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英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不仅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还应符合我国开展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面临行政管理人员水平不足、行政管理理念落后、行政管理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引进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进行基于互联网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面对互联网浪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亟待創新,向着更为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品质。本文旨在深度剖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变革,探讨其改革背景、现存挑战,以及潜在的创新路径,以期为这一变革提供有益的建议与策略。
1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背景
1.1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并融入了各行各业,包括教育领域,其中,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中心,其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这一变革,以便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发展。
1.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不仅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更是高校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例如通过电子化文件管理系统、在线教务管理平台和虚拟会议等工具,可以使高校行政管理更加透明和便捷。而且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各方的需求。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3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符合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可以支持在线教育、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提高高校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符合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此外,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积极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
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行政管理已逐渐成为与教学、科研并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1 行政管理人员水平不足
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问题。许多高校在行政人员的招聘和选拔上过于保守和传统,导致大量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被挡在门外,这样的选拔机制往往忽略了现代行政管理所需的新技能和新思维,如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用户体验等。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许多在职行政人员的能力和知识也很难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提升;其次,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知识和技能短板。这不仅仅是因为相关教育和培训的不足,更是因为长期以来,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地位和待遇上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都相对较低,导致大量有能力的人才不愿意进入这一领域;最后,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年长的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创新和变革的意识和能力,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经验和常识,对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持保守甚至排斥的态度,这不仅限制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也降低了高校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2 行政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这也是制约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校中的许多行政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都是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形成的,这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很难满足当前高校高速发展和高度复杂的管理环境需求。例如,过于中心化的决策机制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信息流通受阻;僵化的规章制度可能导致工作流程复杂,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与现代管理理念相比,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过于保守和封闭。现代行政管理理念强调开放、协作和以用户为中心,而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则仍然坚守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可能导致管理决策与实际需求脱节。总之,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在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存在明显滞后,这不仅影响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和效果,还可能导致高校在竞争和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行政管理服务功能较弱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行政管理不仅仅是对学校资源、人员和流程的调度与规划,更重要的是,它应为教职工与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从而为高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与生活环境。但在许多高校中,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却显得相对薄弱。首先,高校中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过于重视流程和制度,忽视了服务的本质。例如,一些管理部门在处理学生和教师的申请时,过分拘泥于规章制度,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有时甚至与申请人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彼此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损害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其次,与现代服务理念相比,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仍然停留在被动应答的层面。现代的服务理念强调主动、预见和个性化,即服务提供者应该主动了解和预见用户需求,然后提供个性化的、超出用户期望的服务。然而,许多高校的管理部门仍然在等待用户提出请求,按部就班地处理,缺乏创新和超前思考;再者,由于缺乏现代技术和方法的支持,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往往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许多高校仍然使用纸质文档和手工操作进行日常管理,导致服务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引入现代的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如移动应用、自助服务系统和人工智能助理等,可以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最后,由于行政管理部门与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导致管理决策和服务供给往往与实际需求脱节。现代的服务供给理念强调用户参与和体验,即提供的服务应该基于深入的用户研究,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总之,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功能在与现代服务理念和技术相比时存在明显短板,这不仅限制了学校的管理效果,还可能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3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3.1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创新传统行政管理理念
在高校内部,由于严格的层级体系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信息往往无法快速传递,影响着行政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师生和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不畅,限制了各方对于管理决策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要打破这种层级束缚,倡导开放式沟通和协作,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在线沟通工具和協作平台,高校可以营造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使得师生和管理层之间可以便捷地交换意见和信息,促进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跨部门的合作和协同工作机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通过这种跨部门合作机制,可以使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共同解决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效应。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高校管理工作往往缺乏对师生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关注,无法为之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服务,导致师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不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服务,积极倡导师生参与管理决策,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加强对师生需求的调研和了解,建立定期的调查和座谈会机制,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用户参与的调研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管理往往依赖经验和惯例进行决策,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开放式的合作文化,这就容易导致管理决策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行政管理应更加注重数据驱动性决策和开放式合作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资源共享,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将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师生需求、学术趋势和管理风险等方面的深度数据分析,高校管理层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规避潜在的风险挑战,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总之,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理念不仅能够提高管理决策的精准度和准确度,也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3.2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下,高校行政管理需要建立全面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整合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信息的集中化存储和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高校首先要全面评估和规划现有的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对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了解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现有系统的功能与不足,确保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整合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其次,高校还需要制订全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规划和目标,明确整合的范围和深度,确定建设的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在建立全面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联和数据的共享。高校应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建立起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机制,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可以无缝对接和共享,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和数据碎片化的问题。通过全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进而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此外,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应注重智能化管理工具的推广,以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化管理工具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建议,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把握师生需求和管理风险,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整体水平。首先,高校应明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挑战,确定智能化工具的推广重点和方向,并针对教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方面的管理需求,选择不同的智能化管理工具。例如,智能数据分析系统、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需求来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其次,在推广智能化管理工具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支持。智能化管理工具的使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智能化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能力,保障智能化工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最后,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智能化工具的分析和决策建议往往依赖于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监控,确保数据的来源可靠、准确和完整,避免因数据问题导致的分析误差和决策偏差。通过对智能化管理工具的推广,高校可以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更好地把握师生需求和管理风险,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高校在信息化时代的持续、创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规范,保护师生的隐私和重要数据不受到泄露和侵害,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高校应制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信息安全保障的具体措施和标准,为信息安全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保障;其次,为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高校还需要加强网络防护措施。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系统等,保障高校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另外,高校还应借助先进的安全技术和手段,加强对网络安全漏洞的监测和修复,防范黑客攻击和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师生的信息安全能够得到保护。最后,高校也应加强对隐私数据的保护和管理。高校需要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访问权限和使用规则,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和使用敏感数据。高校可以通过引入数据加密和安全存储技术,加强对重要数据的保护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防范数据的泄露和丢失风险。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安全评估和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升信息安全保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以上信息安全保障措施,高校可以保障师生的信息安全,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提高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信任和支持,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着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3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引入信息化人才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不仅需要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应引进具备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这意味着,高校不仅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提高,还要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确保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来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高校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培训手段和教学资源,同时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首先,高校应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设计相应的信息培训计划。基础培训课程可以帮助那些缺乏基本信息化知识的人员,而进阶课程和专业技能提升课程,则可以帮助那些已经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人员进一步地提升;其次,高校应积极邀请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课程。专家应结合本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和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案。通过借助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和专家的力量,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服务,帮助现有行政管理人员快速提升其信息化技能;再次,高校还应建立信息化技能考核和评估机制,对参与培训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信息化技能考核和评估,这样可以帮助高校及时了解培训效果和人员技能的提升情况,同时也可以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提升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考核和评估机制,高校可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和持续性;最后,高校应建立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将信息化技能培训纳入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学习和工作计划中,例如,可以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培训活动,建立信息化技能学习平台和资源库,以及设立信息化技能培训奖励机制等。通过这样的长效机制,高校能有效地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化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高校还需要招聘具备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信息技术背景,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战略规划能力和灵活的信息化管理技巧,能够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长远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支持。首先,高校应制订明确的招聘标准和职位要求,以确保招聘到具备所需能力和背景的候选人。高校一要明确规定候选人需具备深厚的信息技术背景,熟悉各种信息技术系统和工具,了解信息化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发展。二要强调候选人应具备战略思维和规划能力,能够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长期规划,确保信息化战略与整体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三要要求候选人在过往工作中有成功规划和推动信息化管理项目的经验,如项目管理、资源分配、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实施信息化项目。四要明确候选人能够整合信息化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务资源等,以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这些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将有助于筛选出具备所需背景和能力的候选人,从而提高信息化管理人才的质量。其次,高校应当积极扩大招聘渠道,与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优秀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那些具备丰富战略眼光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加入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中。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项目或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献策献计。最后,高校还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信息化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高校应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定期开展管理能力提升课程,并为之设立良好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和进步,以便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机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行政管理需要从封闭、单一的模式转变为更为开放、多元的模式,从上下级关系转变为网络化、平等化的合作关系。为此,高校必须摒弃传统的、僵化的管理思路,拥抱更为灵活、参与式的管理模式。不过,虽然互联网为高校行政管理带来了许多机会,但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多方面问题。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稳定和安全。
(作者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务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