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 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意识的渗透

2023-12-08 05:17杨小青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立德树人小学语文

杨小青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提升家国情怀。教师要基于顺势而导、与时俱进、循循善诱的原则设计教学策略,将家国情怀渗透到诵读、表演、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立德树人思想,不仅要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語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关心他们思维的成长、情感的提升,要不断挖掘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提升家国情怀。教师要结合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迸发爱国情感。

一、渗透家国情怀意识的原则

(一)引导多元理解,顺势而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要注意若干教学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多元了解,并顺势提出问题,提供辅助阅读的资料,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炙热的情感,从而激发爱国情怀。

在学习《圆明园的覆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个性化理解,说说圆明园的毁灭给人们什么启示,并顺势而导。如有学生认识到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要拥有足够的武器。对这些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除了武力以外,还有哪些方面也能体现国家的强大。也有学生对西方列强的行为表示愤慨,认为当时的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太懦弱,则可以让他们说说现如今,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是什么,如何面对某些国家的挑衅。不同的学生观点不同,教师的引导也要相应变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辩论、演讲等活动中,营造轻松自在的交流氛围,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二)理解时代内涵,与时俱进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体现时代性,要以课本内容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搜索更多的学习资料,并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能让他们更好地挖掘时代内涵,做到与时俱进。

在学生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在周恩来生活的年代,中国比较贫弱,所以主人公发誓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么,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这曾经的口号,是否也要变一变了呢?”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时代好少年的具体例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未来的打算和人生理想。最后,他们以“强国有我”为主题,试着写下自己的理性思考。这样的读写活动传承了革命者的遗志,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各种时事新闻,并结合课文主题思考,这样能让他们借古思今,认识到当代少年要如何融入建设祖国的洪流中。

(三)抓住生成细节,循循善诱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生活经历、性格兴趣等各有不同,所以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的观点,产生困扰。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生成的瞬间,结合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个故事是否太夸张,不够真实呢,一个人怎么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疼痛呢?”教师把握住此细节,循循善诱。首先让学生了解刘伯承的生平,体会他投身革命的勇气,感受其至死不渝的精神,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刘伯承的行为。其次结合课本细节提出问题:“主人公在谈到自己为何不需要麻药的时候,为何如此平静?沃克医生反而颤抖起来,这是为什么?”最后再从文章拓展开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寻找类似的例子,如冬奥会上运动员如何迎难而上,忍受伤痛,奋勇夺冠,将他们的事迹和刘伯承放在一起分析,学生就能体会主人公之所以忍住伤痛,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如果爱国教育只是空谈,那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但是如果能根植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则能提升他们的认识,激发其爱国情怀。

二、渗透家国情怀意识的方式

(一)诵读,拓展想象空间

在明确渗透家国情怀的原则后,教师还要积极探究具体渗透方式。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能锻炼学生的语感,在诵读到最后,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对情感的感悟也更透彻。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具有爱国情怀的作品,并展开想象,将文中各种意象整合在一起,然后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在学习《示儿》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作者临终前的情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作者身在什么环境中,他的身边都是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想什么。主人公想要通过这首作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试着说出诵读的感受:“当时风雨飘摇,北国沦陷,但是当朝统治者依然不思进取。作者自知命不久矣,将亲戚都叫到身边,每一个人都露出了痛苦的神情。作者也很痛苦,但是他伤心的不是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而是无法看到收复河山。”教学者让学生说说自己如何处理语音语调,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如有学生提出:“我在诵读强两句的时候,比较缓慢,体现出主人公有气无力的状态,同时也展现他内心的悲痛之情。但是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提高了声音,表达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学生交流诵读方法,畅谈想象的世界,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诵读中,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能构造情感想象的空间,体会人物的品质,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在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多元解读作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挖掘出的家国情怀。

(二)表演,体验丰富情感

表演是一种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情感的体验方式。在活动中,学生的多元感官被激发,他们的参与度提升,情感主体化得到体现,所以能更深入地体会蕴藏在作品中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辅助资料,改编剧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将主人公的情感外显。

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剧本编演中。首先,让他们拓展资料,体会爱国军民的勇敢,体会他们的坚强意志。其次,组织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改编剧本,如思考如何通过动作展现出雨来擅长水性的特点,如何通过动作、神态等,表现雨来活泼、勇敢、坚强的一面。在设计台词时,学生还要注意展现人物关系,体现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如:“妈妈看到雨来偷偷耍水,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此处可以添加怎样的台词,体现出妈妈的复杂情感?”最后,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个性化创作,并在表演后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表述体验和收获。如有学生提出:“我演的是鬼子,我在表演的时候,故意让动作幅度很大,表现出他们肆无忌惮的状态,我通过瞪眼睛等动作,展现他们的凶恶。”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雨来被鬼子抓住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有点害怕的,但是他受爱国人士影响,所以自己也要表现出坚强。我加入了深呼吸等动作,表現出雨来的决心。”

表演活动具有直观性,能使抽象、模糊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行为。这样学生的代入感更强,体会也自然更深刻。

(三)探究,根植坚定信念

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也是渗透家国情怀,促使学生根植坚定信念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一些值得探究、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辨析,不仅要让他们感受作品中蕴藏的情感,更要促使其结合当代社会,进行深度思考。

在学习《青山不老》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支援西部建设”这个主题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任务一要展开课内外拓展阅读,寻找其他展现西部建设的文章,和《青山不老》结合在一起,看看主人公怀着怎样的情感扎根山区,付出了青春,执着不悔地将自己的爱融入建设家园的工作中。在阅读中,学生要结合细节描写,思考如何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提升语言建构能力,还要将景色描写和人物情感结合在一起,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任务二中,学生要说说自己对建设西部的理解,可以结合资料内容,创作小说、报告文学,也可以融入自己的一片深情,创作散文或诗歌。在迁移中,学生体会到了支援西部的建设者,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同时,他们也下定决心,决定长大后也加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他们认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念,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才能有所成就。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总结了作品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意境美,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然后,他们又将这种感悟融入创作中,这样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渗透家国情怀意识的途径

(一)识字习字,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探析灵活多变的教学途径,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活动中,这样能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汉字是优秀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小学生都对故事感兴趣,可以将汉字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识字,一边传承传统文化。

在学习《金木水火土》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西游记》的片段:“孙悟空想要从佛祖的手指中跳出去,但是始终找不到边界。就见那佛祖将手掌一翻,五指化成了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名叫‘五行山,将孙悟空压在了下面。”此时引入“五行”的概念:“‘五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你知道为何孙悟空如此大的能耐,都逃不出五行山吗?”此时一一展示“金木水火土”的象形文字,让学生意识到古人根据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事物,设定能力五行,它们状态不同、性质不同,指代了天地间的各种事物。“所以说,五行就是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孙悟空被五行山压住,就好比是被天地万物压住,你说他还能逃出去吗?”此后再让学生结合“天地人”等汉字,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象形字,认识到它是古人将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抽象化以后形成的字。

在识字的过程中,倾听故事,了解民族文化,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字的魅力,挖掘出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这样学生能从文字中汲取力量,静养心性,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群文阅读,树立远大理想

群文阅读就是将有共同特点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整合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比分析,找到作品的异同点。学生可以在值得思考和具有启迪性的关键部分反复咀嚼,教师也要提出一些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如体会主人公的远大理想等。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理想和梦想”主题阅读中,分别阅读《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石灰吟》等文章,说说作品中有哪些词句展现出主人公对理想的追寻。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中有“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等词句,表达了作者想要继承延安精神,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现了周恩来读书时的经历,写了他为何会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石灰吟》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用象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作者要成为一个高洁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其他和“理想、梦想”相关的文学作品,看看不同的人,理想有什么不同,最后选择一种文体,写一下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有学生读了诗人流沙河的《理想》,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中获得了力量,认为:“哪怕我点的灯只有萤火一般,我也要坚持举着它,一直走下去……”

学生在参与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课内作品整合在一起,还要让他们适地当拓展阅读,上网搜索相关主题的文章,又或者搜索和主人公有关的背景信息等。这样能让学生整合多元信息,感受主人公的高尚情怀。

(三)习作练习,弘扬民族精神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能迁移语文知识,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同时,写作也是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将家国情怀渗透到习作练习中,采用多样化练笔方式,开辟多渠道写作途径,提升学生的创作乐趣,让他们用文字表达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在阅读《大禹治水》一课后,学生对中国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首先,拓展阅读各种神话故事,挖掘其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责任心,又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都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学生结合阅读收获,参与写作活动,他们可以创作一篇童话故事,其中的主人公要展现民族精神。又或者可以创作一篇读后感,说说神话故事中蕴藏了哪些精神。他们还可以思考这些精神在当代社会是否也有体现,搜索当代名人的故事,写一下他们的事迹,注意体现出民族精神。

学生可以创作读后感,说说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还可以通过续写、补白等方式,塑造能体现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除了展现民族精神以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写作素材,将人物事迹、传统节日、名胜古迹等都融入创作中。

立德树人指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让他们在生活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建设美好国家而奋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深入挖掘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渊源,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这样能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进而起到端正其品德,改良其行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后云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22(03):29-31.

[2]闫培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11):95-96.

[3]陆文红.在语文味中涵养家国情怀——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1(31):64-6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小学语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