话语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进行合理的质疑,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慢慢地获得自信,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也有利于教学现状的进一步改善。
语言文字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设计并开展语言类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独到的观点,对他们思维灵活性的养成有积极作用。首先,可以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和表达的欲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上,便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概括文章中出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特点和用途,锻炼他们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纳米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使人们明白纳米技术的含义、运用,感知纳米技术美妙的应用前景,因此还可以进行课外知识延伸,让学生试着联系实际,想一想纳米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将语文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上组织课堂讨论,比如,在《说新闻》这节课上以记者的角度就“科技改变世界”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既带领学生回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又加强口语表达练习,同时借由这一机会表达个人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看法,迸发出更多灵感,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布置相应的探究性任务,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应专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来挖掘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必须基于学生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也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前提,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体验中去探索、去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