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应有的样子

2023-12-07 04:25郝晓霞
知识文库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跨界融合

郝晓霞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第一章第四条就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从人才培养的思政、技能、能力等方面做出了个性化的要求。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中小学综合课程,提倡“五育并举”、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应专业与实训相结合,多元跨界融合,评价手段多样;教学语言生动,课堂节奏明快;教学氛围适宜,师生交流活跃;文化基础扎实,技能实训到位。

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等人最早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并举思想,将体育、智育、德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1957年,毛泽东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还较为粗浅,德智体三育构成了人才质量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而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结合人的发展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这里理解的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在德智体基础上增加了精神层面的“美育”(情感),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最初模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第一次将美育正式纳入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第一章第四条就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从人才培养的思政、技能、能力等方面做出了个性化的要求。跟旧版职教法不同的是,除了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加了“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内容,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理想的课堂是一个畅通无阻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和教材是系统中的信息源,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师生之间的传播方式就是中介物,传播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三教”改革就是从教师、教材、教法,也即从信息的输出者、接受者、信息通道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从而有效地畅通信息交流的路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学校的课堂则因专业与技能实训相结合的特点,信息源除了教师和教材,还应增加实训内容这一块,多元跨界融合,评价手段多样;教学语言生动,课堂节奏明快;教学氛围适宜,师生交流活跃;文化基础扎实,技能实训到位。

1 多元跨界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跨界融合的理念在职业学校课程融合方面有一定涉及,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与生活教育有效衔接,如何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还很少有人涉及,所以各学科如何巧妙跨界融合、提升综合素养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实践不仅来源于课堂,还来源与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同样,国家大力提倡学科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但思政内容在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呈现不应是生硬的、灌输的,而应与语文教学内容自然呈现、无痕融合,例如将语文与历史相融合,进行知人论世,开展家国情怀视角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践行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呈现沉浸式教学的生态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等,这些都属于语文课程思政的研究范畴。在实施方法上我们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融合,课堂、课外跨界,语文及其他学科交叉,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营造书香校园,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课程延伸到课堂之外,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劳动能力。

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明确包括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除了语感、语言习得等,还有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职业模块则注重劳模、工匠精神等,拓展模块则注重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这些都与思政学科联系紧密。目标要求中则明确规定了“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欣赏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都让语文学科跟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教学中有些老师也借助信息化平台,融合了一些有效的视听手段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还相对比较传统,跨界融合的理念及方式体现得还不够,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有效的实施策略。

1.1 与多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

我们以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跨界音乐、美术、思政、口语表达(朗诵)等学科。我们让学生在学唐诗、宋词时听“学习强国”里的唐诗吟唱,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全文不含小序共616字,还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重要段落,有一定难度,我们就让学生学唱现在任嘉伦翻唱的流行歌曲《琵琶行》,学生毫不费劲地就会背诵这首诗了,并让学生思考曲风跟原诗意境是否符合。笔者在教张洁《我的四季》时,正好热播《人世间》,主题曲的歌词跟本文特别契合,“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車不为谁停下……人世间值得”,课前笔者就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关注歌词,带入情境,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就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阶段的责任和美好,我们要热爱生命、悦纳当下,在音乐中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渗透着对生命的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柳永的《八声甘州》大多侧重于对情感和主旨的分析,通过品读意象,描写词人登高远望所见,来抒发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也是通过诵读法来体味情感,通过讨论法来探究主旨,而根据本首词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的特点,结合新职教法的要求,我们可以进行学科跨界、课程融合方面的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 与日常生活融合,打破课内外边界

比起其他学科或专业学科,语文看似最无实用价值,没有直接变现的能力,实则恰恰无处不在、无所不用。以烹饪为例,新职教法提倡工匠精神,技艺精益求精,对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成为真正的匠人,不仅要求精湛的烹饪技术,还应跨界融合掌握现代营养、卫生等基础理论知识及民俗礼仪知识,菜肴的造型、摆盘、色彩等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要让美食让人“烹”然心动,不仅要有“味”,更要有“情”,还要有“文”,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介绍制作过程,拍摄家乡美食视频,文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给美食起一个有特点、有文化、有诗意的菜名等等,让语文与专业跨界融合、“文专结合”。生活中的语文更是无处不在,也就是我们语文考试中常涉及的语知运用题,学以致用,比如导游词、短信编辑、颁奖词、演讲稿、主持词、广告文案等等。

1.3 与传统文化融合,打破古今之界

我们的语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善于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人类的情感是跨越古今、共通共融的。另外,我们还可以跟整个校园的环境营造、校园活动、校本教材的编写等相融合。

首先,传统文化的创设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整体营造上。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和学生思维理念的更新,如果一味僵化地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号召保持传统节日、中式建筑、古典书籍等传统文化的固有形式,有时难免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倒不如适当变通,中西并存,让学生通过鉴别、比较,学会并慢慢懂得欣赏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笔者所在的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就是以“进德修业,科学育人”的兼具传统与发展的理念作为学校校训的,尽管建筑风格以欧式的红顶圆窗为主,但各主建筑均围绕“仁”为核心来命名,如“仁和楼”“仁义楼”“仁政楼”等,体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在校门前的照墙、影壁处以篆书、行书的书法艺术来呈现学校发展历程。楼与楼之间衔接的小桥、流水、木质小径也是典型的中式园林风格,美丽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小文专业学生的宣传栏则更新每天的书法基训作业,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练习展示。笔者曾工作的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校园的整体布局非常用心。由中式建筑的南门进入则是“一进五堂”的“师范博物馆”明清古建筑群,苍虬的古柏、青砖灰瓦的“东长巷”、庭院幽深的“香雨轩”,由宽敞现代的北门进入则是高大气派的“四方学馆”、体育馆,沿途的路灯上也都处处印着“贵全、真实、沈笃、醇和”的校训,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巧妙融合,完美对接。所以,我们在校园整体的环境创设上就可以多用心思,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默默渗透,跟现代生活和谐共生。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除了统一规定使用的文化类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篇目,美术、音乐、政治等学科都无疑是让学生感悟传统,欣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家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我们都需批判接受;诗词歌赋的韵律美,我们大声吟诵;毛笔艺术的书法美,我们常练常写。我们还专门开设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礼仪类课程,让学生不仅仅喜欢时下流行的说唱摇滚R&B风的自由率性、狂放不羁,更懂得欣赏京剧、越剧、昆剧唱腔的百转千回、韵律悠扬;不仅仅喜欢西方油画、建筑的色彩绚烂、瑰丽想象,更懂得欣赏中国传统字画的素净淡雅、水墨丹青;不仅仅具有当代青少年青春活泼、热情洋溢的活力美,也懂得欣赏古人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沉静美。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吟诵,文言散文的积累,《出师表》中的“忠”、《陈情表》中的“孝”无不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丰厚的种子。德育课堂中、班会课中更是有主题明确的诚信友爱、亲情孝道、务实自为等中国人欣赏的传统美德。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三,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课外活动的丰富多样上。除了课堂学习的主阵地,业余时间的安排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了提倡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学生中成立了一系列相关社团,经常举行活动。喜欢研究篆刻艺术的学生成立了“三石印社”,欣赏汉服美的学生成了“古风社”,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了学校“民乐团”“合唱团”……相同的对传统文化的喜好让他们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并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八礼四仪”内容的理解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中。学校通过“八礼四仪”知识竞赛、日常行为中体现“八礼四仪”的图片记录展等活动,来使学生将“八礼四仪”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动。每年的“技能节”中还有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汉字听写比赛”,小文专业三个小教文科班还规定了小学必备古诗词60首、初中必备古诗词88首的背诵默写要求,并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举办了“诗词知识竞赛”、经典阅读演讲比赛等,这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无疑是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最佳助推器。第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家校合力的共同努力中。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社会氛围则是影响学生观念、品质发生变化的催化剂。功利主义、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增强则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化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市场经济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情危机、价值失落和文化匮乏。而学校提倡对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视,可通过“校讯通”、家长QQ群等由老师给家长发出祝福短信,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十八岁成人礼”,让学生在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通过自制的小礼品、节日问候等对老师、母亲传达出自己的一份尊师仁孝之情,未尝不是一种家校合力,共同濡染、浸润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有效方法。

文化对人的影响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让传统文化成为校园主体的精神养分,让传承永续、润物无声,传统文化的魅力之美渗透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 教学语言生动、课堂节奏明快

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其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師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而作为信息的输出者,要想让信息通道畅通,信息的呈现变得有温度、有热情、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表述、表情的丰富自然、肢体语言的适当表现就必不可少。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学+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时代发展到今天,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已经非常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广泛,但教学语言在任何时候都起着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品读、分析、整合,内化为自己的整体思考,再通过教学语言将其生动地呈现出来。我们职业学校的课堂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课,老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能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手段。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教学节奏也是课堂信息呈现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调整,建立快节奏与高效益统一的运筹时间体系。情绪具有从弱到强的不同等级变化。强度越大,被情绪影响的程度就越深。只有情绪紧张,才能调动全部的精力。此外,情绪还有个快感度问题,快感度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我们应通过反馈评价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得知学习结果的需要,对于听课状态专注、思维反应灵活的孩子我们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反应不够灵敏、快捷的孩子则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因材施教,调整合理的目标,让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3 教学氛围适宜、师生交流活跃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接受教育、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因此学校教务部门须加大对教学常规管理和常态课模式化、示范课引领性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实施方法上采取线上、线下融合,课堂、课外跨界。除了技能方面的训练,更注重思政建設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营造书香校园,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劳动能力。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必须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了然于胸,再根据这些借助于音乐、画面、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或教学环境的布置来巧妙安排、合理设置、恰当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与情调。李吉林老师提倡的“情境教学法”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样一种巧妙设置教学环境,营造课堂氛围,让教学信息自然而然呈现的有效教学方法。职业学校除了传统的文化基础课,还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技能实训课校企结合、育训结合,企业与课堂对接,教学环境情境化。

和谐、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氛围设置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迈尔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成就、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只有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乐学”。“乐学”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无论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教师、学生“双主体”,都是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独立思考、大胆表达、积极参与,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绩效工资制度。

4 文化基础扎实、技能实训到位

在一些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固有认知里,总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些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只要学好将来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文化基础知识。殊不知,这两种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这也让其在技能及将来的职业生涯上可以走得更远,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到职业本科院校进行进一步学习。

职业学校除遴选优质师资,加大对转本考试的文化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力度,还需统筹制订专业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贯通专本教学体系,做好课程融通和学历融通。而五年一贯制大专和三年制职业中专,除了在学历提升方面为其搭建平台、提供上升平台,更须在技能实训、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方面加强专业设置的匹配度和技能实训的针对性,灵活调整、与时俱进。

加强实践性教学,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技能实训课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对接,与课程标准和工作流程对接,与时俱进,不能停留于课本纸上谈兵。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校园能很快适应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除了学校的专业老师,也可以聘请企业导师给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课堂教学,教得清楚、讲得明白、练得扎实。

随着新职教法的颁布施行,职业学校的课堂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教材动态调整、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在平等、多样的教学平台上跟学生共同探讨、钻研,在对话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高效快捷,那么我们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文化”与“技能”并重,学生主体发展“素质”与“能力”双赢也就不难实现了。

(作者单位: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跨界融合
跨界
跨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