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江一苇
在医药赛道上,兰州大学教授薛吉军,做出了一家估值30亿元的公司。
10月,其创办的皓天科技,连续公布了三项新增专利,涉及抗真菌与抗肿瘤双重作用的酮类化合物,及骨化三醇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等。
身居西北内陆,47岁的薛吉军有望为甘肃新添一家上市公司。皓天科技已于6月底向科创板提交招股书,计划募集资金超过8个亿,正等待新的进展。
皓天科技从事非专利药、医药中间体以及创新药研发,并利用兰州大学地处中药材大省甘肃的优势,进行合成药物的产业化开发。
薛吉军是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讲师与副教授。
埋头国家重点实验室14年,他带着皓天科技走到了IPO大门前。
皓天科技是一家医药创新企业,从事高技术门槛、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新药合同研发与合同生产业务(CDMO/CMO)。
早期,薛吉军致力于突破合成技术壁垒,开发合成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非专利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品种。
薛吉军曾颇为自豪地介绍,公司已经开发了十几个不同程度的品种,阿塞那平是公司第一个规模化生产的项目,2014年皓天科技就成为了全球11家药厂的供应商。
在薛吉军带领下,皓天科技掌握了发明专利25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8项。
IPO前,薛吉军已拿下龙沙、礼来、安进、欧加农、恒瑞医药、博瑞生物等多家行业知名客户。
头顶“国家战略新产业”的光环,医药生物迎来发展机遇,皓天科技也不例外。
皓天科技业绩增长迅速,营收翻倍,从2020年的1.4亿元增至2022年的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0%。
其净利润也从2020年的970.38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4732.62万元。
营收节节高升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大幅飙升。
2022年,皓天科技的应收账款增长至7367.88万元,在营收中占比也涨至27%。
薛吉军收到越来越多订单,公司的回款情况却不太理想。2020年和2021年,应收账款回款率还维持在98.4%与98.2%,2022年则跌至73.1%。
或许是为了突击上市,通过放宽赊销来推高短期营收。
皓天科技也得到一众投资机构的青睐。招股书显示,上市前公司有24名股东,包括13家私募基金。
如果按照拟上市募资8.23亿元、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25%来计算,完成上市,皓天科技的对应估值约32.92亿元。
今年47岁的薛吉军,19岁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一路读到博士。
读博士期间,他师从兰大教授李瀛,开展天然和非天然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也参与了十余个企业委托的药物合成工艺开发工作,为日后的创业埋下种子。
皓天科技的创业故事,从17年前开始。
2006年6月,薛吉军结束了香港大学博士后的工作,回到母校担任讲师。
三个月后,他与郑保富、高强、史杰清和卢新宇共同出资,成立皓元医药的前身——上海皓元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在皓元医药,薛吉军并未参与運营,随后退出,专心教书,并当上副教授。
3年后,眼见时机成熟,薛吉军于2009年创办皓天科技,亲任董事长和核心技术人员。他不忘师恩,将老师李瀛教授也纳入公司创始团队。
天眼查显示,目前薛吉军持股31.3584%,李瀛持股1.82%。
在业务上,薛吉军与渊源颇深的皓元医药深度绑定。过去三年,皓元医药始终是皓天科技的第二大客户。
皓天科技向其提供药物原料药及中间体、佐剂等功能分子的CDMO和CRO服务。2020年,销售额仅1496万元,到了2022年翻了一番,达到3155万元,营收占比都在10%上下。
皓元医药亦是皓天科技的第二大股东,持股9.72%。皓元医药董事金飞敏,从2019年8月至今一直担任皓天科技董事。
薛吉军解释道,“已针对关联交易建立了较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并有能力独立拓展第三方业务,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将尽量避免或减少关联交易”。
但话锋一转,他又称“仍会与关联方发生中间体销售等关联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薛吉军还与皓元医药签过对赌协议。2019年5月,皓元医药通过B轮融资入股,并与皓天科技签下协议,享有回购权、一票否决权和优先认购权等多项权利。
而在业绩方面,薛吉军承诺,2020—2022年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1600万元、2200万元和3000万元。此外,还需于2025年12月31日前上市,若未达成目标,将被要求回购股权。
不过,递交招股书之后,薛吉军又模糊表示,对赌协议均未履行且均已解除。
目前,薛吉军带领团队布局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等领域,产品超过100种,其中90个产品已具备产业化基础。
今年6月,皓天科技研究院兰州研发中心建成启用,薛吉军在现场表示,将争做西北一流、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