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鉴赏点挖掘的高中生审美鉴赏 与创造能力培养

2023-12-08 05:17薛元坤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材

薛元坤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通过优秀文学名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鉴赏点,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精心设计方案,从“听”“读”“写”等方面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程标准对其有明确的阐述:“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那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鉴赏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其中有许多可以挖掘、学习的审美鉴赏点。这些审美鉴赏点既丰富,又分散;既与语文知识紧密相连,又与作者的体验息息相关。它们能够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想象和玩味的空间、余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我们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深入挖掘。

(一)形式方面

1.体式、结构之美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体裁、体式多样。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品皆有,可进行审美鉴赏的体式、结构之美颇多。例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结构之美就是一个典型的审美鉴赏点。课文中没有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只有冀中儿女日常的普通生活和战斗片段,自然而真实,平凡而质朴,还不乏诗情画意。尤其在表现冀中儿女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结构上,小说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鲜明特点。无论是夫妻话别、寻夫遇敌、组织队伍的生活、战斗片段,还是人物从“惊讶”“理解”“难舍”到“答应”的思想发展变化过程,都自由灵动,具有散文般的体式、结构之美。

2.语言、韵律之美

高中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无论是通俗易懂的民间语言,还是严肃规范的政论性语言,抑或是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所形成的语言美、韵律美都可圈可点。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句式整齐、韵节和谐、语言整饬、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令人陶醉。现代诗歌中凝练而独具跳跃性的语言,和谐而不乏节奏感的音韵,同样读来朗朗上口,读后回味无穷。还如,小说《荷花淀》,其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含蓄蕴藉的鲜明特点,也是可以挖掘的审美鉴赏点。作者巧妙运用婉曲的语言表达方法,让人物用曲折的方式把不便直说或不愿直说的话表达出来。那些“藕断丝连”的青年妇女们,明明心里特别想念自己参军的丈夫,但是由于女性特有的羞涩和矜持,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这种正常感情,只能以“可是忘记了一件衣裳”“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等话语作为遮挡,掩盖自己思念丈夫的情感。这种含蓄蕴藉的语言之美,沁人心脾,让人往往回味无穷。

(二)内容方面

1.题材、主题之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材各异,内容包罗万象。就主题而言,所表达的思想都极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我们知道,作品主题一般是作者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在艺术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乏生活情趣,饱含生活之美。《荷花淀》也是,它的主题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篇小说反映的是冀中儿女的抗日生活,但是,作者并没有描写抗日战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而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在战斗环境下所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其中比较清晰的一场伏击战,也写得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目的就在于突出小说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像这样值得挖掘的别具一格的作品主题,在教材中还有很多。

2.人物、事物之美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其中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内在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有与鲨鱼搏斗的,有与敌人斗争的,有与邪恶拼杀的,有与孤独争春的……无论何种形象,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美或个性美,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思考生活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小说中的形象如水生嫂,她是孙犁《荷花淀》中美的典范。她集人性美、人情美为一身,其形象代表着冀中平原上抗日战争中的农村劳动妇女。小说一开篇,便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由皎洁的月光、银白雪花的席子和新鲜的荷叶荷花相交织而成的优美环境中,给人一种贤惠、勤劳、秀美的美好印象。在夫妻话别的过程中,一边是缠绵悱恻的夫妻之情,一边是迫切紧急的国家之需,水生嫂懂得权衡孰重孰轻。面对着家庭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水生嫂经历了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从心中震惊,到理解支持,到难舍难分,到狠作决定,到答应嘱咐,从而淋漓盡致地展现了这位女性丰富、高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事物中的形象如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丁香花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美丽、高洁而不轻佻。诗人笔下追寻的“姑娘”,容貌犹如丁香一样美丽动人,品格犹如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犹如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其形象之美能给以人美好的遐想。

3.意象、意境之美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内中都有许多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一种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体,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在诗歌中,“意象”之“意”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通过借助某种客观的物象来表现,这样就显得比较含蓄、比较艺术。“意象”之“象”即客观的物象,在诗歌中并不是单纯的客观描写,而是由“意”而点染、触发。“意境”则是由一组或多个意象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由意象构成或创造。诗人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把读者引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读者沉浸其中,从中体味诗人的情感。意境和意象相关,它也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的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但是,意境和意象又有所不同,它具体指的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或场景、场面。古典诗词中,像送别诗中的意象“杨柳”“明月”“舟船” “愁云”等,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之后就构成了一幅充满离愁或祝愿的意境;像旅居诗中的意象“雨丝”“斜阳”“杜鹃”等,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之后就构成了一幅游子思乡的意境;像咏怀诗中的意象“梅”“兰”“竹”“菊”“莲”“松”“蝉”等,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之后就具有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以物明志的特点。现代诗歌中,像舒婷《致橡树》中的意象“木棉”“橡树”,作者以“木棉”象征诗人想象中的恋爱对象,即富有独立生活气息的新时代女性;以“橡树”象征男性,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木棉与橡树相依为伴、同甘共苦,但又不依赖橡树而生存”的意味深长的意境,表达像“木棉”与“橡树”一样共同构筑伟大的爱情,把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对爱情的理性思考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像这些,都是教材中具有挖掘、学习价值的审美鉴赏点。

二、精心设计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方案

挖掘审美鉴赏点之后,用何种方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围绕审美鉴赏点开展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置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于课堂学习目标之中,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方案。

(一)做好铺垫,谋求水到渠成之效

相比之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属于比较高的能力層级。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学习过程,一个方面由易到难,在解决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局部分析,围绕所确定的审美鉴赏点,把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这样设计,就比较符合难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布局,就能为学习审美鉴赏点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换句话说,在完成基础性的教学目标之后,再进一步落实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目标,则水到渠成、更为有效。例如,围绕《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设计这一审美鉴赏点的学习过程:先用声情并茂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再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借助一个个意象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意境的营造方法,进而鉴赏意境之美。这样,在学习审美鉴赏点的过程中就比较顺畅。所以,由浅层次的目标到深层次的目标,其达成的过程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在学习之初就能为深层次目标的学习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解决深层次学习目标时就会产生水到渠成之效。

(二)对点设计,备好鉴赏思考之路

不同的审美鉴赏点,需要不同的审美鉴赏思路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确定的审美鉴赏点,梳理、归纳、总结相应的鉴赏思路和方法。例如,课文结构之美的鉴赏,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体裁或体式,把课文的结构和这类文章体裁或体式最基本的结构进行对比,看有何不同;再进一步结合所写内容,看这种结构对表达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有何妙处或好处。如此鉴赏,就符合结构之美鉴赏点的鉴赏思路和方法。再如,文章语言之美的鉴赏,首先要反复诵读感知、整体概括课文的语言特色,再从课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片段或句子,然后结合片段或句子的所写内容、所用手法聚焦语言特色鉴赏语言之美。还如,人物之美的鉴赏,首先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活动或事略,整体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风貌风采或精神品质;然后抓住其语言、肖像、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刻画进行分析,最后对美之所在进行概括。像这样,所确定的审美鉴赏点不同,鉴赏的思路、方法就不同。在课前,教师就要梳理好引导学生鉴赏的思路和方法,以便在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指导。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材中处处有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就要善于做鉴赏和创造美的引导者、组织者,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开展鉴赏活动,逐步形成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

(一)“数尽遥钟百八声”——在“听”中欣赏美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堂审美鉴赏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听课文的范读,包括老师范读、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同学诵读等,让学生在倾听中进入文章所叙写、描绘的故事、情景、意境中,以此感受审美鉴赏点;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对审美鉴赏点的学习点拨或指导,借助联想想象,“披文入情”,感受文字之中所饱含的情思,以此感受审美鉴赏点;可以倾听老师及同学所讲的课文中的故事、所复述的内容,以及理解交流等,激发自己情思,产生理解上的共鸣,以此感受审美鉴赏点。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学习审美鉴赏点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等,创设一种优美的感受情境,“数尽遥钟百八声”,让学生在聆听、理解、交流中围绕审美鉴赏点充分地感受美,包括需要欣赏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例如,学习《滕王阁序》时,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围绕欣赏文章的意境美这一审美鉴赏点,教师在播放名家配乐文字朗诵的同时,在多媒体上呈现相应的景色,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听觉、视觉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欣赏,感受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意境之美,获得审美的愉悦,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学习审美鉴赏点的目的。

(二)“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理解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词曲赋,读中品,品中读,熟读成诵,则对学生的熏陶与影响很大。“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此,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读,去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在读中感知文中的内容,在读中感悟抒发的情思,在读中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例如,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欣赏韵律美为审美鉴赏点,通过配乐范读、配乐跟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反复读,直至熟读成诵,体会音调铿锵的有力、句式的错落有致、转韵的巧妙急缓、写法的灵动多变,以此达到领略、欣赏文章韵律美的目的。这样读的篇目多了,在读中就能体会到包罗万象的诗中境界,在读中就能感受到喜怒哀乐的诗中情感,在读中就能思考出至善至美的诗中哲理。事实上,古诗中诸多形象、意象,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小到一棵草、一瓣花、一枝柳、一只蛙,大到飞禽走兽、天地山川,只要进入诗境,一经诗笔修饰、渲染、烘托,都会读之情意俱来,感之趣味无穷。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修饰、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或妙处,并不断沉淀、内化为创造美的经验或能力,为学生主动创造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写”中创造美

由鉴赏美上升到发现美、创造美,需要给自己一双慧眼,在“看”的活动中发现美。“看”就是要开放、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扩大生活空间,有意识地深入自然、社会之中,开展审美活动,通过真真切切的观察、感受,发现自然或社会生活中的美。在此期间,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带着感情、思考去审视人、事、物、景,发现其特点,思考其包蕴的品质或精神,并赋予它们人的主观感情的过程。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应该有不同的美的发现。如在“与季节牵手”审美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春夏秋冬的不同,发现春的生机或明丽、夏的热烈或赤诚、秋的收获或悲壮、冬的凝重或纯洁等,让学生启动感观去感触,借助联想想象去创造,把自己的独特思考及生发的情思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对于自然而客观的人、事、物、景而言,进入学生的眼帘,融入了学生的情思,其也就成为学生创造的形象。所以,学习了鉴赏作品中的美,学生还需给自己一双慧眼,进一步去鉴赏自然、生活中的美。去感受天籁,去感知生命拔节,去触冬去春来,去细嗅花草气息,去体悟万物生死,用他们的眼睛发现美,用他们的头脑思考美。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写,表现所发现、感知到的美,在客观事物中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创造心中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徐艳红.高中语文文学名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园,2018,15(34):227.

(责任编辑:朱福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以高中《语文》教材(统编版) 为抓手,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教学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676。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