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美国人群社会性格比较研究

2023-12-08 05:20刘月红
客联 2023年8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摘 要:基于对《菊与刀》和《孤独的人群》两本著作的阅读和思考,本文总结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社会性格上存在的差异——各安其位与追求平等、性格的矛盾性与统一性、注重家庭观念与他人导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制度以及社会化过程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性格;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

一、相关背景

关于社会性格,理斯曼认为社会性格不是指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用來表示整个自我的人格,也不是指天生的气质、才能、生理的和心理的成分,而是个人在社会和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用来接触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套路”。是特定社会群体间共享的那部分性格,是群体经验的产物。

弗洛姆提出的动态社会性格将人的性格纳入了生产和社会关系中,认为在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是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并且社会性格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理斯曼认同社会性格的动态性,在《孤独的人群》中,理斯曼探讨不同地域、时代和群体的人们在社会性格上的差异。传统导向阶段主要是中世纪时期,内在导向阶段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开始出现,20世纪开始趋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阶段。《菊与刀》是二战期间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民族特性的成果,在该书中,本氏阐述了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以及精神与文化生活,但没有探讨日本民族的社会性格演变过程。

《菊与刀》和《孤独的人群》都是研究民族性格的著作,在学术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考虑,本文将《菊与刀》中反映的日本人的社会性格与《孤独的人群》中他人导向阶段的社会性格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日本人和美国人社会性格的差异并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日本和美国人群社会性格的差异

(一)安于其位与追求平等

千百年来,不平等的观念深入日本人的内心,“各安其位”是日本人坚持奉行的准则。首先,在社会生活中,日本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各安其位”的准则。在不同的场合,日本人需要遵守不同的礼仪。鞠躬的场合、方式、程度等根据不同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规定,需要综合考虑地位、阶级、性别、年龄等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礼节。其次,这种“各安其位”的准则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家人对他们需要绝对服从,绝对不允许擅自做出任何决定。不仅是辈份的差别,年龄差别也是日本人十分重视的一个因素。在日本人看来,兄长需要有责任感,弟弟则应该依赖于兄长。这种长兄意识被运用到了政治领域,日本人将日本比作兄长,将东亚各国比作兄弟,认为弟弟应该完全听从兄长的安排。可见,日本从整个社会的大单元小到分支家庭这个小单元,都遵从着“各安其位”的准则,这个准则已经深入日本人的内心。

相比于日本人而言,美国人从孩子时期开始就体现出了独立、平等的意识,他们更少依附于家长的权威。首先,从大众传媒来说,20世纪之后,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就可以成为家庭的意见领导者,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大众传媒在引导孩子们用孩子的眼光看待成人世界。其次,从家庭社会化的过程来看,他人导向型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父母有可能将教养孩子的职责付诸于孩子本身,这也培养了孩子独立、平等的意识。孩子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甚至敢于批评父母,父母不存在绝对的权威,但是父母仍然会设法控制某些事情,当然他们控制的策略是讲道理,而不是压倒性的权威。美国社会和家庭都在培养孩子独立平等的思想,重视孩子个性的培养。

由此可见,日本人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奉行着“各安其位”的准则,美国人则更追求独立和平等。

(二)矛盾性与统一性

日本人具有二元对立的性格,他们生性好斗又和善;顽固又善变;既忠心耿耿又背信弃义、睚眦必报。这种矛盾性就像菊花与刀剑一样共存于日本文化中。首先,日本人对待受恩既有感激之情又有怨恨情绪。日本人会对我们看来无足挂齿的小事非常感激。与此同时,日本人不总是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受恩必须要进行回报,这是一种沉重的责任,并且这种恩情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淡,只会越来越沉重。此外,这种矛盾性也体现政治中。日本人的行为和态度可以发生截然不同的转变,他们信奉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二战期间,日本人为了效忠于天皇,在战场上誓死奋战。可当天皇宣布投降之后,他们就可以立刻放下武器,没有任何抵抗情绪,坦然地面对战败带来的一切后果。最后,日本人性格里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们的娱乐生活上。日本人具有极端忍耐力和克制力的同时又奉行享乐主义。日本人提倡在遭遇灾难或者痛苦时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有超常的忍耐力。日本人会通过忍受饥饿、侮辱和自我折磨等极端方式来自我修炼,例如在冬天泡在冰水里、禁食、站桩修行等。然而,他们对待情感生活的态度却是极端放纵的。日本人会遵从家长的安排结婚生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繁琐的规矩,但是婚姻外的性享受被看做普通的消遣娱乐。日本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本社会中,刀是被理想化了的,勇于承担自我行为的人的一种比喻,这种理想日本精神深深根植于日本人心中。这种矛盾性可以上升到“伪装的意志自由”与“自我责任的态度”的相对性上。

在美国人看来,性格是具有稳定性的,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了,便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太会有极端的转变。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为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发愁,富裕社会下,人们由自我导向性格类型转变为他人导向社会性格类型。他人导向者没有明确的自我核心,生产和消费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顺承群体和为个人兴趣服务、以及工作和娱乐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与日本文化是不同的,日本人将工作和睡觉完全分开,他们睡觉不是为了工作而准备,睡觉的目的是十分纯粹的。他人导向者拥有丰富的社交技巧,这使得他们在所处的社会环境里游刃有余,他可以通过与知情者的交流沟通来了解内幕信息,某些内幕消息预测者非常渴望成为政治圈子的人,加入政治组织或者创立政治组织,而另一些内幕消息预测者的最高目的就是探听到政治内幕新闻。这两种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他们会加入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不同的同辈群体。他人导向者常常依赖社会中的他人,他们生性温和,不会向日本人那样采取极端公开的立场。他们在国家与地方的政治问题上可以向义愤者让步,因为他们无意通过政治来改变世界。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体现在他们对恩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政治问题的极端行为转变上。他人导向的美国人对待政治问题的态度则较为稳定,可以用内幕消息预测者来概括。在对待性的态度上,他人导向的美国人和日本人则有相同的地方,即他们均认为性是不需要克制的。但是日本人认为将情人公之于众是正常的事情,这点与美国人的态度是相反的,对妻子应该专一是他们普遍接受的态度。

(三)家族导向与他人导向

日本人十分注重家庭观念,家族利益对他们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只有符合家族共同利益的决定才能得到认可,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考虑到维护家族的利益,在日本人的一生中,他们都无法摆脱家庭对他们的约束,父亲和家长像是家族荣誉的受托人。可以说,在日本人的世界里,家族利益永远是高于个人利益的,他们一生似乎都被家族控制着,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配偶,也无法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情。

他人导向型的美国人均把同龄人视为个人导向的来源,这些同龄人包括直接认识的,也包括通过朋友和大众传媒间接认识的。他们非常注重与他人保持联络,通过对他人的行动和愿望保持某种特殊的敏感性,促成了他们行为的顺承性。他人导向的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限于父母,而是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在他人导向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在书中,理斯曼用陪审团来比喻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具有审判的功能。不管你在做什么事情,同辈群体都会马上带来判断,而他人导向的孩子也能在与新朋友相处时,根据身份地位的微妙标识自动调整适应自己。此外,同辈群体促进了孩子们品位的社会化,不管是消费,还是娱乐生活,孩子们都在向同辈群体靠齐。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文化根源——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的区别在于约束力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面,恶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眼中,人生如戏,在扮演戏剧的过程中,他们穿梭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一种平衡。于是从战场上的视死如归到投降后的友好态度对他们而言只是为了达到平衡而已。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对战胜国友好就是对国家的不忠,他们认为日本人天性是善的,所以无论自己采取哪种行为方式,都是为了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

耻感文化的约束力来自外在,至少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才会让日本人感受到被侮辱,从而采取报复手段或者向内的自我折磨。美国社会奉行的则是罪感文化,罪感文化源自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提出的原罪论。原罪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人人都需要有一颗忏悔的心。即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上帝观察到,上帝也会对人类的善恶进行奖励或惩罚。于是,人们才会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罪感文化下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二)制度根源——等级制度与分权而治

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经济或政治生活,日本人都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日本的每一个阶层都不能逾越自己的地位。等级制被认为是打造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基础,“各安其位”则是对这种森严的等级制的生动表达。日本人维护名声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花费和使用的物品要和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在日本德川时代,按照出身阶级制定了各项规定,细到什么阶级的人应该穿什么衣服都有相应的规定。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虽然美国也有差异,但是他们只承认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生活境遇。

美国自独立以来,就追求自由和平等。美国的权力领袖需要去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需求,必须依赖跟随者的支持,才能保证自己领袖的地位。他们需要通过人际技术,促进合作。理斯曼强调“否决群体”的重要性,只有有能力调和否决群体的领导者才能维持他的地位。对政治感兴趣的他人導向者会以否决群体成员的身份来建立与政治的关系。借助群体力量来维护个人利益,听从群体的统一安排,他们只能按照群体的指令输入政治信息和进行固定程序的信息反馈。

日本人严格遵循等级制度,美国人则是强调权力之间的平衡,没有绝对的统治阶级。这种差异造就了日本人“各安其位”的行为方式。

(三)子女教育——严格管制与自主自由

社会性格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人小时候的经验,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单元,家庭对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人所接受的教育具有不连续性,在小时候,他们自由度很高,父母对他们没有太多的约束,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自由就会慢慢被剥夺,对他们的约束也越来越多。日本人特别重视子嗣尤其是儿子,每个日本人都要有一个儿子,即使没有亲生儿子,也要收养一个以保证家庭的香火延续。对于女人来说,有了儿子,她在家庭的地位就会很稳固。学龄前的儿童可以和小伙伴们自由玩耍,并且男孩女孩都是打成一片的。当儿童入学两三年后,家长便会以一种更加严肃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慢慢适应成年人那种谨慎的生活方式。家长会教育他们学习礼仪、学习维护自己的名誉、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由于日本人童年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成人后所接受的训练有很大差别,这也造就了他们性格中的两面性。

他人导向阶段的孩子有更多的独立性,父母的权威性已经被削弱了,父母希望孩子将自己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求助家庭以外的榜样,寻找父母所属群体中不断改变的行为规范,并遵循这些规范。他人导向型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装置了一套“心理雷达”,借助心理雷达,帮助孩子探测他人的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前进。这一阶段教师也注重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片面的发展智力。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合作都是一个重点。他人导向型被教导去适应一个重视群体内部关系和道德规范的社会。

四、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菊与刀》和《孤独的人群》两本著作的阅读和探讨,可以发现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社会性格存在差异。首先,日本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各安其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美国人则注重独立、平等和自由;其次,日本人具有矛盾的双重性格,他们既彬彬有礼,又粗野蛮横,既忠心耿耿又背信弃义,既谦卑温顺又不愿受制于人。美国人的性格则具有统一性,不太会有极端的行为转变;最后,日本人十分注重家庭观念,家族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无论做什么,日本人都会考虑家族的名誉,家族对其的控制也是无法摆脱的。他人导向型的美国人则非常注重与他人,尤其是同辈群体保持联络,同辈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获得同辈群体的尊敬和喜爱。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文化根源、制度根源以及不同的社会化过程。首先,在文化上,日本人遵循的是耻感文化,这种文化的约束力是外在。美国人遵循的是罪感文化,这种文化的约束力是内在的;其次,在制度上,日本人处处都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不同阶层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和礼仪规定。美国人则重视分权制衡,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较量构成了美国的政治;最后,在社会化过程中,日本人幼年和成年接受的教育是不连续的。美国人则是稳定且导向同辈群体的。

(二)研究反思

在《孤独的人群》中,理斯曼承认美国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但是他并不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统治美国的精英集团。他的观点与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实证针锋相对相对的,我们无从得知权力精英理论和多元主义观点哪种更符合美国社会的实际,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此外,《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二战即将结束时完成的著作,今天日本人的生活和性格是否还是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也有待考察。总之,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学者们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黄育馥.特性与社会——D.里斯曼和他的《孤独的人群》[J].国外社会科学,1987(10):78-82.

[2] 曹玉文.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104-109.

[3]周鸣.从“菊”与“刀”的表象到本质——日本文化的冲突与统一[J].理论月刊,2016(04):79-83.

[4]庄严.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菊与刀——日本文化类型》读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04):29-31.

[5] 陆红.跨文化语境下《菊与刀》中交错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J].农家参谋,2020(01):182.

作者简介:刘月红(1999-),女,汉族,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