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实录及思考

2023-12-06 15:29罗才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虚构观点课文

罗才军

一、文的阅读——丰富文言语感,掌握阅读方法

1.读出节奏韵味,丰富文言语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请大家读课题。

(生齐读)

师:(出示全文)谁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真不错。只是读到“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时绊了一下,这句确实不好读,请你再读。

(生朗读得正确、流利)

师:真棒。谁也能读得这样正确、流利?

(另一生朗读,读得正确、流利,且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2)读出节奏,读好韵味。

师: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把语速放慢,读得一板一眼,很有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我注意到“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后面这一句,你读得跟刚才的同学稍有区别,请你再次读给大家听,刚才的同学也请你听仔细。

生: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思”字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

生:因为“思”是他想着弯弓搭箭来射鸿鹄,所以“思”后面应该停顿一下。

师:你看,对文意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文言文当中有些字是独字成词,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的意思,就像这里的“思”,是什么意思?

生:思考。

师:对了。请你再来试一试。

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真厉害,字字清晰,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和韵味。一起来读。

(生齐读全文)

师: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老师在课前对六年级的学生做过前测,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三个句子是困惑最多的。(出示)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17%)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4%)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49%)

师:你们除了第一句,其他几个句子读得都非常准确。再来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全文)

(3)熟读成诵,展现场景。

师:同学们,《学弈》中的故事有几个人?

生:三个人。

师:第一位——

生:秋。

生:弈秋,因为他擅长下棋。

师:“弈”是他擅长的技能,“秋”才是他的——(名字)。像这样以技能加名字作称呼的,你还知道谁?

生:刷子李。

生:泥人张。

师:你看,把擅长的技艺放在前面,把名字放在后面,这样称呼是对他绝对的尊重。弈秋在这三个人里是什么身份?(老师)还有两位是他的——

生:一个是专心致志学习的徒弟。

师:用文言的方式表达,可

以更简洁。

生:我觉得是“专心致志者”。

师:准确。“专心致志者”是第一个学生。那么第二个学生可以称他为——

生:三心二意者。

师:一个故事三个人。第一个是他们的师傅,介绍一下——

生:(齐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于是使弈秋——

生:(齐读)使弈秋诲二人弈。

师:专心致志者,介绍一下。

生:(齐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师:这句话说明白了什么叫“专心致志”。我叫才军,比如今天你在我的课堂上专心致志,就可以像这样说——

生:惟才军之为听。

师:如果你做到“惟才军之为听”,你今天就是“专心致志者”。第二个学生怎么样?

生:(齐读)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所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于是要问一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为什么“为是其智弗若与”这个字要读“wèi”?

生:因为注释第10条说它是“因为”的意思。

师:所以必须读“wèi”。还是刚才说到的,独字成词。请看大屏幕,谁能读?(出示)

弈秋,(   )者也。使弈秋(   ),其一人

(   ),惟(   );一人(   ),一心(   ),思(   )。虽与之(   ),(   )。为是(   )?曰:(   )。

(生朗讀正确)

师:了不起,给他掌声。一起读——

(生齐声朗诵)

师:谁还能读?只能看大屏幕哦。(隐去文字,只剩插图)

(生背诵)

师:了不起,无字之书也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声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1)交流梳理阅读方法。

师:到底学下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中去看。请大家一起来完成任务一。(出示)

任务一:理解课文内容,梳理阅读方法。

①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②想一想,仔细思考是运用哪些方法读懂的。

③理一理,在作业纸上梳理这些阅读方法。

(生自主学习梳理)

师:交流一下,运用哪些方法可以读懂

《学弈》?

生:我运用了看注释的方法。

生:还有组词,比如,“为”是“因为”。

生:还可以联系以前文言文学到的内容。

师:就是联系学习经验,之前的学习经验很重要。第四种?

生:还有联系生活经验。注释说“鸿鹄”是天鹅、大雁一类的鸟,它们是飞在天上的,所以就能知道三心二意的那个人是往天上望的。

生:还可以联系这篇文章前面已经知道

的,来理解后面句子的意思。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也是很重要的方

法。第六种?

生:我们还可以借助插图。

师:好的,同学们,读懂像《学弈》这样的文言文,我在六年级也做过前测,你看,基本上跟你们想的差不多。(出示)

借助工具书5%,借助插图6%,联系上下文21%,联系生活经验11%,拆字组词20%,借助注释37%。

(2)以“之”字撬动全文理解。

师:同学们,《学弈》真读懂了吗?我考考你们,就考文中的一个字。(出示全文,“之”字被圈出来。)

师:这个字在这篇文章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你能明白它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吗?我们一个一个来。先读句子,再对句子里的“之”字作解释。

生:(生读第一句)“通国”是“全国”的意思,全国有名的,所以“之”应该是“的”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叫弈秋的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师:他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理解得真好。你看有时候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话来代替和补充,说出来才能更圆润。

生:(生读第二句)“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诲,所以我觉得这个“之”也是“的”的意思。

师:这个“之”,特别提醒大家,在这里不用作任何解释。“之”在文言文里有时候不用作任何解释,就是为了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来看第三个。

生:(生读第三句)一个人虽然在听弈秋的教诲,但一心以为有大雁将至,“之”是“奕秋的教导”的意思。

师:“至”就是——来临,飞过来。请继续。

生:“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的“之”我觉得代表鸿鹄,他想要用箭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虽与之俱学”,我觉得这个“之”应该是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确认。

生:“弗若之矣”。通过注释可以知道“弗若”是“不如”的意思,那么“之”也是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师:很好,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于是想问一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难道是这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面那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大声地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二、言的习得——注重语言运用,尝试创造表达

1.拓展原文,体味具体事例证明观点

师:其实在《学弈》这篇课文的前面,原文当中还有这样一个句子。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

今夫①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①夫:语气词。②数:技艺、技巧。

(生齐读)

师:刚才的汇报中,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现在这个句子中,也有两个注释,请你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我觉得意思可能是今天弈秋所教的下棋的技术。

师:跟弈秋有关吗?

生:我觉得是:今天用下棋当自己技艺的人非常少,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没有这个技艺。

师:语言还不够通顺。“弈之为数”的“数”是什么?(技艺)“小数”就是——(小技艺)我们有个成语就叫——(生齐答:雕虫小技)

生:我觉得应该是:今天来看,下棋这种技艺,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的话,还是学不好。

师:古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下棋真的是雕虫小技。但即使是雕虫小技,不专心致志也学不好。所以说完了这句话,才有了《学弈》这个故事。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跟这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生:这句话是用来引出这个故事的。

生:这句话不仅是总起句,也概括了故事的意思。

生: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前言,后面学弈这个故事就是来证明这句话的。

师:很明显,这句话是作者提出的——(道理、感悟、感想、观点),这个故事就是来——(证明这个观点的)。现在我们也来试一试,我来提出观点,你们来证明观点。看看我们是否默契。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生齐声朗诵《学弈》)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刚好来证明我的观

点。下棋作为一种小技艺,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学弈》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學习任何东西都要——

生:专心致志。

师:只有专心致志,才能——

生:学得好,有所得。

生:学有所成。

2.还原比较,夯实逻辑辩证思维能力

师:既然是说明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那我不像课文这样写,我更简洁些这样写,可以吗?(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终有所得。

师:这样能说明观点吗?(不能)我不服,知其然你还得让我知其所以然,谁来说服我?

生:因为文章是说了两个人,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人三心二意,而三心二意的那个人,正好是问题所在。

师:观点里既然说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所以必须要有一个——

生:不专心致志的例子。

师:这样就叫以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比较有针对性。

生:我觉得你写的故事跟课文相比,不够有说服力。课文里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这样能形成对比,更有说服力。

师:太厉害了,都快把我说服了。

生:我也认为是不行的,因为发表一个观点要有理有据,举例子就要举得更充分。只说专心致志,没有说如果不专心致志会怎么样,我觉得就是不够充分。

师:也就是说我们证明一个观点,举例子的时候必须——

生:要有一个正的例子,一个反的例子。

师:有了正例与反例——

生:举例子就比较全面,就更有说服力。

3.续写结尾,感知寓意实现语言运用

师:课文写到“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就戛然而止了,我们可以尝试续个尾。(出示)

任务二:续写故事结尾。

顺着文章结尾,借鉴以下材料,尝试用文言的方式写下你的思考和感受。

(1)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

——《刘子新论·专学》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师:不是因为你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请你接着往下续写故事的结尾。建议大家最好用文言文来写,还可以参考老师给出的《刘子新论·专学》《大学》和《荀子·劝学》相关文句。能运用也是一种学习。

(生自主续写)

师:我们来听听第一位。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曰:非然也。实乃汝一心思援弓缴而射之,此正可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未能一心一意。此正可谓:心不在焉,难成大道。

师:心不在焉,难成大道。渐入佳境,请继续。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此正可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未专心致志也。此正可谓:若不专注,小数难成。

师:改成“意不专注,小数难成”更好些。请继续。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三心二意,心不在焉。此正可谓:一心一意者,学有所成;三心二意者,一无所成。(全场掌声)

师:对仗工整,自然流畅。叫什么名字?(杨子妍)这句话后面打个破折号,加上杨子妍,就是名人名言了。(众笑)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心无课堂,三心二意。此正可谓:心不在焉,不可成学。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用心不一也。此正可谓:心在学则可得,不在则无获也。(全场掌声)

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实乃汝心不在焉,用心躁也。此正可谓:专心致志,方得始终。(全场掌声)

师:用心不躁,专心致志,方得始终。我真要感佩一声:汝等真乃聪慧也!

三、思的激荡——呼应单元要素,训练高阶思维

1.提领而顿地把握“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师:如果说刚才拓展的原文是文章的总起,

那么你们所写的则可以作为——

生:文章的总结。这样就首尾呼应了。

师: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证明一个观点应该是怎样的过程?

生:先要提出观点,然后用事例来证明。事例最好有正有反,全面一些。

生:最后还可以来个总结,形成首尾呼应。

师:这是我们从《学弈》中领略到的怎样用具体事例說明观点。我们自己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能)请大家一起看今天课堂的第三个任务。(出示)抓紧时间在作业纸上写下你的观点,并找出至少两个理由。

任务三: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1)确立你的观点。

(2)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找出至少两个理由。

2.有理有据地思辨“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师:写得差不多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我的观点是故事是真实的,因为文中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是一样的。我们同学中也有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学习结果就是不一样。而且我认为在任何地方,只要是学东西,这个道理都成立。

生:我也觉得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第一个理由是,这个故事既然已经写进书里了,那肯定是真实的,而且是有插图、有文字的。第二个理由是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古书里就有这个故事,说明是真实的。

师:这里我有必要提醒你,古人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的未必都是真实的哦。

生:我的观点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我觉得文章写了两个人,一个是专心致志,一个是三心二意,应该是为了对比衬托,才写专心致志的人学得很好,三心二意的人学得就不好。否则怎么可能这两个人学下棋,刚好态度完全相反,我觉得不会那么巧合,只有故事才能这样。

师: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你认为在现实当中这件事是不正常的。尤其是一个老师只面对两个学生,他还任由其中一个学生三心二意,你的老师这么干吗?没错,我也不干。所以从文本本身你就觉得它是虚构的。还有吗?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的理由是,寓言故事一般都是为了证明观点而虚构出来的,比如说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这些。

师:能不能结合故事内容再来谈谈?

生:况且这里的弈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那两个学弈的人既没名字也没历史记录,所以极有可能是虚构出来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师:有理有据,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确实都是虚构的。

生:我也認为是虚构的。除了这是个寓言之外,第一个注释中写到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我觉得就是告诫孩子的书,那肯定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师:我非常赞赏你的解释,不过这里的“告子”不是告诉孩子,据记载告子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也可能是他的朋友,现在无从考证。在这本书里,孟子和告子有一些争论,为了证明观点“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就举了学弈这个例子,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虚构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既然故事是虚构的,就没必要学这个故事了吗?

生:当然要学,因为它讲的道理是真实的。

生:它虽然是虚构的,但依然可以给到大家很多启发。而且学东西时如果真的三心二意,确实会学无所得。

生:它虽然是虚构的,但短小精悍,道理一读就懂,比较有用。

师:事实上,同学们,你们所读的许多故事,尤其是寓言故事,还有大量的小说、戏剧,都是虚构的。但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它们尽管是虚构的,但依然值得我们好好读。因为我们读得越多,就能变得越智慧,越达观。以后面对文章或者生活中的事件,希望你们也像今天一样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论证,辩出个是非真伪。下课!

教学思考

《学弈》的教学,我尝试在课程标准的观照下,寻求语文教学以任务驱动、学为中心,且坚守学科本位,挖掘文本潜力,实现素养夯筑的语文教学新常态。

一、变革学法,以任务群思维设计学习

学习任务群作为2022年版课标的核心,既确定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也展现了语文学习的方式。以任务或活动设计学习流程,更好地保证了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也倒逼教师成为学习设计师,教师的主要任务从教学引导转移到了学习设计,主要聚焦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好地学。在本文教学中,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特点,我设计了三个指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构成连缀的小型任务群。任务一的梳理阅读方法、任务二的续写文章结尾、任务三的辨析故事真实或是虚构并说明理由,以及出示原文、改写比较等环节,均努力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质疑等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朝向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课堂现场中,依托科学系统的学习任务,学生直面挑战,积极思考,个性表达,展现出持续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一以贯之的学习热情。由此看来,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遵循学生语文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序列,根据语文的学科属性,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具备足够的驱动性,就一定要在任务设计上尽量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谨防碎片化和片面化。以本文设计的任务为例,就能看到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自能、思维拔节和语言增量。

二、坚守本位,将文本价值运用到极致

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朗读的指导、熟读成诵的积累、阅读方法的习得、写作方式的比较,还是语言运用的实践、思维能力的训练,都牢牢依托教材,当然也并不只囿于教材本身。为了凸显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学中还引入了原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也出示了改写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这些潜在的文本也应当成为我们进行学习设计时对教材和文本使用的应然选择。本课的教学,努力想为大家呈现课文运用的可能性,也使大家重新建立对教材的尊重和信心,先把教材用好,把课文教好,把语文的学科本位坚守住,才能有足够的敏锐和智慧实现语文核心内容的重构,也才能实现依托情境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三、着眼素养,能正本清源科学夯筑

在本课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流程,每一次任务设计,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依托文本和综合实践的学习任务设计,科学夯筑学生核心素养。语言运用转化为富含挑战的课文续写、真伪辩论;思维能力在梳理、概括、思辨、比较中实践,并在“拓展原文”“还原比较”和“有理有据地思辨真实还是虚构”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从而学会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文化自信则在熟读成诵和文本讨论中渗透,而联系现实生活、自我体验讨论故事真伪时,学生的表达则折射出语文课堂基于人性的审美特质。综上所述,素养的夯筑并非脱离语文本位和属性的缘木求鱼,只有正本清源地科学夯筑,素养才能以温润而坚毅的姿态,循序渐进地夯筑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在生命里。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虚构观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观点
虚构的犹太民族?
背课文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