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伶俐 王瑞娥 张 丽
在全球突发新冠疫情的形势下,为了规划和指导各地各校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线培训工作,教育部于2020年4月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线培训实施指南》,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异步、同步、同步与异步相混合的方式开展在线培训”。其中,同步在线培训依据培训规模和内容特点,分为小班化和大规模两类。小班化同步在线培训应突出“按需定制、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交流互动、成果引领”的特点,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应突出“通识性内容为主、交互要求低、覆盖人群多”的特点[1]。《2020“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项目实施27问》中对小班化和大规模在培训人数上的划分是以50人为界。近两年,以北京大学实施的“国培”项目为例,小班化同步在线培训居多,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相对较少。如何在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中,既达成项目总体要求,满足学员个性需求,能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还提升培训绩效?北京大学项目团队在2022年承担的教育部示范性“国培”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正式实施,随着这一法律的出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带动家庭、社会和学校协同育人,教育部在2022年“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开设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培训项目,项目周期为10天60学时的在线培训,北京大学承担了初中学段的项目,学员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名骨干教师。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实施,北京大学在项目实施中采取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为主的方式。
北京大学项目团队在进行培训设计时主要考虑项目需求和大规模在线培训特点两方面。
经问卷调查、作业分析、学员访谈等调研方式,项目团队了解到学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要困惑包括:家校社的职责边界和协同策略是什么?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实施?如何提升家长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和认可?如何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如何创设条件把家校社协同工作开展起来?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来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基于需求分析,项目团队将培训主题设计为“开启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征程,打造教育新样态”,将培训预期目标定为: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学习、研讨交流、创作反思等培训形式,帮助学员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把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策略方法,解决家校社共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思路,提升家校社共育工作的指导能力,同时拓宽学员教育视野,提升学员综合素养。在培训内容上,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线,聚焦学员的困惑问题,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为学员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步直播必修课程,同时为学员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实践、教育减负提质、人文素养提升的异步点播选修课程。
从前期调研中,项目团队还了解到:1.全国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差异明显,教育发达地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实效初显,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经验,而有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还未起步。2.学员希望获得的培训支持主要包括了解同行们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经验及做法、家校共育的学校成功案例、专家在家校社共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指导。此外,学员还希望加强互动交流,以保证线上培训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项目团队打破了大规模培训中“以通识性培训内容为主,交流互动少”的常规模式,以“交流、分享、成长”为主题,随培训进程依次设计“个人家校社共育工作经验梳理”“项目方案解读与工作坊破冰”“小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案制定”“小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案展示与点评”等培训活动,以激发学员思考,加强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降低在线培训的孤独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在培训环节上,结合在线培训的特点,项目团队为学员留出充足的前期准备和消化吸收时间,将培训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实施和培训总结三个阶段。按照项目进展,学员在各个阶段依次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通过将培训前移后拓,拓展培训的深度与广度。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同步+异步,同步为主”的在线培训形式,秉持“差异即资源”的教育理念,打破学员地域界限,进行分组设计。在专家课堂和学员课堂之外,开设工作坊课堂,以任务为驱动,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和班级展示的过程中,激发认知冲突,加强经验分享,增强在线培训效果。
在管理评价上,采取“班主任+班长+组长”分层管理的模式来提升在线培训管理效率,力求让大规模在线培训达到小班化教学的质量。学员学习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员培训全过程,关注学员成果产出,平台实时评价反馈(如图1)。
图1 项目设计图
1.师资团队组建。以“兼容并蓄”的原则组建校内外师资团队,师资团队的组建主要考虑三方面:教师对家校社共育有研究专长,教师能对学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在线直播技能。师资团队成员主要为熟悉中小学教育实际的高校教授,教研员,一线优秀班主任、心理教师、年级组长、校长,资深教育记者,心理咨询师。
2.学习小组分配。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员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项目团队将参训的200名学员打破地域界限,以10人为一组,组内10人全部来自不同省市区,分组时注重将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学员搭配,同时考虑学员性别、工作性质,进行融合分组。
3.培训阶段划分。将培训进程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实施、培训总结三个阶段,各阶段设置的培训方式、课程和活动见表1。
表1 培训阶段划分表
4.培训平台选择。利用北京大学教师教育开放平台进行培训,系统构建稳定,平台界面简洁,学习路径清晰,能实现多类资源聚合共享,性能良好,支持学员学习全过程实时评价。根据教师授课习惯和培训课程特点选择相应直播系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选择展示互动直播系统,以互动交流为主的教学选择腾讯会议。
5.培训管理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前组织平台测试,发布每日公告,进行考勤提醒和即时答疑,利用班级群、班委群、小组群进行分层管理,举办开班典礼和结业仪式。提前沟通并录制直播课程,及时为学员提供补学机会。制定考核评价指标,跟进作业评价,学员成绩随着培训进程即时体现在培训平台上。
6.培训跟踪指导。培训结束后,为学员提供持续的跟踪指导服务。继续开放平台供学员温习培训课程,向学员推荐与项目相关、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优质课程资源,持续关注学员的后续发展,为学员搭建与专家沟通的桥梁,助力学员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的专业成长。
本项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培训效果,参训率、结业率、满意率均为100%。从末期匿名问卷中,可以看出学员对培训的满意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培训设计人性化。“先做出调查问卷及经验分享,了解学员需求,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小组合作同题异构,如此人性化,很好!”“培训形式灵活,有直播、点播,可看回放,还有同组老师共同讨论的工作坊,这样人性化的安排让人觉得暖心。”“考虑到一线老师无法调课的实际困难,所有直播课程可以回放。班主任很负责,很耐心、贴心,每一个环节都帮我们预设了多种可能性,并尽力为我们提供帮助,很温暖。”
2.培训师资专业,培训内容解渴。“专家团队在家校社领域非常权威且接地气。”“培训内容有高度,有水平。”“既有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的指导、观念的指引、政策的解读,也有来自一线教师的实操演示、经验介绍、答疑解惑。”“既有顶层设计,也有落地实践,对我们一线老师而言,很受启发,很有借鉴作用。”
3.小组活动新颖且富有实效。“线上培训原来也可以进行破冰。很有意义,很受启发。”“小组活动像是一堆钉子中突然来了一个吸铁石……我们素未谋面,却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通过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和专家点评,我学到了好多家校社育人方法。”“来自天南海北的小组成员经常深夜研讨,碰撞出思维火花。大家建言献策,纷纷贡献自己在家校社共育中的金点子。”“小组交流讨论环节新颖独特,既接地气又卓有实效。”
4.培训组织严谨,管理服务用心。“管理机制和方式严格认真。”“班主任、班长、组长的层级管理大大促进了学习。”“培训为我们提供全程、及时的教学服务,较好地解决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无助感、不自觉性,使我们能够随时获得指导和帮助。”“这次培训组织安排有序,从开班典礼、破冰活动、直播讲座、点播课程、小组活动、工作方案展示与点评到总结收获,环环相扣,是我工作30年来最好的一次培训。”
每位学员在培训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了自己在家校社共育方面的工作经验,总结了自己在培训中的成长,在专家引领、小组研磨、专家点评、个人反思中形成了家校社共育工作方案。培训结束至今,不少学员已经着手将培训所学付诸行动,制订了详细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开启了培训返岗汇报、区域主题宣讲、家校共育沙龙等活动,积极为推动本校家校共育、本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而努力。
本次大规模在线培训因为在需求调研、项目设计、师资聘请、小组活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成效,得到了学员的肯定与好评。但培训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员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尽管在各方努力下,所有学员最终完成了培训,但培训期间学员的工学矛盾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据末期调查,不到一半的学员(占比44.19%)参加了每堂直播课,42.44%的学员参加了大部分直播课,约10%的学员评价自己此次培训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工作与培训学习时间冲突,难以静心来参加培训。
2.课程难以关注个体差异。参训学员成分较为复杂,既有来自初中一线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德育主任、校领导,也有来自进修校、教研机构和教育局的教师;既有来自偏远农村的教师,也有来自一线城市的教师。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时,难以做到每堂课都满足所有学员的需求,难以做到分层分类教学。
3.在线培训管理难度增大。不同于小班化培训,大规模在线培训监管难度增加。本项目培训对象分散在全国各地,西藏、新疆等地与北京存在时差,这对培训组织、学员召集、教学管理都带来一定难度。通过建立小组将管理重心下移,大大降低了项目组管理难度。同时,小组活动的开展大幅提升了培训效果,但也有个别小组表现欠佳,由于工学矛盾或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小组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
4.在线交流互动不够充分。大规模培训以开设通识性讲座居多,一般不设置交互性课程。根据项目调研,学员对交流互动有强烈需求,项目组特意为学员安排了1次破冰、2次小组讨论和创作、2次全班展示与点评活动。这样的交互性课程给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培训效果落地提供了保障,但有些学员认为,在展示与点评方案活动中,小组方案汇报与交流时间不充分,建议再适当增加互动性课程比例。
大规模同步在线培训以其成本低、资源优、方式活、覆盖群体广、便于实施而成为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多措并举,解决学员工学矛盾。本项目实践证明,在线培训只要设计、实施和管理得当,是完全可以取得不亚于线下培训的效果的,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工学冲突。针对在线培训项目,尤其是以同步直播为主的在线培训项目,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建议承训单位尽量利用寒暑假期或周末开展培训;在培训课程的教学上,建议承训单位采取“同步直播+录播回放”的方式,方便学员采用适宜的方式学习;在培训政策的制订上,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线上脱产学习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步在线培训项目学员的线上学习时间,缓解学员工学矛盾。
2.多点发力,增强课程精准供给。教师培训正在向精准培训变革,课程是培训的核心要素,大规模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做到“靶向聚焦”?首先,培训对象的遴选要精准,要围绕培训项目主题遴选学员,遴选的学员要有强烈的参训意愿和参训需求;其次,培训需求的调研要精准,不仅要调研国家层面的需求、区域发展的需求,也要调研学员个人的需求,调研内容尽量做到细致、具体、全面;再次,梳理各方需求,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授课,搭建起学员与专家之间沟通的桥梁,专家能够开展个性化备课,满足不同学员需求。
3.放管结合,优化在线培训管理。将大班级分成一个个小集体,建立班级和小组两个学习共同体,让培训管理重心下移是提升大规模在线培训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实际培训中,各小组合作质量常常有高有低,如何避免小组合作不善、优化小组内部管理?首先,在小组成员构成上,依据性别、年龄、地区、工作经验等进行异质分组,基本保持组间均衡、组内异质的配置;其次,在组长的选举上,项目团队要明确组长的职责,通过小组内部推选的方式选出组长,推选出来的组长愿意承担组长责任;再次,开展小组活动时,项目团队提前明确任务要求,如任务主题、时间、方式、成果,对过程进行适当管控。小组内部可采取“六顶思考帽”的方式开展活动,明确各人职责,人人参与,人人贡献,让小组合作活动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4.灵活调整,留足交流互动时间。培训效果迁移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培训活动中,在理论、示范、实践的基础上,如果增加同伴互助,即来自教师或同伴的反馈与指导,培训知识与技能向实践迁移的效果极大增强[2]。事实上,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培训,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本身就是最好的培训资源之一,大规模在线培训中,如果只开设通识性讲座,难以满足学员交流互动的迫切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增强课程交互特性,给教师和学员留足交流互动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可通过适当压缩通识性讲座内容、将通识性讲座设为录播课程、每堂课留出答疑时间、提高交互性直播课程比例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本文以北京大学承担的教育部示范性“国培”家校社在线项目为例,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大规模教师同步在线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培训效果及问题建议,以期给教师培训领域实践者及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党代会报告[3]。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教育大国,在线教育无疑是有力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地域差距的重要抓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靠教师。当前,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超1880万人,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教师培养培训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合理的培训设计和有效实施,大力提升大规模在线培训质量,加速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