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金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该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应更多地将数学的核心素养纳入教学之中。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合理设置各阶段的教学目標。同时,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复杂难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还需要将动手操作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课下巩固作为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将数字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实到位,激发学生向高阶思维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散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质量和学习效率。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思考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还要注重激发鼓励小学生想象、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对发散性思维应重视其发展规律及特点的研究,而不能只从知识传授或灌输入手,而应着眼于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能独立思考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时期,它既包括了观察和实验等基本方法,也包含了逻辑思维、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孩子们的思维已由原来单纯依靠记忆进行简单判断和推断向综合分析转化,逐渐建立起一定数量的概念,并且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所以,数学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调动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实物模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训练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反映为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低、片面发展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过分追求升学率而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各层次学生对社会、就业、创业的适应能力较弱,分数本位教育造成的是人的疏离而非解放,学生素质无法满足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创新精神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应对严峻挑战。为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与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上,但往往忽略了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开阔视野的作用。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还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老师只注重传授课本内容的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索意识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导致很多孩子没有养成独立思考、质疑讨论的良好习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如果学生们缺乏发散思维,那么今后将很难再获得成功;若不能发挥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将来会一事无成;若缺少正确的思维过程及合理的思考问题方式,未来又会因为被动接受信息而产生种种困惑;倘若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则更容易陷入书本知识所束缚,难以突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最终落伍于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之中。所以只有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才是根本出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一)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小学期间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在上升时期,良好的思维训练以及智力训练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拔高。小学数学学科是逻辑性与发散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塑造思维水平的过程,可以切实帮助学生增强思维严谨性与发散性,利于学生智力发展与拔高。所以,由此出发,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这一阶段小学教学与中学阶段完全不一样,并不把升学作为首要学习目标。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学习,而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再开发与再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学习基础。加之,数学知识自身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性特点,对它自身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策
(一)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合理设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受传统教学理念,既往教学经验,教学环境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制约,一些数学教师对班级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其本身仍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不利于班级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传授给班级学生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以尊重班级学生个人差异为前提,以人为本为基础,不断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效果甄别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要在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解为各教学阶段,确定各阶段教学目标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制订系列教学方案,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提前给小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及思维方法,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学到的知识点与技能,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应该从生活中收集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学习兴趣,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资料进行复习巩固;而对于数学较好的学生,则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他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有效解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各教学阶段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促进班级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所制订的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我教学模式,发现其问题所在,并通过多方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趣味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次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新教学方式,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促进学生思维拓展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可采用互动式和情境设置等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不断提出疑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见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又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对加减法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教育工作者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5减1等于几?”并且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4。接着,师可以设置情境,小红点了5只蜡烛,其中被风吹灭了1只,还剩几支蜡烛?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回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同时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指导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摒弃了过去那种单一思考的方法,发展了他们在解题中求异思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在掌握了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就容易养成思维定式,从而造成其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督促他们掌握各种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讲授四则运算的时候,老师首先可引导学生注意加减乘除运算关系,在运算过程中要考虑怎样把加法变成乘法和怎样把减法变成除法。这样,学生将更容易地了解四则运算间的关联,以培养他们用关联的眼光审视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继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考虑问题时,有些学生很喜欢用顺向思维考虑问题,不适应逆向思维。此时,教师可利用应用题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通过让学生尝试着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促使学生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这样一来,会极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探索精神,使得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新问题。比如,学生在做应用题时,有时往往感到很难解答或无从下手,这时,教育工作者就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多花些时间去解一些简单题,然后再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解出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计算任务,而且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增强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四)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教师要重视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教育过程对于数学教育活动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数学课程发散思维能力,并且要用动手操作环节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这样才能学会从不同的观点角度表达个人的看法。例如,在关于小学数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下面有一条铁丝,可以将长宽分别为8cm、6cm的正方形包围起来,那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围成正方形呢?以这个问题为导向,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地运用简单的教具去操作、去思考、去验证、再与同学们一起上课。一些小学生认为,只需要将这铁丝拉长后,就能够将它平分为四份并折叠为正方形。有的小学生能从教师所给的场景几何位置中得到正方形的边长,当边长不发生变化时还能得到正方形的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时,还用铁丝按所需要的边长折成长方形,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一段长和宽度都折为长方形的两个边长,因此,正方形的一段长和宽度的和就是正方形两个边长的总和。这些都给了学生一定的启发和锻炼机会。通过这样一种探究式的方式,学生不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能够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并加深认识的同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形成,进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运用逆向思维鼓励求异
我们多年来所养成的思维方式,通常是遵循着事物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通常又太过中规中矩,数学学科需要对思维进行转变,我们在鼓励发散思维时,同样要重视逆向思维,使学生能站在新的高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在求用两个规则图形叠加而成的不规则图形面积时常常感到无从入手,这是因为目前还不存在适合这类不规则图形使用的面积公式。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在用常规方法无法求解的情况下,可先尝试求解空白部分的面积,然后求差。
(六)课下巩固并进行拓展训练
学习数学是一门需要经过很多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地学习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做好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外,还应同样注重学生课后巩固管理问题,甚至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使他们更充分地掌握了课堂上的全部知识,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自己身上存在的薄弱点。比如,可在作业的布置环节上,适当地增加难度,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点在课堂学习环节上就已经有所了解与领悟,而课后巩固这一环节需要做到的是进一步加深其理解,那么,教师布置作业这一环节能够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难度,使他们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自主地完成任务。并告知学生数学解题方法不止一种,老师可在学生布置作业之前,对其思路加以点拨,使其通过全方面思考来完成任务,从而实现对其发散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引导,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地拓展思路,从而能够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加强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以及善于发现问题等习惯、养成动手操作实践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有更廣阔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科普童话,2020(17):31.
[2]章丽.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J].华夏教师,2019(35):72-73.
[3]涂鹃.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0):188.
[4]高之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05):9.
[5]李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05):78.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