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头”一定会打破“大水缸”

2023-12-07 07:17冯群星
环球人物 2023年23期
关键词:杜聿明傅作义胡宗南

冯群星

1945年8月,赴重庆谈判前,毛主席在延安机场向欢送的军民挥帽告别。

在毛主席的人际交往中,他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的交往,极受关注。

国共两党既有长期斗争,又有合作。在与蒋介石等人的军事斗争中,毛主席打打谈谈、挥洒自如,留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精辟论断;而面对追求和平、民主的国民党人,毛主席又用广阔的胸怀和超凡的魅力,为中国革命、建设汇聚了无数人才,汇集了巨大力量。

战争与和平的变幻中,可见毛主席斗争与合作的高超艺术。

“围剿”与反“围剿”

“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说

“革命实权非可落于外人之手。”

——蒋介石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说

在国共两党长期的交往中,毛主席与蒋介石可以说是“打交道”最多的。他们曾各率大军兵戈相向,也曾共处一室谈笑风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三下广州,在国民党担任要职。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年轻的国民党新贵,虽然也来自乡间,但是异常自负,野心勃勃地想要掌握中国的命运。此人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生性多疑。表面上,他热烈称颂国共合作,私下里却在日记中写道:“革命实权非可落于外人之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说共产党人私调中山舰要劫持他离开广东,借此在广州实行戒严,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员。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主张强硬反击。“我们示弱,他就得步进步,我们强硬,他就缩回去。”这是毛泽东平生头一回跟蒋介石对抗。但他此时并非中共主要領导人员,只能提出建议。

此后,毛泽东离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投身农民运动。蒋介石则步步高升,成为国民党的一号人物。

1927年4月12日,站稳脚跟的蒋介石下令“清党”,大批逮捕、枪杀中共党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组国民政府,宣布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一切决议为非法,并公开通缉毛泽东等193名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血的代价让毛泽东越发坚定:“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1927年秋天,他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毛泽东极富远见:“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他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走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道路。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发动5次‘围剿,就是要消灭共产党。”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起初,蒋介石对井冈山上的朱毛红军不屑一顾,称之为“朱毛股匪”,乐观地认为“赣匪不足平矣”。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4万人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粉碎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调集20万人卷土重来。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粉碎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余人。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也以失败告终,他终于意识到毛主席和红军的力量不可小觑。他在日记中写下:“余细思之,如欲剿灭赤匪,绝非一朝一夕之间所能成功……”

1932年7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等人的错误领导,红军伤亡惨重,被迫撤离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同年底,蒋介石又调集30个师的兵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二渡赤水——毛主席在长征途中》油画,从左至右依次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100万人、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发动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1月,在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遵义会议召开,在事实上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1935年2月,蒋介石驱动各路兵马向川南集结,企图围歼红军于长江以南、叙永以西。红军二渡赤水,跳出包围,决定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回遵义。毛主席说:“敌人就像手上的五个指头,我们要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把它割掉,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此役,重创黔军与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

蒋介石将遵义惨败视为奇耻大辱,飞到重庆亲自指挥对中央红军的“追剿”。毛主席指挥三渡、四渡赤水,把追堵之敌甩在身后,转为战略主动。“四渡赤水历时53天,毛主席指挥红军不断变换作战方向,纵横往还于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穿插迂回于赤水河两岸,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走,忽南忽北,声东击西,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甩开了敌人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这一胜利,充分显示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这是蒋介石绝对无法企及的。”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于化民说。

和谈与较量

“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

——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前说道

“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

——蒋介石在重庆谈判后写道

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6年5月5日,毛主席和朱德向南京政府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電》,不再称蒋介石为卖国贼,改称其为蒋介石氏。这实际上是公开表明,党的抗日反蒋政策向逼蒋抗日政策转变。

杨天石分析,面对日本侵略的危机,蒋介石也想过联合共产党抗日。“他写过这样几句话:‘我绝对不能上他们(指日本人)的当,屠杀共产党不等于是替日本人当刽子手吗?但蒋介石又害怕壮大起来的共产党会跟国民党争夺天下,仍然犹疑不定,没有停止‘围剿红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留了来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逼迫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消息传来,共产党内要求蒋介石“血债血偿”者不在少数。美国记者斯诺的夫人在日记中记录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的民意:“从1927年‘四一二以来,蒋介石欠我们的血债高如山积,现在是清算这笔血债的时候了,必须把蒋带到保安由全国人民来公审。”

毛主席也曾考虑“审蒋”“罢蒋”,但最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战延长。”

毛主席在红军大学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报告时,台下有人提问:蒋介石心狠手毒,毫无信义,放了他,他会抗日吗?毛主席指出:“究竟执行不执行呢?这就要全国人民进一步努力,逼迫蒋介石执行。世界上很多事情不可能都是顺利的,都要有一定的压力才能成功。”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发表通电,冠冕堂皇地表示:“自经此次事变,我全国同胞一致爱护国家之热诚,已显示伟大无比之力量。”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前右)与蒋介石(前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前左)等一起合影。

国共两党由此建立起统一战线,国民党对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转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为联合;共产党也由逼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又凸显出来。蒋介石有一个很天真的设想,让共产党放弃革命根据地和军权。他显然低估了毛主席。”杨天石说。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10天之内连发3封电报,邀请毛主席去重庆“共定大计”。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反复讨论后决定:“这回不能拖,应该去,而且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他还对即将去解放区前线的同志说:“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了解的。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

面对面“较量”43天的重庆谈判,堪称毛蒋关系史上的一个高潮。此前,国共两党已积蓄了20多年的恩恩怨怨。毛主席和蒋介石终于第一次并肩而立,全世界都在瞩目。

国民党没有估计到毛泽东真会这样快地应邀来到重庆,根本没有准备好谈判方案,只能由共产党方面先提出意见。毛主席每天晚上都和周恩来、王若飞、胡乔木一起研究当天谈判的情况,揣摸国民党代表的心理,把握谈判的动态,制定出有关的政策,然后通览全天的各大小报纸,了解各界人士对谈判的反映,掌握时局的发展。

当时担任毛主席副官的蒋泽民回忆道:“无论谈判多么紧张,斗争多么尖锐,争执多么激烈,毛主席的表情是平静的,举止是从容的,讲话时的语调也都是温和的。”

除主持谈判外,毛主席还同国民党内的各派人物进行了广泛接触。就连一向反共的陈立夫、戴季陶等,毛主席也前去看望。有一次从戴季陶处出来时,毛主席正好在小路上同蒋介石相遇。听毛主席说去见了戴季陶,蒋介石先是一怔,然后说:“好,见见好,见见好。”

有些顽固反共的人指责: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毛主席答:“‘不要另起炉灶的话我很赞成,但是蒋介石得要管饭,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

“蒋介石日记显示,重庆谈判期间他一度想要扣留、‘审治毛主席,‘根绝共匪,又怕国内外‘再起纷扰,最终‘不敢稍有孟浪。”杨天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经过重庆的接触,蒋介石意识到共产党的这位领袖不好对付。他的日记云:‘共毛态度鬼怪,阴阳叵测,硬软不定,绵里藏针。不过,他仍然自负得很,相信在今后的较量中,他可以战胜毛主席。”

毛主席飞离重庆两天后,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彼虽罪恶昭著而又明知其必乘机叛乱,将为统一之大碍,但断定其人决无成事之可能,而亦不足妨碍我统一之事业,任其变动,终不能跳出此掌一握之中。”杨天石说,蒋介石一生做过许多错误判断,最大的误判可能就是这次。“历史证明,蒋介石的‘一握根本无法控制毛主席。”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并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包括否定独裁政治和内战政策的五项协议,但不久后均被蒋介石撕毁。6月,蒋介石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全国性的内战爆发。

“蘑菇”

“胡宗南是个没有本事的人,阴险恶毒,志大才疏……他的本事,就是按我们想的行动。”

——毛主席在歼灭胡宗南主力时说

“毛不是军人,他不懂战术。”

——胡宗南在进攻延安之前说

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毛主席与国民党将领多次交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1930年,号称“铁军师”的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率部孤军冒进,遭到红军迎头痛击后被活捉,毛泽东趁机向东挥师,取得东韶之战的胜利;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抢渡金沙江,国民党追兵在薛岳率领下长追不舍,但他们赶到时已是红军过江后的第七天,只能对着被烧毁的船只隔江兴叹;1947年,华东野战军根据毛主席“诱敌深入”的指示,全歼国民党王牌师第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1948年,毛主席紧紧把握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先聚歼远道而来的黄维兵团,再围困杜聿明集团,把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的精锐主力歼灭殆尽……

1935年,中央紅军主力抢渡金沙江。

1947年,胡宗南率军进犯,毛主席带队撤离延安。

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将领,个个是毛主席的手下败将。

一个经典战例,就是毛主席气定神闲地与胡宗南周旋于延安。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胡宗南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重用的将领之一。他反共立场鲜明,参加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对红军的“围剿”。1947年3月,胡宗南等率领国民党军约25万人,妄图一举占领延安。而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仅有不足3万人。一时间,延安告急。

“面对国民党军的来势汹汹,有同志表示要誓死保卫延安。但毛主席再三考虑后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当时好多人不理解,毛主席就给大家做解释工作。他说,留人失地,人地皆存;而留地失人,人地皆亡。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来换取全中国,不要在乎这一城一池的得失。”

在胡宗南身边当助手的中共隐蔽战线人员熊向晖记得,胡宗南到了延安,便去查看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的住处,看得很细。在枣园,胡宗南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桌屉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他看后哈哈大笑——这是他的习惯。合乎他心意的,他哈哈大笑;道出他心病的,他也哈哈大笑。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他哈哈大笑。”熊向晖在回忆录中写道。

毛主席化名李德胜,取“离得胜”之谐音。他指挥西北野战军充分利用陕北良好地形和群众条件作战。在发给彭德怀、习仲勋等人的电报中,毛主席指出:“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胡宗南部10余万大军被“蘑菇”战术牵着鼻子走,苦不堪言,始终找不到解放军主力,反而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连遭打击,损兵折将1.4万余人。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战役中歼灭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36师6000多人。这是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沙家店战役进行时,毛主席就在离战场只有20里的梁家岔。战斗一结束,他来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高兴地说:“胡宗南是个没有本事的人,阴险恶毒,志大才疏。他那么多军队,打我们没一点办法!我们打了这么多次,就没有吃过败仗。他的本事,就是按我们想的行动。”“那有什么办法?我们哪样想,他就那样办,当然要吃亏了。”

据胡宗南随从参谋杨健回忆,胡宗南曾聘请重庆陆军大学教务处长龚浩作为总顾问。早在1946年,龚浩就向胡宗南提议,要特别注意研究毛的用兵。胡宗南很不满意,气愤地说:“毛不是军人,他不懂战术。”龚几次提议,都被拒绝。直到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节节胜利后,胡宗南终于开始注意研究毛主席的用兵方略。

但为时已晚。仅3年多时间,拥有800万军队的蒋介石便被毛主席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得七零八落。1949年1月,蒋介石在各方压力下被迫发表“求和”声明,退居幕后。南京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口头上表示愿以中共所提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实际上却想实行“划江而治”。

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于4月1日起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到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4月23日,南京解放。蒋介石被赶到孤岛台湾,胡宗南等人也随同前往,一辈子未能回到大陆。

起义

“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蒋介石一辈子耍码头,最后还是你把他甩掉了。”

——毛主席同傅作义见面时说

“毛主席真细心,真伟大,令人钦敬之至。”

——傅作义在毛主席为他庆生后说

国民党军政要员中,也有一些爱国将领与毛主席“化敌为友”。

傅作义是国民党中与毛主席结缘较早、交往较深的人之一。抗战时期,毛主席数次致信傅作义,高度评价他率部英勇抵御外侮的功绩,并与其商讨抗战事宜。“傅作义赞成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主张,并且对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很感兴趣,曾派幕僚去延安谒见毛主席。”傅作义故居研究员崔正来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奉国民党为“正统”,与共产党交恶。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北平、天津、塘沽被分割包围,傅作义成了笼中之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部队官兵在朝阳门列队迎接解放军。

1955年,毛主席(左)授予傅作义(右)一级解放勋章。

傅作义的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曾撰文回忆这样一幕:1948年12月底,她外出回到家中,看到地面一片狼藉,四处散落着从书桌上扫落的物品。而傅作义躺在卧室床上,嘴里念叨着:“完了,一切都完了,政治生命也完了!”

此时,傅作义深陷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解放军兵临城下,他的嫡系部队主力基本被消灭,首次派人出城和谈未果;蒋介石虎视眈眈命他南撤,国民党特务屡次在北平制造暗杀事件;12月25日,共产党又新发布了一份43人的“头等战争罪犯”名单,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傅作义不知道的是,在300多公里外的西柏坡,毛主席正在思索起草一份电报,解释将他列为战犯的深意:一方面,此举可加强傅作义“在蒋介石及蒋军面前地位”,令蒋介石不敢轻易施加迫害;另一方面,和平解放北平后,能够以傅作义立功为由,赦免其战犯罪,并保有其部属。

毛主席考虑保护北平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不再计较与傅作义的昔日恩怨。他的周密和坦诚减轻了傅作义的思想负担,令傅作义回到谈判桌上。

这期间,蒋介石次子蒋纬国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飞抵北平,面见傅作义。

傅作义婉言相拒:“请向总统致意,时至今日,一切全晚了……”

蒋纬国忙说:“不晚不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希望总司令能顾全大局。”他代表蒋介石许诺,只要傅作义撤到青岛,则由美军援助南撤,届时一定任命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统领所有的国民党军队。

傅作义说:“我半生戎马,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至于个人荣辱,更不在意。国家大局高于一切。我是炎黄子孙,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对人民有利,个人得失又何足道哉!”

蒋纬国见无可挽回,只好回南京复命。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接受共产党的八项条件,率领华北50余万国民党官兵起义,北平和平解放。2月22日,傅作义绕道石家庄来到西柏坡,与毛主席会面。

毛主席握着傅作义的手说:“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蒋介石一辈子耍码头,最后还是你把他甩掉了。”

谈到对傅作义部原有人员的政策时,毛主席说:“我俘虏你的人员,都给你放回去。你可以接见他们。我们准备把他们都送到绥远去。”

傅作义十分诧异:“给我?我怎么处理呢?还要送到绥远去,为什么呢?”

毛主席解釋道:“国民党不是一贯宣传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吗?他们到了绥远,可以现身说法,共产党对他们一不搜腰包,二不侮辱人格;可以帮助在绥远的人学习学习,提高认识嘛。这些人我们以后还要用哩!”

最后,毛主席问:“傅将军,你愿意做什么工作?”

傅作义答道:“我想,我不能在军队里工作了,最好让我回到河套一带去做点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

毛主席说:“你对水利工作感兴趣吗?那河套水利工作面太小了,将来你可以当水利部长嘛,那不是更能发挥作用吗?军队工作你还可以管,我看你还是很有才干的。”

傅作义胸中的苦闷彻底冰消雪融,回到北平时已然面貌一新。他的谈判代表邓宝珊说:“不知毛主席用什么方法,一席话居然说得宜生(傅作义的字)像换了一个人!”

1949年8月,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等30多名国民党将领联名通电起义,湖南和平解放;9月,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孙兰峰通电起义,绥远和平解放;12月,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起义将领均被安排要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程潜曾任湖南省省长,陈明仁曾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孙兰峰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卢汉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带领南京政府代表团留在北京的张治中,则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毛主席与他们中的许多人交心交情,政治上帮助,生活上关怀,建立了深厚友谊。

傅作义则在水利部部长的职务上干了23年。有一年,毛主席还在中南海设宴,为傅作义庆祝生日。傅作义万万没有想到,毛主席会留心到他的生日。回去的路上,他由衷地对同行者说:“毛主席真细心,真伟大,令人钦敬之至。”

对待战犯

“对国民党的杜聿明、黄维、王耀武还优待嘛!希望他们错了就改,能站出来。”

——毛主席谈正确对待战犯时说

“我过去的确是最不听毛主席的话了,可是现在我是最听毛主席的话了。”

——杜聿明在获得特赦后说

1949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谈到绥远起义部队的团结改造问题及同非党人士的长期合作问题时,语重心长地说“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强迫灌注”。

他指出:“中国已归人民,一草一木都是人民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负责并且管理好,不能像踢皮球那样送给别人去。国民党的一千万党、政、军人员我们也要包起来,包括绥远的在内,特务也要管好,使所有的人都有出路。没有这一条不行,眼睛里只看到绥东解放区八十万人民就会弄错事情。”

这一千万国民党党、政、军人员里,最受关注的,就是国民党战争罪犯。

北京德胜门外,有一座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大部分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都被陆陆续续转移到这里接受改造,其中一位便是原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

高级军政人员思想转变不易,管理所不强行灌输,主要让他们自学。杜聿明原本以为自己会像被国民党俘虏的共产党人那样,不投降便遭到杀害,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有人来问“投不投降”。

尤其让他意外的是,管理所要求战犯写交代材料,不仅是反共罪行,做过的大事都要写。

杜聿明曾在1939年与日军展开殊死争夺并取得昆仑关大捷,1941年又率领远征军出国抗日。他觉得这是“国民党做的”,可以不写。管理所领导告诉杜聿明,抗日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国民党抗日也是爱国行为,要他一定认真写出来。“想不到共产党人做事这么公正。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平型关打了大胜仗,国民党提都不提。”

“宁死不投降”的杜聿明,思想渐渐有了变化。“共产党既治愈了我的痼疾(腰腿结核、风湿、神经痛、胃溃疡等症),又在一定程度上治疗了我的心病(思想顽固)……”

1959年,新中国迎来成立10周年纪念。毛主席以此为契机,提议赦免一批“已经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罪犯”,从而更有力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杜聿明是首批获得特赦的战犯之一。特赦人员可以自行选择去向。杜聿明决定留在北京定居,于1961年被聘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后又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他通过各种方式向台湾的师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积极为促进祖国统一工作而努力。

1965年,毛主席会见回归祖国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右一)与其夫人郭德洁。

有一年夏天,同样获得特赦的原国民党军统人员沈醉带着分别多年的女儿沈美娟去见杜聿明。

沈美娟在学校学习过《毛主席选集》,她一看到这位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出现过的人物,便直率地说:“杜伯伯,你最不听毛主席的话了,他让你投降你不投降……”

沈醉見女儿口无遮拦,立即加以阻止。杜聿明不怒反笑,对沈美娟认真地说:“我过去的确是最不听毛主席的话了,可是现在我是最听毛主席的话了。”

1967年,在谈到怎样正确对待干部的问题时,毛主席又提到了杜聿明:“对国民党的杜聿明、黄维、王耀武还优待嘛!希望他们错了就改,能站出来。哪有那么多人要打倒啊!”

但战犯中也有“顽固派”。毛主席提到的原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就是其中之一。

黄维对学习消极应对,反而沉迷于研制“永动机”,接受了长达27年的漫长改造。

1975年,毛主席指示无条件赦免所有在押战犯。他在公安部的报告上批示道:“一个不杀”“都放了算了,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

在具体政策和待遇方面,毛主席特别交代:“放战犯的时候要开欢送会,请他们吃顿饭,多吃点鱼、肉,每人发100元零用钱,每人都有公民权。”“有些人有能力可以做工作。年老有病的要给治病,跟我们的干部一样治。”

就这样,71岁的黄维与293名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特赦。此后,黄维当选为全国政协五届、六届、七届常委,专注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工作,也为祖国统一而奔走呼号。

即使对蒋介石,毛主席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也超然地称呼他为“老朋友”。

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中美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中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说蒋介石委员长,他不赞成。他说我们是‘共匪,彼此叫匪,互相对骂。”

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

毛主席哈哈大笑,周恩来总理代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我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比你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长得多。”

1975年4月,蒋介石在台湾去世。消息传来,毛主席平静地表示他知道了。此后几个月,毛主席同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客人谈话时,几乎每次都要提到蒋介石,表达了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深切关心。

猜你喜欢
杜聿明傅作义胡宗南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杜聿明瞻前顾后成俘虏
亦师亦友
亦师亦友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胡宗南考黄埔遭遇身高歧视
我所认为的贵族
我所认为的贵族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杜聿明与廖耀湘的“迂回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