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实力”思潮下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现实理路

2023-12-08 21:02:34王海亮郑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

王海亮 郑晨

[摘要]西方智库从自我视角发现,用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无法确切地描述中国的具体影响力,因而提出了一个介于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锐实力”(Sharp Power)。澄思寂虑,西方的中国“锐实力”思潮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当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不同境遇,也透视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仍任重道远。为此,要夯实中国价值基石,把准中华文化命脉,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注重媒体舆论力量,掌握国际话语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锐实力”;思潮批判;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5-0021-07

[收稿日期]2023-05-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20BKS19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推动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2022M710423);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研究”(2021-KYYWF-0640)

[作者简介]王海亮,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郑晨,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当下,西方社会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不能自拔。中国却逆流而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全球化走向新进程,这再一次引起西方舆论的高度重视与关切。过去一段时间,西方理论者针对中国(也针对俄罗斯)提出了所谓“锐实力”概念,而且突然流行起来,这个戴着有色眼镜、披着伪善外衣的非学术词,迅速成为欧美“学术前沿”的热词,成为西方媒体炒作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同时,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2035年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那么到底什么是“锐实力”,“锐实力”思潮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揭开这个伪学术观点的政治面纱,有利于我们有效有力地反击反制西方错误言论,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多维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

一、西方“锐实力”思潮生成与批判

有研究者说“锐实力”是NED创造的新词,其实NED创造的是“Sharp Power”。因为关于“锐实力”的内涵作用,美国智库迈克尔·马扎尔在2014年6月10日就提出过。迈克尔·马扎尔在《华盛顿季刊》春季号发表了《A Strategy of Discriminate Power: A Global Posture for Sustained Leadership》一文,题目和文中的“Discriminate Power”(直译为“辨别力”),是针对小布什片面强调硬实力的侵略性单边主义政策造成的实力严重受损、国家形象急剧下滑的恶果问题给奥巴马政府开出的药方,指出“‘Discriminate Power战略不是一项撤退战略。它大力倡导充满活力、富有远见的美国领导角色的重要性。”文章虽然没有对“Discriminate Power”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键词和很多语义,它们代表的就是欧美现在说中国的“Sharp Power”。但最近这个“Discriminate Power”就直接变为“Sharp Power”,并针对上了中国。

(一)思潮缘起

作为始作俑者,美国NED的研究人员沃尔克与路德维格,于2017年11月在《外交事务》发表了《锐实力的涵义》(The Meaning of Sharp Power——How Authoritarian States Project Influence)一文。接着,美国华盛顿智库NED主办了“民主研究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for Democratic Studies),发表了长达150多页的文集报告《锐实力:正在上升的威权主义影响》(“SHARP POWER: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NEW FORUM REPORT),这两次以NED为首的美国专家不约而同的把“锐实力”针对性指向了中国,起到了扇风点火的作用。这里有必要介绍介绍一下这个NED。NED全称美国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又称国家民主基金会,是“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的简称,是一个长期为中国“民运”组织、“藏独”和“疆独”势力提供资金,不断大力度支持上述中国非法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它对外宣称自己“非政府”,但是它的资金源头却来自美国国会。这样一个对中国存在敌意的组织及其研究人员,把“锐实力”强加于中国,将“锐实力”描述为“威权势力”,采用“收买、审查、操纵、胁迫”等“非常规手段”,对目标国家或群体施加影响。他们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影响丑化为“通过扭曲信息操纵目标受众”来“穿透了目标国家的政治与信息环境”,认为中国因素进入美国等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结构,会产生“挑动和扩大分裂”,这种影响是“锐利的”。这时候的“锐实力”是一个彻头彻尾针对中国崛起的、带有侮辱性和诽谤意义的、政治上具有歧视性的贬义词。此外,他们还耸人听闻的宣扬:中国使用了一种新的武器,既不是強制推行的硬实力,也不是价值观认同的软实力,在拉丁美洲以及中欧几个新兴民主国家中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种恶意的威权主义影响正是西方民主社会应该预防的。并重申民主价值与理想的崇高与伟大,对西方模式的支持和认同。

(二)思潮发展

2017年12月14日,英国《经济学人》官方网站上挂出《如何面对中国的“锐实力”》(What to do about Chinas “sharp power”——China is manipulating decision-maker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The best defence is transparency)一文,在当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2017年12月16日,为扩大影响力,《经济学人》又把此文配图刊登在杂志封面上,并改头换面起了一个更具学术意味的名称——《锐实力:中国影响力的新模式》(Sharp power: The new shape of Chinese influence),大肆宣传中国软实力崛起是一种“锐实力”,重申“锐实力”主要是指独裁或威权政权通过胁迫、操控外国人的态度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指控“中国使出的伎俩”和“中国的行动已变得越来越气势凌人、无所不包”,强调西方需要找到好的方法予以一定的回应,并提出了布控围追堵截中国发展的意见和措施。随后,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双月刊杂志又发表了《锐实力如何威胁软实力》(How Sharp Power Threatens Soft Power),文章出于“软实力”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用挑剔的语言毫无根据地论证中国(还有俄罗斯)运用“锐实力”在国外进行舆论操控,给西方国家带来“真实存在”的挑战,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西方价值观为代表的软实力来对抗中国的“锐实力”。约瑟夫·奈随后又在Project Syndicate网站发表文章《中国的软实力与锐实力》(Chinas Soft and Sharp Power),对这一讨论做出了回应。至此,“锐实力”这个词语迅速传播。2018年2月,在马尔代夫政局动荡过程中,中国又让印度媒体难以忍受了,理由是因为“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影响了印度在马尔代夫的利益。未来,西方国家及其追随者对中国影响力的提升还会有更多关于“中国锐实力”的陈词滥调,我们将静观其变、严阵以待。

(三)思潮本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锐实力”概念属性是极具针对性、虚伪性和污辱性的,是没有弄清楚中国与美欧及整个世界的现实状况。中国“锐实力”其实就是西方国家称呼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只是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和不愿正确面对中国可以并已经深刻影响着世界这个现实,而绞尽脑汁异化出的新的政治名詞。美国《华盛顿季刊》曾评论指出,名词的变化,改变的不是美国的战略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美国在全世界倡导传播美式民主、自由、人权,维护其全球利益的大方向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锐实力”思潮表征反映出的是新版“警惕中国论”,其实质映射出的是新版“中国威胁论”。

二、关于“锐实力”思潮的理性反思

中国软实力变“锐”的声音一出,中国相关学者和媒体就及时发声,对其错误言论进行回应。纠错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陷入西方的舆论陷阱里不能自拔,而要冷静理性分析西方国家最近频繁捏造“中国文化威胁”“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干预”等方面的动机和目的,为我们更好的制定文化软实力提升政策提供依据。

(一)“锐实力”思潮印证中国业已进入复兴伟业的快车道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门罗主义”的宣扬。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用活生生的现实回应一切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行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P27)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想接受这种现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恩格斯这段精彩的论述可以佐证,“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3](P45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推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4](P171)资本主义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自信”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就是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然而,今天的国际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有力驳斥了源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终结论的严重偏差,中国不仅走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走的还很精彩,走的越发自信。新时代,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稳坐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位置,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谋求合作共赢。中国也愿意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努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不搞模式的输出输入,“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把中国软实力变“锐”,只是近期西方无数反华事例中的一个“新”举动。西方惧怕中国的情绪蔓延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恰好证实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业已进入复兴中华伟业的快车道。

(二)“锐实力”思潮反映当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步入困境

西方焦躁的情绪和论调反映了美欧一心要遏制中国却找不到有效办法的尴尬处境,折射出当代西方国家面临着多重困境。经济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永远过不去的坎,21世纪初的那场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至今仍影响着全球经济,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起到了缓解并带动经济复苏与增长的作用,但是生产率低下、缺乏回弹力的经济发展仍是异常曲折,举步维艰。前美联储(FED)主席格林斯潘近日对美国的金融泡沫提出警告称,目前美国要一方面要提防股市泡沫,另一方面还有债市泡沫的危机。美国虚拟经济的崛起使实体经济走向疲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两极化加剧,低收入人群扩大,中产阶层持续萎缩,失业者越来越多,就业问题依然严峻。有统计显示,本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岗位数量减少了29%,谷歌趋势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对“失业”一词的搜索频率居高不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萎靡导致欧美民众群体极化,极端思想丛生,政治问题日益严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全球风险报告》对来自全世界近千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决策者进行意见调查,认为全球风险将增加的人群比例高达59%。报道对西方国家社会政治极化、社会分裂、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泛滥等挑战在美欧各国凸显透出深深忧虑,提醒人们警惕全球政治社会思潮领域的不安定因素。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美国民众近年来与政府在诸多问题上的态度相左,意见更加对立,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代表的党派斗争激烈,执政分歧和对立在特朗普时代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政治割裂让社会中本来就存在的种族等话题更加敏感,接二连三的白人警察枪击黑人事件更是一次又一次的把种族歧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一系列民意调查数据都反映了美国社会分裂加速,整个社会不同族群、不同政治观点的人群近年来的“分裂”,以及家庭成员因为支持不同的政治人物、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变得疏远已经成为美国面临的一大困境。除此之外,随着东方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中国的崛起,一直被西方引以为傲的所谓民主和政治模式愈发受到质疑和诟病。“西方民主的危机”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格外突出的议题。耶鲁大学就曾邀请十多位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学者讨论“民主政体何以崩溃”。斯坦福大学也曾以“全球各种民粹主义对于民主的威胁”为主题召开了两天的会议,25位政治学家参会。从他们的报告内容看,表面上对自己的民主自信满满,实际上却找不到自信的理由,不能自我说服。党的十九大以来,西方所谓的民主斗士面对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恐惧情绪不断上升,却依然不甘心的自吹自擂、搬弄是非,使用“锐实力”来攻击中国,酸葡萄心理暴露无遗。

(三)“锐实力”思潮说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极端重要

在俄罗斯智库卡尔波夫看来,强调“软实力”与过去强调“意识形态”的目的很相似,西方所说的“对于中俄的影响力工程使用的一些技巧,不是真的‘软”的定义,美国把中国软实力说成是“锐实力”,已经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将软实力视作推广政治价值观和进行思想战的重要武器。中国一直以一種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所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把中国软实力变“锐”依然是对中国意识形态存在偏见的一种凿凿体现,依旧是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敌视。对此,德国《萨尔布吕肯报》曾评论说,当今世界西方社会动荡不安,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一个不可预测的煽动家,欧盟正风雨飘摇,而此时的中国却是一片独好,因此中国模式越是成功,就越是对西方价值观构成威胁。当下欧美等西方国家一边丑化中国,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边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西方媒体中可以看到,中国所发生的某些事件,无论属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哪个领域,总有一股势力不遗余力地将问题指向中国的体制,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攻击党和政府及人民军队,制造思想混乱。澳大利亚政客曾频发反华言论,喊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德国政客也曾大放厥词向媒体抱怨中国的有关政策。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把渗透对象目标人群锁定为青少年基层群体,利用互联网和宗教,通过电影、电视剧、文化产品等手段,通过脸书、推特等新兴社交传媒方式和中国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展现和传播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法国克利斯蒂昂·圣·艾蒂安纳和费雷德雷克·马尔戴尔两位学者分别以《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理解明天之世界》和《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为题出书,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战争”这个词,认为世界文化战争已宣告爆发,只有通过思想战争才能打败中国发展模式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威胁。这一切都表明,今天的世界以思想文化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暗流涌动,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不宣而战。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P170)。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P153),“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P99)

(四)“锐实力”思潮表明让世界读懂中国仍需负重致远

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了实质性的外在影响力。随着对世界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中国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关注。以美欧马首是瞻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紧盯着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党和政府层面的重大政策调整。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来说,我们所做的都是有益于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有益于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敢于接受质疑的正事、好事,对外界所提出的评价敢于公正客观的对待。对于一些重点问题,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免责任双方发生严重误判。最重要的是,要从大局出发,以一种有效的手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使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善意和努力,也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由之路。“读懂中国”是一件利人利己、皆大欢喜的事,也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把“让世界读懂中国”提到了战略高度。但由于当今世界西方强我方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方一直站在话语体系的制高点,因此西方一些大国对我国对内对外政策存在或赞美或批评的声音,都实属“正常”。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如何让世界最大程度的读懂中国,起到改变世界的作用,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要担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还没有掌控国际话语权以前,想让西方世界正确理解中国,就需要理性面对现实问题和困境,既要义正辞严,同时也需要思索,如何创造条件,让西方民众认识、了解、认可中国。同样,也需要让西方社会认可中国口中和笔下描绘的西方社会本身。此外,还需要与西方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加强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并共同呼吁,西方只有首先学会客观全面认识了解中国,才能制定合适的对华政策,才能实现双赢,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做着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榜样。无论是踏出国门,还是坐镇国内;无论是首脑会晤,还是会议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中,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一股“中国风”。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不能成为固步不前的理由,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提升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上仍需努力。

三、中国软实力提升的现实理路

科学而理性的批判的基础上,在反思对外传播以及扩大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在理念与策略方面还有哪些粗疏、生硬之处后,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去探索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方式,寻求中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的有效路径,推动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美丽故事,传播中国和善声音,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真诚与善意。

(一)根本基石:传递中国价值

阐发中国价值的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变硬的根本基石。中国价值是凝聚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来看,是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同的价值,从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和功能作用上讲,是中国基本制度特征和社会发展特征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需要阐明和弘扬的中国价值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8]“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9]“文化软实力突出体现在民族凝聚力上,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文化软实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10](P7-10)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争。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想发挥作用,那么首先需要的就是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被认同和接受。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社主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的中国,在文化价值观上面临诸多的挑战,西方的“普世价值”强烈地冲击和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人在思想上感到迷茫和困惑,造成个人行为失范;试图削弱人民的政治认同,降低党的感召力、国家凝聚力和国民向心力;企图改变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使社会动荡不安,达到分化、西化中国,实现“和平演变”的图谋。因此,既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也要从理想信念、民主政治、道德法制、人与自然、民族与世界等方面,强化对中国核心价值的阐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程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和运行上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解释及广泛的社会基础,培育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为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软实力根基。

(二)根本命脉:弘扬中华文化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升文化吸引力和创新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变硬的根本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习近平还在多个国际场合反复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1](P206)“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12]这种基因便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建立中华文化的自身品格,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结合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和积极因素,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同时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一体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还有,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度量衡。从某些角度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程度的一种重要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尤其重要。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应精准识别并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政府要加大投入,做好服务,实施重点扶持政策,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构建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保证享受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文化权益的均等性和方便性,力争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这种文化权益。还要让来华的外国人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之所做的努力,让他们将客观的中国现实带回国。再有,要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反映中国价值的影视、音乐、文学,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餐饮、中医学等,都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并且能产生经济效益。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走出去,需要以文化产品为载体。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输出文化产品作为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主要媒介,并定位成国家战略。如,欧美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动漫游戏、韩国的综艺节目,都极大提升了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要大力度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造力,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文化产品内涵,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让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被接纳和喜欢,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得以真正壮大。

(三)关键视窗:提升国家形象

内外兼修拓格局,提升国家形象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中国软实力变硬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的崛起,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越会成为全球的聚焦点。一个国家的形象维度是全方位的,既有前生,也涉及后事;既可以从整体上讲,也可以从零散中看;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建筑;既有国民因素,也涉及国家层面;既有硬实力的体现,也有软实力的彰显,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主观意识判断,国家形象在全球大国博弈中举足轻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5]我国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展示和评价,2011年就启动了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工作,2018年1月5日在京发布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这是国家级外宣智库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做的第5份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成为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13]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持续奋斗,国家整体形象好感度一路上升,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外交、军事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西方政客阴谋不断,对我国的崛起上打下绊,不断炮制“中国锐实力”“中国威胁论”“警惕中国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新殖民主义论”,给中国国家形象抹黑。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人“走出去”和外国人“走进来”,中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日益成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屡次曝出中国公民在国外不文明陋习,诚然有国外媒体的栽赃和偏见,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个别授人口实不文明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看似微小,实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能承受之轻。还有,曾出现过的中国人在海外非理性维权事件,也给外国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这种“以唱国歌、喊国名等方式妄图制造舆论压力,这不仅无益于达到所谓的维权目的,更有损于中国的国家形象。”[14]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以礼待人”“以和为贵”。中国良好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国家顶层设计,还要有国民行为和形象的支撑。党和政府有决心也有能力成为中国公民最坚强的后盾担当,但是那些“恃强怙宠”“胡作非为”的人和不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准则的行为,祖国是不认同、不容许、不纵容的。国人必须要提高认识和站位,秉承“祗台德先”“人不可以无耻”“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等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国民整体文明素质,塑造积极向上的国民形象。

(四)必要工具:强化媒体舆论

创新载体方法手段,强化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变硬的重要途径。就文化软实力而言,我们只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建设一直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中国价值、中华文化、国家形象作为提升中国软实力最基本的出发点,“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4](P161)在科技高度发达,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可能无法具体有效的区分何为对内宣传,何为对外宣传。所以,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走进西方,就要做到内外一致,保持与国际公认准则、公德相一致,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差别、歧视和压迫,坚决维护平等、自由、公正、法制的价值理念,不断实现世界对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认同。中国在突破西方绝对国际化话语权围剿和意识形态攻击中,要不断扩大传播的范围,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渠道,对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或公开或隐蔽的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输出。在做好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要大力度发展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资源,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与时俱进,加快做好战略调整、话语转换和技巧方式等方面创新。从以下两个反响强烈的案例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一个是在为西方人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周恩来总理将篇名译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另一个就是我国近年来投放的引起西方关注的一系列关于国家形象宣传的英文短片。这些能让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乐于接受的影音化、形象化、情节化的宣传途径和方式,必须继续发扬光大。此外,掌握宣传话语权和主动权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在对外宣传上,尤其是要注重利用西方国家的媒介来实现对中国的正面宣传报道。要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和重大国际活动和会议为契机,在西方主流媒体做足文章,充分发挥执政党和在野党控制的电视、报纸、杂志的传统影响力。还要深入到海外流行的推特、脸书、优兔等主要互联网社交媒体中,与其打成一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加大力度广泛传播那些源于外国人的、有益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言论,如外国人对中国高铁的赞美,对武术的崇拜,对中国很安全的信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对中国变化的惊叹等等。同时,对于损害中国的消极声音,也要本着时、度、效的原则,敢于发声、主动发声、善于发声、正确发声,突出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视角、中国主张,做到有的放矢、激浊扬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8.

[8]核心价值观托举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3-09(001).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10]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5).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2]以“世界意识”成就共同梦想[N].人民日报,2016-01-15(008).

[13]刘彬.《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 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N].光明日报,2018-01-06(2)

[14]钟超.海外维权不能损害国家形象[N].光明日报,2018-02-09(2).

[责任编辑常延廷]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30:35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8:02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