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斌 宋阳春
摘 要:民办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自身角色定位的直接影响,然而在实践当中民办高校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岗位的调整,往往同时扮演着多种不同角色,以至于其职业倦怠的成因处于较为复杂且动态多变现状。因此,学界动态探析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有助于广东地区民办高校一流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从“角色扮演前-角色扮演中-角色扮演后”的论证逻辑思路出发,深入探析了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在角色期望、角色转换、角色行为、角色冲突等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并据此提出可行对策建议,以期为破解新时期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广东地区;角色理论;职业倦怠;民办高校;成因
一、引言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会影响到其所任教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自身角色定位的直接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办高校教师往往扮演者多种不同多变角色,他们在校是民办老师,在家里是父母又是子女、哥哥、姐姐等等不同角色,在這些众多的不同角色扮演以及转化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给高校教师们也带来了多重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美国学者米德和林顿在1934年和1935年最早在社会学领域中提出并且运用了角色的概念,米德主要观点强调的是自我与他人的角色直接的相互关系,随后戈夫曼进一步提出“戏剧论”,把角色作为一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理论,后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对角色概念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界定,我国著名学者奚从清、俞国良[1]认为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他们认为角色是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是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行为模式。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以职业倦怠为主题次进行检索,最终检索结果显示,共找到25913条结果(检索时间为2023年7月8日),从研究年份数量方面来看,我国最早在中国知网平台中发表的职业倦怠相关研究的文献是1983年,当年共计发表18篇,随后一直处于不断快速增长阶段,到2020年达到峰值,当年发表共计2146篇。从研究机构方面来看,对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高校,排名靠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是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从研究作者方面来看,主要研究者分别是刘继文(43篇)、丁魁(20篇)、伍新春(17篇),从研究主题方面来看,研究主题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对基础公务员的职业倦怠[2](李书巧等,2022)、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3](江莉,2023)、幼儿教师职业倦怠[4](孙悦文等,2023)、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5](季诚钧,2023)、高校辅导员[6](简超宗,张永红,2022)、高校专任教师[7](王立宇,2023)等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定性及定量研究均有涉及。从研究区域来看,有研究福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辽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陕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黑龙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等的,但是对于民办高校数量及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广东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相对较少,据此,本文接下来将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在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规范、角色转换、角色社会化、角色行为、角色冲突、角色形象等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现状及成因,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二、角色理论视角下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基于角色理论视角下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在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规范、角色转换、角色社会化、角色行为、角色冲突、角色形象等过程中均会导致其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广东地区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文献,最终确定基于“角色扮演前-角色扮演中-角色扮演后”的论证逻辑思路来进行分析,据此选择从角色期望、角色转换、角色行为、角色冲突四个方面进行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成因剖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角色期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角色期望从概念含义来讲指的是角色扮演者的行为符合社会和他人的期待与要求,因此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必须要做到爱国守法,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体体现在角色的素质期望、角色的形象期望、角色的义务期望、角色的行为期望。下文将具体从社会及任职单位对教师本职工作扮演中的期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同伴的期望、任教学生的期望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社会及任职单位对教师本职工作扮演中的期望;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民办高校老师应该爱岗敬业,熟悉自己任教学科内容,担当好自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热爱学校,提升自己任教理论水平,加强学术研究能力,不断创新提升。使得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办高校教师,更好的去服务社会以及自己任职单位。
其次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同伴的期望;民办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需要和自己的周围的合作同伴进行很好的沟通,谦虚严谨,团结协助,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在校教学及科研合作同伴的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强合作精神的好同事。
最后是任教学生的期望;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尽力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任教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并且民办高校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使得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是在实际的现实当中,广东地区高等教育同样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改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多重挑战,导致社会及任职单位的期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同伴的期望、任教学生的期望出现了新的要求,以至于,民办高校教师很难在短的时间内达到所有新期望要求,导致其出现身心疲惫,情绪衰竭现象严重,加剧了民办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上升。
(二)角色转换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角色转换的含义则指的是一个人由年龄的增长或者工作的变动,导致其出现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但是在实际的转化过程当中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应。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时间当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名普通民办教师,而工作下班后回到家中他们又是家庭当中一名关键成员,角色是子女、是父母、是兄弟姐妹等等,但是随着年龄和工作的变动他们的角色出现了复杂多重的转换,在转换过程当中很难做到平衡对待,以至于出现角色转换的困难,出现角色心理不适应,产生角色冲突,加剧职业倦怠水平。例如:在现实当中民办高校教师很难做到工作家庭同时兼顾,往往是顾此失彼,因此在角色转换过程当中出现多重矛盾,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角色行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角色行为指的是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是体现出的行为,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应该按时上下课,完成每学年的基本教学工作任务,学术研究任务等等,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例如:在实践当中民办高校往往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而且这些要求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然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并非短时间可以得到快速提升的,从而加剧了教师心理的负担,导致职业倦怠加剧。
(四)角色冲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所谓角色冲突指的是个体在角色扮演当中角色内部及角色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在学校当中民办高校教师希望所任教的学校提高自己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希望学校能够降低工作任务量,较少在校工作服务时间,降低考核要求,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中或者在家庭当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好家里小孩或者父母。但是民办高校教师在处理各个角色之间的平衡是往往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产生多重角色冲突。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角色理论的视角,从“角色扮演前-角色扮演中-角色扮演后”的论证逻辑思路出发,深入分析了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在角色期望、角色转换、角色行为、角色冲突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具体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来自多个方面的角色期望对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期望,以至于民办高校教师很难在短的时间内未能达到所有新的期望与新的要求,导致其出现身心疲惫,较为严重的情绪衰竭现象,加剧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的上升。
其次,在角色转换过程当中民办高校教师很难做到多重角色的平衡对待,以至于出现角色转换的困难及不适应,出现角色心理不适应,从而产生角色冲突,加剧职业倦怠水平。民办高校对教师角色行为处于不断复杂变化当中,教师很难做到与时俱进的及时调整,从而加剧了教师心理的负担,导致职业倦怠加剧。
再次,角色行为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与实际提供的发展空间存在不匹配的现状,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了,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极准备与不断努力。
最后是角色冲突对职业倦怠的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在角色扮演当中角色内部及角色之间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想要的东西比现有的多,因此出现了民办高校教师需求与学校供给方面的失衡现象,从而产生了多重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现象。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民办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社会及教师所在单位提出的角色期望,积极去实现期望目标,与此同时任教单位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帮助其实现角色期望目标,做到二者的协同发展。促进民办高校教师角色期望的合理实现。
第二,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给予民办高校教师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包容,民办高校教师在多重的角色转换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困难与不适应,虽然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这并不是其生活的全部,教师同样需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应该积极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实现的多重角色的平衡转换。
第三,民辦高校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高校应该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而不仅仅是结果的检验者,更多的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民办高校教师更多的试错机会和成长机会。与此同时民办教师自身也应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角色行为的一般技能以及特色技能,心理方面要正确积极对待,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增强自身韧性。
第四,面对民办高校教师需求与学校供给方面的失衡现象,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及研究能力,提升自己附加值,而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同样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教师均衡投入比例,特别是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做到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及时解决角色冲突带来的矛盾。虽然角色冲突不能被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尽量去减少民办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发生。
最后,由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属于定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研究方法自身的局限性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适普性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通过定性定量混合的方法来分析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或者通过进一步区分教师任教类别以及教师任教高校的层次类别的来对比研究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参考文献:
[1]奚从清,俞国良.角色理论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6-188.
[2]李书巧,刘姝蕾.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分析[J]. 统计与管理,2022,37(12):101-106.
[3]江莉. 四川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组织公平、心理资本、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 职业与健康,2023,39(10):1322-1328.
[4]孙悦文,宋朝冉,贺敬雯. 幼儿教师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04):18-25.
[5]季诚钧,莫晓兰,周音子. 教师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 教师教育学报,2023,10(01):11-17.
[6]简超宗,张永红.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归因及消解路径[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89-94.
[7]王立宇. 高校教师组织支持、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3):79-84.
作者简介:黄登斌,男,汉族,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空间经济计量;宋阳春,通讯作者,女,汉族,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度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广东地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编号:2022MBGJ053);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阶段性成果: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思政建设与创新(项目编号:22060478414255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大数据+会计”课程实践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060478424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