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刘淑琚 司徒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奋战在创新一线的程睿、郑磊、包起帆、查学雷,从国际标准、空间探索、城市治理、航天强国等多个维度,以亲身经历、感受和思考展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行各业干事创业、昂扬奋发的精气神,启迪更多人在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报国,小卫星有大未来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黨委委员、院务委员、科研管理部部长 程睿
20年发射了90颗卫星,如同一个传奇。而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80后的程睿,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卫星研发,扎根这片创新热土。她脚踏实地、敢想敢拼,圆满完成40余颗卫星的研制,研制出我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并完成我国首个低轨卫星星座——“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组网运行,成为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中唯一女性。
“2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创新,一直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程睿说,创新一直是他们的基因,一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从‘两弹一星精神到北斗精神、‘三无(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精神,我们年轻人也会用实际行动来谱写新的科学家精神,用新的方法来实现弯道超车。”仰望星空,探索宇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和愿望。小卫星,就像地球伸出去的眼睛和手,触摸着宇宙,为人类探索更广袤的深空,成就美好的“星愿”。
碰撞、激发、交融,“炖”出美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 郑磊
腌笃鲜,是江南一带一道春天的美食。“治大国如烹小鲜。水放多了,会太淡;盐放多了,会太咸。腌笃鲜的巧妙之处在于不用放盐,因为咸肉自带‘精盐,也就是经验。”作为一个研究和体验中心,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的使命就是在数字时代和移动时代,研究政府治理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郑磊认为,把众创沙龙“腌do鲜”放到政府治理创新的场景下,带来的启示就是: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政府一方的事,它是一部交响乐,不是一首独奏曲。如果把政府比喻成“咸肉”,还需要有“鲜肉”,就是年轻人的新的创意,创业公司、创新团队的新的想法……把它们跨界放到一起,过程中还要多方协同,形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同时他也指出,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城市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还是要有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是人的感受,能否给市民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让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而不是让城市和人“围着技术转”。
从0到1,锲而不舍“打创新牌”
——全国劳模 包起帆
“第一次提案被否决,我们不甘心,第二次提上去,又被否决。很多同事劝我,不要再做了,但我想,放弃了,就失去机会了。”2023年3月,全国劳模包起帆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最终在日内瓦发布,时隔12年,再一次将交通物流领域的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这项技术新发明背后是“创新联合体”发挥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组建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聘任包起帆为院长,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开展科技攻关,为这一创新成果的诞生奠定基础。回忆十多年的历程,包起帆感慨万千,“中国的集装箱生产量、运输量、吞吐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在这些第一的背后,过去很少有中国人的声音,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中国应该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一名码头装卸工成长为“抓斗大王”、发明家、改革先锋,40多年来,包起帆紧跟时代步伐,始终走在创新之路上。“我把每一个创新都看成是对企业、对国家做贡献的一次机会。想到将来会对国家有好处、会对老百姓有好处,就会增强信心,不懈地努力下去。”
胸怀“国之大者”,向浩瀚宇宙进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常委、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 查学雷
“神舟十六号乘组发射升空,进入我们国家的空间站。现在我国在轨空间站,已经有6名航天员在工作。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进入了空间站的时代。”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者,查学雷投身航天事业近30载,见证了一代代航天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取得的许多辉煌成就,离不开自主研发。”查学雷认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从神舟一号开始,查学雷还承担着一项特殊任务,就是给中小学生普及航天知识。“我们想通过科普形式,激发大家对航天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培养新一代的人才。”科普讲座一讲就是二十多年,查学雷发现很多孩子对科学知识充满了渴望,也对他们的学习、之后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查学雷说,这也是我们探索发展方向的一个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一定会向着更深的深空,向着更多的未知领域去进发,仰望“新”空,梦想一定会实现。
主题思考
角度一: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能,精准有效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值得积极探索创新发展。
角度二:胸怀“国之大者”,用劲用情实干担当。
世界变局如何应对,科技潮流如何赶上,百年目标如何实现,民生福祉如何提升,答案就是:创新。这些创新创业的弄潮儿,胸怀“国之大者”,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聚精会神攻坚克难,通过创新激活动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角度三:科技创新是内外变化中的关键变量。
如果能够下好先手棋,找准突破口,就能谋取发展先机,掌握历史主动。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首先,几位创新贡献者,都有着“创新为民、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其次,之所以能够有所突破,来自于“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的创新精神。
角度四:在痛点难点中找到潜力点、“核爆点”。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无论企业还是产业,走出困境或打破困局的突破口选择很重要,创新环境的打造更重要。这些创新案例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痛点难点中找到潜力点、“核爆点”。
运用示例
用一道美味搅动创新“味蕾”的“腌do鲜”,用江南美食的诱人画面,生动表现创新需要碰撞、激发、融合的理念,也传达出郑磊关于创新的学理观察——“创新是交响乐”“未来的创新着力点来自于市民、企业的痛点”。以人为本,于无声中便利于民,这才是真正最高境界的数字化。找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一个个小的创新点成为大的“核爆点”,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航天尤其如此。航天人坚持自主开发、创新引领,陆续突破一大批重大专项攻关,开启一个个“第一”,推动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正如八院804所研究室副主任段欣欣所说:“作为航天一线科技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脚踏实地用实力干好工作,而且要解放思想靠智慧搞出创新,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从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到奋勇前行的力量,坚守心中的那份责任,谱写出新时代更出彩的绚丽篇章。
创新人人可为,创新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2023年3月,全国劳模包起帆领衔制定的一项集装箱国际标准在日内瓦正式发布,将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创新成果。新征程上,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有机会、有舞台。展望未来,愿以青春之我们,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宇宙,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