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玥
加强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建立健全共享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评审专家的专业性,推动评审和论证进程的顺利推进,呈现出理想化的优质成果;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评审专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任务,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创造出更多的良性影响力,提高专家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优化评审工作。基于此,本文将对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与共享机制建设展开研究。
高校评审专家是具备较高的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的内外专业人员,高校在进行立项评估、采购评审等工作场景下会邀请评审专家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到评审、论证工作当中,带来了较大的良性影响力,为论证与评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极为可靠的支持力量。不过目前高校评审专家管理方面和共享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管理分散化问题、专家不专业等都隶属其中,极大地阻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优质成果的展现。而想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必须及时地进行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建立更为可靠的共享机制。由此可见,对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与共享机制建设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1 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现状分析
1.1 高校评审专家库分散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规模通常较大,大多设置了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在职能上各不相同,如项目评估、设备论证等都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在进行评审专家库的建设时也就进行了分散化的建设,并且各个评审专家库之间还彼此相互隔离,极大地限制了共享机制的构建。另外,在高校评审专家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问题,只有采购评审专家能够借助财政部的规定进行参考,在政府相关采购内容进行评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应有的完善的评审机制和法制体系,采购评审等一系列环节往往不能协同推进和优化发展,缺乏进行完善的行业法规和整体标准,这样的情况对于高校评审及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限制了评审专家库的建设及系统化、完善化,也导致高校评审专家管理质量不能得到切实提升,操作人员不能真正意义上符合评审专家的管理要求。此类情况严重限制评估评审的顺利推进,同时也导致相关职责和任务要求不能得到本院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履行,职责无法得到充分确定,所以造成各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往往面临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问题。相关部门或者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等相关问题,除此之外也要看到,通过调研和整合分析,在采购审计和流程规范等相关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采购评审等都没有可靠的行业标准、法规等作为参考,这也就极容易导致高校评审专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出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2 高校评审专家来源不足,欠缺参与评审的动力
在高校内有很大一部分评审专家为高校内部的在职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评审等工作都属于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理应得到额外的劳动报酬。但目前部分高校对评审专家评审工作的性质认识还存在着不足,在评审费用上的支持力度不高,这也就导致担任评审专家的在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承担本职工作,还需要进行费用较低的额外劳动,这会极大地降低高校评审专家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导致其在参与评审工作和论证工作时主观动力明显不足,所呈现出的评审、论证结果也必然会缺乏严谨性和准确性。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评审专家的来源也必然会面临着紧缺的问题。人员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没有全面系统的人员补充和推荐晋升等相关渠道,所以导致高校评审专家的队伍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很多评审专家或者专业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参与意识和评审认知,参与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能从多个方面有效强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对于相关评审机制、评审规范无法进行切实明确,不能把各项评审工作和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所以造成了评审专家的参与评审的动力和综合成效无法得到提升,此类情况对于高校评审专家评审质量和评审效率的提升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不能在根本上形成相对应的专家资源共享机制和优化体系。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因为评审专家的质量无法得到根本的提升,在教研科研以及评审管理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或者评估流程不能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共享机制无法得到优化,所以限制了高校聘任专家管理成效的提升,由此导致整体工作陷入比较被动的局面,缺乏应有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所以需要从根本上充分优化相应的专家体系,然后在整体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协同性和应有的人才保障作用。例如,在晋升机制、培养体系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并且在实践中能充分落实,从而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评审专家优化的效果。但在实践中可以看到,相关专家的参与意识和工作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或者问题,此类情况对于高校在评审和论证方面的工作任务完成和任务目标实现来说都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1.3 高校评审专家专业性不足,专业分类不合理
再进行评审专家库的建设时大多会先参考财务部门的采购评审专家分类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评审专家库分类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过和政府采购相比,高校评审专家评审还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部分创新性较强的设备和高精尖的项目设备都需要先进行业务对口、精准化的定位,以专业大类、政府采购品目作为基础进行合理化的分类处理,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但目前高校评审专家在专业性以及数量上还未能满足基本的对接要求,并且在评审专家专业性不足的情况下评审难点将很难被攻克。
在相关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点或者漏洞,某些专家往往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严格认真的态度或者专业技能,无法胜任岗位职责的情况,对于评审任务的顺利推进和评审目标的有效落实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共享机制的落实和相关资源的优化利用。因此,针对此类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识到相关专家在分类方面不够全面细致,专业性不强,人才管理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情况对于评审专家共同价值的体现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響,同时也限制了高校评审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综合成效的取得。因此,需要着重针对该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高校评审专家专业性的不足、专业分类不合理问题已成为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现存问题。
1.4 高校评审专家抽取不规范,工作效率较低
在开展高校评审和论证工作时,评审专家的专业性、权威性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也就是说想要呈现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校评审专家的评审和论证成果,就应当对评审专家的抽取、选择重视起来,保证这一环节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让评审专家抽取和选择能够更加符合高校评审工作的基本要求,有效地提高高校评审专家的效率性和质量水平,保证高校评审专家抽取规范。不过目前能够做到这些的高校却相对较少,整体来看高校评审专家的抽取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评审和论证的效率也随之被拉低,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1.5 缺少专门的考核监督机制、约束评价机制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在评审专家的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严谨性不足的问题,并未针对评审设置针对性的过程监督把控、行为监督把控、结果评价监督把控机制和要求,缺少专门的考核监督机制和约束评价机制,仅仅是邀请评审专家参与,在完成评审后直接结清薪酬,鲜少去关注评审专家评审是否合理、评审行为是否规范等。除此之外也要看到,在考核和监督过程中不够重视,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缺乏系统可行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因此导致评审工作的推进中往往不能以严格细致的监督管理和系统进行考核。所以某些专家或者评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滑坡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等相关问题。同时在各项职责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理论和实践无法充分融合、存在漏洞等相关问题,此类情况对于高校评审专家管理和优化工作的顺利推进都会造成尤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不能进行全面系统论证和综合分析,由此限制了高校评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质量运行。同时这也就导致部分评审专家存在着敷衍了事的心理,没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高校评审工作,导致评审失真、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大肆出现,公平性严重缺失,使评审工作开展的意义和价值被拉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与共享机制建设的策略
2.1 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的策略
(1)提高评审专家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
高校评审专家引入的硬性条件较高,对评审专家的资质、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满足高质量、高水平的评审专家队伍建设要求后,如何有效地调动评审专家参与评审工作的积极性,让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珍惜评审工作已成为亟待完成的任务,只有让评审专家做到这些,评审专家才能够在评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评审结果,实现评审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对此,高校应当从提高评审专家的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着手,更好地开展评审专家管理工作,推动专家评审水平的提升。经过分析与整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评审专家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优化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展开几点研究。评审专家原有的主要工作较为繁忙,在参加薪酬较低且属于额外劳动的评审工作时仍然会产生抵触情绪,评审的质量水平容易出现下降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如果以强制性的态度强调义务、监管等根本无法达到有效提高高校评审专家评审效果的目的,还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做到站在评审专家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会服务、真诚奉献的角度上,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础对积极参与评审工作的专家进行嘉奖和赞扬,颁发纪念章或进行荣誉公示,并在年度评选上进行体现,让评审专家能够产生较强的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评审工作当中,发挥正向影响力,提高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评审的质量能够大幅提升,以此实现对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有效优化。
(2)创新培训形式,优化培训效果
评审专家培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关系着评审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在评审方面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评审专家培训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基本要求。因此,高校还需及时地进行评审专家培训模式以及方法上的更新换代,让评审专家培训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为评审专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呈现出高质量的评审工作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在以往的高校评审专家培训中,一般会采取集中化培训的方式,为评审专家准备相应的学习资料等,开展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和刻板化,在评审专家工作较为繁忙的情况下,培训课程的深度很难得到有效的加深,并且培训的结果也很难进行巩固,长此以往不仅浪费了较多的培训时间成本,还无法达到培训预期目标。因此,在新时期高校需要及时地进行创新和改进,加强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平台的应用,上传专业资料和课程内容,让评审专家在完成主要工作后登录查看,以此实现对评审专家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并改善集中化培训下各评审专家工作繁忙、接受培训的时间无法集中的问题,让培训课程深度、质量水平等都得到保障,呈现出理想化的培训成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在线上培训平台设置问答环节,检验评审专家的培训成果,使评审专家能够更好地巩固基本理论知识,使评审专家的培训质量能够得到更大的保障,使高校评审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下去。第三,线上平台根据程序定期整合出评审专家的培训情况,进行能力总结分析,让评审专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地进行改进,通过不断获得更高的评价来取得成就感,保持持续参与的状态,让高校评审专家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
(3)建立多体系、标签化的智能专业分类模型
政府采购目录设置分类虽然能够为高校评审专家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无法完全支撑高校评审专家库的建设,所以在应用政府采购目录设置分类的同时,高校还需充分地考虑高校本身的多种复杂评审场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多样化的分类标准构建,形成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多维度分类模型。另外,为了提高评审专家库的利用价值,高校还需允许评审专家自行添加一些新的标签,如BIM、人工智能等,实现对评审专家库的标签化优化设计,使抽取條件设置、专家分类管理两大模块的构建和运行要求能够得到良好的满足,以大数据统计计算分析为基础实现精准匹配,提高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效率,使评审活动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4)建立评审专家资格年检制度
在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中普遍发现,评审专家数量虽然较多,但真正有意愿参加评审工作的评审专家却只占少部分,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高校资源,还让高校长期面临着评审专家资源紧缺的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当及时地进行评审专家管理方面的优化,推出评审专家资格年检制度,设置健全的年检程序,在规定的周期时间内开展年检工作,由主管部门进行综合化的资格审核,以此实现对评审专家的有效监督和督促,使其能够更为认真负责地对待评审工作。此外,对于部分不愿意参加评审工作的评审专家,则可以自然定位退出暂定专家的资格,以此避免高校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使高校能够更好地进行评审专家管理。最后,对于具备专业资质且尽职尽责、表现十分优异的评审专家则可以免除年度检查审核,为评审专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提高评审专家的持续参与评审工作热情,以此实现高校评审专家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年检审核评价较高的评审专家或尽职尽责免于年检的评审专家,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设置专门的奖励激励机制,提高评审专家薪酬,让评审专家能够感受到备受认可,更为积极地参与到高校评审当中,使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能够得到更大的保障,以此高效地完成新时期下的高校评审专家管理工作任务,创造出一系列的良性影响力。
2.2 高校评审专家共享机制建设的策略
(1)高校评审专家共享机制建设的路径建议
以目前高校评审专家管理和共享机制建设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分析和提炼其中存在的问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充分的考虑,综合新时期的协作信息平台、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析可以将高校评审专家共享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划分成几个阶段,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经过分析与整合,以下将对高校评审专家共享机制建设的实际策略展开几点研究。其一,同城共享。在共享机制初步建立的阶段,资源较为丰富的高校应当自觉地发挥自身的领头作用,积极地和同城的各个高校搭建起共享机制的桥梁,促进资源共享,为共享机制的不断完善、壮大打下良好的基础,让高校评审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实现高校评审专家管理和共享机制建设的有效性,创造出一系列的良性影响力。其二,省市区域共享。在完成初步阶段的共享机制建设任务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成型的共享信息平台。此时需要做的则是进行行政区域的进一步扩大,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评审专家资源,并在满足各大高校评审需求之外,进行合理的延伸,输出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实现省区市共享机制的有效建立。其三,全国共享。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专家已经不需要直接到现场进行评审,仅仅需要线上连线就能够完成评审工作,这不仅实现了对空间和时间的显著突破,节省了评审成本,提高了评审资源的利用率。还让传统的评审资源不足等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能够有效地保证评审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做到积极地参与其中,加强对全国共享机制的共同建设,让线上评审成为常态,更好地管理评审专家,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让评审结果准确性大幅提升,推动高校的长期进步,创造出更多的良性影响力。
(2)高校评审专家共享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高校是各领域专家集聚的场所,尤其是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后,高校的评审需求增加,其中评审专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依然存在着评审专家供给和高校设计评审需求不相符的问题,无法满足高校的评审要求。以下将对具体原因展开分析。第一,虽然部分高校在评审专家数量上实现了大幅增长,但真正有参加评审意愿的评审专家却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高校评审专家虽然基数大,但能够参加评审的评审专家数量却相对较少,已然形成了实际评审需求和可用评审专家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评审专家的均衡性严重缺失。第二,高校中各专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评审专家往往仅仅能够专注于自己所属的专业,呈现出了部分专业评审专家数量多,而部分专家评审专家数量少的問题,依然无法达到供给平衡。而在高校评审专家共享机制的建设下,上述问题则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高校能够通过共享机制获取校外评审专家资源,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到评审当中,以此实现对评审质量的有效控制,促进利益规避原则的全面贯彻落实,便于高校各项评审工作的开展,最终呈现出理想化的评审效果,可见高校评审专家评审共享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评审和论证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对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高校评审专家管理优化与共享机制的建设,才能够有效地激发专家的自我价值管理主观意愿,全身心地投入到评审论证工作当中,使项目管理的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实现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把关,让高校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促进高校本身的建设发展之外,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创造出一系列的良性影响力。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