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价值重塑与路径选择

2023-12-06 13:38安娜
村委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摘要:山东作为我国著名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顺应旅游新业态、新形势,将齐鲁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山东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深度挖掘齐鲁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涵,探索在农耕文化引领下助推山东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路径,旨在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齐鲁农耕文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0-010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F323      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文旅融合视角下齐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研究—基于RMP理论”(2022-ZXWL-16)。

作者简介:安娜(1983-),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旅游职业教育等。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山东自古就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新战略,全面分析齐鲁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区域特色,形成新思路,重新审视和谋求发展新格局。

1   齐鲁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涵

1.1   齐鲁农耕文化的传统基因

以山东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已经开始了以农业为主、兼营打鱼、蓄养牲畜的生产方式。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齐鲁农耕不断演化成“农商并举、安土重迁、通儒和谐、耕讀传家”的传统基因,成为大河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

1.1.1   农商并举

“农,天下之大业也。”在我国传统思想领域中,农业是“本”,商业为“末”。与我国很多地区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有所不同的是,自春秋以来,鲁国以农为本,齐国盐商富国,齐鲁农耕就呈现出“本末并重、重农兴商”的思想特征。山东先民在继承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在齐鲁大地上推进了一系列经济实践,形成了更适宜山东土壤的农商并举的发展思想,贯穿了山东经济发展史。

1.1.2   安土重迁

基于对土地的依赖,山东乡村自古是一个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社会。基于区域地缘和宗族血缘的观念,加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乡村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向内”性。《水经注》中出现的山东薛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的文登望海村,都记录着当时基于农耕由“聚”成“村”、安家乐业的痕迹。千百年来,齐鲁大地上和平自守的农耕经济,派生出深刻的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

1.1.3   通儒和谐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自古秉承“仁爱”“和谐”的儒家思想,使齐鲁农耕文化含有明显的注重和谐的特征。在山东乡村,人们在盖房、耕作、婚丧等方面普遍有着生活互帮、生产互助的“帮工”民风。这种约定俗成并世代相守的“乡约”,强化了乡村成员之间的集体意识,保证了社会伦理和乡村秩序的内部和谐。山东人普遍自带的具有典型儒家色彩的精神品格和人文信仰,如敬祖守礼、真诚实在、质朴热情的性格,本质上是以农耕文化为根而衍生出来的。

1.1.4   耕读传家

“耕”字面意思为“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古代农业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山东民间散布的很多家族,无论名门望族,还是小家小户,都体现着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为明礼知义之道的价值观。桓台新城王氏家族有一句治家名言:“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道出了山东耕读传世的精神传承。

1.2   齐鲁农耕文化的现代特征

新时代,齐鲁农耕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涵实现了新发展,呈现出“规模量产、科技感强、脱贫致富”的典型特征。

1.2.1   规模量产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土地肥沃,农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在全国率先实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山东以占全国5.4%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7.6%的粮食、12%的蔬菜和11%的水果,农耕贡献度全国公认,成为全国知名的“粮仓”,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和“果盘子”[2]。烟台苹果、莱阳梨、章丘大葱、金乡大蒜等,成为中国农产品的代表名词;寿光市、兰陵县、莘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菜种集散地。由此可见,山东发挥着优越的农耕资源优势。

1.2.2   科技感强

现代齐鲁农耕的科技感满满。山东多年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科技贡献在全国率先垂范。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耕实现了从依靠土地、人力和农资消耗的传统生产模式向更加依赖农业科技和机械化转型升级。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外,山东还广泛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减垄增地、宽幅精播、新品种培育等高质高效技术,更有遥感技术、5G智能网、无人机喷洒农药、滴管设备浇水、无土栽培等先进科技的加入。齐鲁人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创新农耕动能,不断走出科技兴农的新步伐。

1.2.3   脱贫致富

201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是重点[3]。在这期间,山东省很多落后乡村、很多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改变了长期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捧起了乡村旅游的金饭碗。典型的例子不胜枚举,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村、临沂市沂南县、淄博中郝裕村通过挖掘当地传统农耕文化,将其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扶贫、文农旅融合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为全国脱贫致富提供了山东方案。

2   齐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重塑

齐鲁农耕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库,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丰富多样的农耕资源、坚实厚重的农业基础、优势突出的农耕成就、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山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随着城市化的剧烈冲击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从农耕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重塑其价值内涵,实现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2.1   传统齐鲁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4]。在新发展阶段,要通过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大力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旅游价值,回归乡村本真,铸就齐鲁农耕文化的精神之“魂”。

2.2.1   保持齐鲁农耕本色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始终刻在山东人的基因里,以至于“土”成了公众对山东的刻板印象。究其根源,山东人的这种“土”正是映射了“安土重迁”“通儒和谐”的农耕本色。永葆农耕本色不变,乡村本质才不会变,乡村旅游的灵魂才可以保有和持续。山东人这种尊重传统的执念和坚定保守的乡土本性,恰恰能为回归乡村本真、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奠定先天的人文基础。

2.2.2   传承齐鲁农耕之德

乡村振兴,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中蕴含的“通儒和谐”和“耕读传家”等宝贵文化品格和优良风气,有助于良好家风和和谐乡风的塑造,对于打造“好客山东”旅游品牌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為引领,将齐鲁农耕文化元素植入乡村文明建设,激发农民对齐鲁农耕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营造各美其美的乡村旅游氛围。齐鲁大地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要传承和保护,但不能演变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遵循新发展理念,让传统农耕文化承担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代使命。

2.2   现代齐鲁农耕文化的价值拓展

齐鲁农耕文化中“规模量产、科技感强”的独特优势,“农商并举”“脱贫致富”的先进理念和人文精神,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2.2.1   发挥齐鲁农耕样板作用

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山东拥有很多靠现代化农业方式出圈的乡村,如我国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寿光三元朱村、拥有我国“最大”村办企业的烟台南山村、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枣庄兴隆庄村等,都是山东乃至全国新农村的代表。应充分利用齐鲁农耕这个样板优势,结合农耕生态、乡土味浓的特点,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型乡村旅游新模式,做好乡村旅游“示范”文章,打造农业现代化的山东样本。利用现代化农耕技术和先进设备,将乡村旅游和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使游客亲身感受齐鲁农耕新成就,了解山东农业新成果。

2.2.2   发扬齐鲁新农商精神

齐鲁农耕文化中还蕴含着“农商并举”“脱贫致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先进理念和人文精神。姜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耕是“农”,乡村旅游是“商”,山东要传承穿越千年的儒商精神,以“农商并举”理念推进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融合;用“农商并举”的人文精神激发人们的就业和创业意识,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事业。新时代,山东要继续发扬“脱贫致富”的精神和干劲,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3   齐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齐鲁农耕文化保护

开展齐鲁农耕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整合,开发高识别度的农耕文化IP,从农田景观、传统民居、农业遗迹、农耕器具等有形遗存中找好“聚焦点”,从农耕方式、农耕习俗、农耕节庆、农耕技艺等无形资源找到“闪光点”,筛选出具代表性、意义大、价值高、有吸引力的特色标识,建立齐鲁农耕文化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农耕主题博物馆和村史馆建设,让其成为齐鲁农耕文化的重要展示载体。同时,借助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盘活齐鲁农耕文化资源,实现优秀齐鲁农耕文化数字化保护、网络化传播、科技感体验,以现代方式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播,大力推进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2   培育齐鲁特色农耕文化品牌

山东的乡村旅游尚存在品牌形象模糊的问题,“山东特色”不鲜明。因此,要通过开展“齐鲁特色乡村”和“金牌旅游村”遴选培育工程,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保留山东乡村中的齐风鲁韵,打造山东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在政府引导下,实施“五个一”农耕文化品牌打造工程,通过“建设一批农耕基础设施、设计一条农耕旅游线路、研发一套农耕文化读物、组建一支农耕宣传队伍、拍摄一部农耕记忆专题片”,加强齐鲁农耕文化黏性,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提升地方旅游形象和整体竞争优势[5]。

3.3   打造农耕主题文旅精品

精心设计农耕主题旅游产品,迎合乡村游客新需求,凸显乡土、乡趣、乡愁特点,可以体验乡村里的农事,展示农具、农俗、农艺,将农产品变纪念品做精、做优、做新乡村旅游产品。将齐鲁农耕文化与山东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海岱文化、运河文化有机整合,让乡村旅游与康养旅游、智慧旅游、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相融合,打造“山东土味”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项目。实现数字技术赋能,让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和服务可以搭上数字快车,实现创新提升和品质升级,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

3.4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重视基础设施的先导性和战略性,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将齐鲁农耕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融入建设,营造浓厚的齐鲁农耕文化氛围。加强村级交通、文化体育、公共照明、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旅游六要素入手,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和服務水平。

3.5   催生农耕文旅融合新业态

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引领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和新齐鲁农耕文化中“规模量产、科技感强”的优势,不断拓展农耕多功能性。推动乡村旅游与房产、交通、通信、建材、轻工、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智慧产业等联动互动,打造“农耕+康养”“农耕+科普”“农耕+艺术”“农耕+电商”,实现“2+1>n”的效果。通过催生新产业融合,创新共享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让新兴业态在农村落地生根,让特色“农耕+”产业正成为乡村旅游促就业、稳增收的新方式。

4   结束语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性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山东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齐鲁农耕文化的价值重塑和路径创新。文章聚焦齐鲁农耕文化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重塑,分析总结了齐鲁农耕文化的传统基因和现代特征,并对其当代价值和拓展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山东各地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实现齐鲁农耕文化振兴,通过加强齐鲁农耕文化保护、培育齐鲁特色农耕品牌、打造农耕主题文旅精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催生农耕文旅融合新业态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齐鲁农耕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求是网.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建设农业强国[EB/OL]. (2023-02-27)[2023-02-27].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3-02/27/c_1129399754.htm.

[2]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发掘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N].农民日报,2023-07-13(1).

[3]胶东在线.我省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是重点[EB/OL].(2017-03-21)[2017-03-21].http://www.jiaodong.net/travel/system/2017/03/21/013393271.shtml.

[4]光明网.【专家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重要农遗传承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EB/OL].(2023-02-15)[2023-02-15].https://m.gmw.cn/baijia/2023-02/15/36368769.html.

[5]樊友猛,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J].旅游科学,2015,29(01):11-24+87.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