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评”一致: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思辨力

2023-12-06 09:02黄志锋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整本书素养评价

黄志锋

2022年版课标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并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提炼经验,建构意义,最终形成阅读策略,获得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读—写—评”一致,不断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思辨能力。

一、享受阅读:从粗犷走向

精细

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跟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通过“你读过吗”,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认知,设置“相信你可以读更多”这一板块,迁移运用,将已有的阅读策略从一本走向一类。可以说,无论是课标还是教材,都聚焦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将这些高端、前卫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助问题理清情节

一本书动辄上百页,阅读中如果教师放任不管,只是口头上安排一下,对自律的学生可能稍微有些作用,但大部分学生会应付差事,更有甚者是直接不管、置之不理。基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亲近整本书,进而逐步理清书中情节。

(1)巧用问题链梳理。

教材在“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中推荐了众多优秀的中外名著。细读却发现中年级中的《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等都是由一定篇幅的单篇构成,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都相对零散,故事的连贯性不太强。面对这样的问题,在阅读中教师借助问题链的设置,就能够将一系列琐碎的、单个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群,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四年级下册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是一本内容有趣、语言生动的科普读物,非常值得学生一读,但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乐意读,或者是读不下去,原因出在哪里呢?经过调查、了解后发现,虽然书中分了六部分,但知识点相对零散,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不了学生。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清单,助力学生梳理文本,理清情节:

《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单

为什么用肥皂能洗掉污渍?人为什么要喝水?为什么水能炸毁房子?为什么木柴在炉子中会发出噼啪声?为什么寒冷的冬天水管容易冻裂?为什么能在冰上滑冰?世界上真的存在透明的铁吗?为什么火柴能被点燃?为什么打火机能打火?为什么不用黄磷火柴?

问题链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不愿读、读不下去的问题,同时,通过问题链初步梳理了整本书的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独立地、批判地理解学科内容。

(2)活用主问题梳理。

每本书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如能巧妙地抓住这根主线,时刻用主问题引导学生梳理,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葫芦的秘密》是一本值得中年级学生阅读的名著。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聚焦“成长”这个主题,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主问题:王葆是怎样得到宝葫芦的?得到宝葫芦后王葆有了哪些变化?故事的结局怎样?你有哪些启示?透过相应问题,学生在相应的篇章中涵泳文字,寻求答案,获得启示,最终获得成长。同样在指导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时,围绕“成长”这个主问题,学生也能迅速理清故事情节。

2.借助思维导图读懂细节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阅读策略之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众多的思维导图中,故事屋、鱼骨图、树状图等是最为常用的方式。

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通过故事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效缓解了读与思的关系(见表1)。

在阅读《青铜葵花》时,通过设置“苦难与幸福”这个主问题,聚焦主人公青铜和葵花的经历,借助鱼骨图(见图1)梳理清楚书中的关键情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故事屋、鱼骨图等思维导图支撑起了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也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搭建了有效的支架,提供了便捷的路径,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多多尝试运用。

3.借助思辨话题纵深阅读

如何将阅读推向纵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日常教学中跳出阅读的“舒适圈”,将模式化、浅表化、零碎化的知识删除,用项目式、情景化、思辨性的话题引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行高质量、有品质的阅读。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在读完之后学生能获得这样的认知: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答案固然不会出错,但这显然不是教师想要的,教师更希望学生拥有审慎的、批判性的思维。再读文本,书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教师的注意:“只要是只天鹅蛋,即使生活在鸭窝里,又有什么关系呢?”是呀,我们怎么就没有从丑小鸭自身出發呢?于是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话题引发学生思辨:你觉得如果丑小鸭还在当初的养鸭厂,它还会变成白天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会,也有的说不会,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被激发了,阅读的素养也就在读、问、思、辨中生成、激荡。

这样的思辨性话题还有很多,在整本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段特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思辨性话题:

(1)不同的书,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话题(见表2)。

(2)同一本书,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话题(见表3)。

(3)不同的书,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话题(见表4)。

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书,学生可以把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带来的思考梳理得更清晰。多角度阅读与思考就是要不断地切换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去思考。通过同一本书不同的主题和话题,不同的书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话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一本走向多篇,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当下所倡导和需要的。

二、提炼创作:从输入走向输出

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之后的写更是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如何将众多的输入转化为专业的输出,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切实可操作的方式方法。微习作就可以满足这些条件。

1.微习作:写出内心真想法

习作能够直接勾连读者、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助力学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畅通无阻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设定好习作的主题,可以从整本书的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出发,源于文本,牵手生活,勾连起阅读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做个有心人,捕捉可以用来写作的点,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有关于冒号的相关练习,而《宝葫芦的秘密》中也有相应的内容,两者巧妙结合,定能生出佳作。于是,教师设置习作要求如下:“‘你将来可以成为这么一号角色:一天到晚只和大伙儿报告你的功绩,夸耀你的成就,说你哪一天成功了一件什么事,哪一天又成功了一件什么事……宝葫芦确实给王葆带来了一些成绩,请仿照句中冒号的用法,选择一件事,做具体介绍。”

勾连课内外,巧妙运用已学知识,学生有了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输出了阅读,提升了语文素养。

2.课本剧:演绎书中精彩点

一本书中精彩的地方有很多,怎样让这些精彩点永久地留在学生的认知深处?教师可以借助课本剧的编写、排练,让学生在创作中习得知识,提升阅读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整本书,教师会发现有许多值得学生改写、改变的点。这些点的巧妙运用又能助力学生从略读向精读的华丽转变。《中国神话故事》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姜太公钓鱼》那一章,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四(1)班文艺社团的同学准备把《姜太公钓鱼》这个神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请你根据相关提示,补写其中一场戏“君臣相见”中文王随从、文王和姜太公的台词。

背景提示:文王在随从的保护下,来到了渭水河边,只见一位胡须银亮的老者(姜太公),头戴斗笠,身穿青布衣服,在河边钓鱼……

文王随从:______________

文王:______________

姜太公:______________

别开生面的创编课本剧,在新颖生动的同时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同时“君臣相见”的限定内容也给足了前提,背景提示为学生的创编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在这样的设置下,学生的创编精彩无限。

3.辩论会:辩论思维增长点

整本书蕴含着包罗万象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书中的一些情节,从而获得超越文本价值的认知。

关羽一直是学生崇拜的对象,他武艺超群,义薄云天,是学生心目中完美的化身。这是作者为读者描述的一个完美的形象,可关羽真的没有缺点吗?读完《三国演义》,教师在班级召开相应主题的辩论会,其中就关羽放了曹操这个片段,做了如下辩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战败,向华容道败退。孔明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截杀曹操,可关羽却放了曹操。你是否赞同关羽的做法?为什么?请用一段文字完整地说出你的理由。

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均能得出合理的答案,不再莫衷一是,学生的思辨力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被激发。

三、建构评价:从混沌走向清晰

阅读整本书的意义是使学生获得认知,逐步建构起整本书的阅读方法。而及时高效的评价能够助力整本书阅读走向更远。诚然长期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这道题会不会,有没有选出正确的答案,能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当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不应该也不能如此,教师应该做出改变,努力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与结果并重。如此,整本书阅读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学生的阅读素养方能得以切实生长。

1.过程性评价:关注阅读的全过程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过程、有层级、有阶段性的,关注学生日常阅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将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真正养成。

(1)设计“三单”,丰满阅读过程。

简洁易操作的量表的确能够关注到学生的阅读全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按照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分别设计了“三单”,即预读单、导学单、检测单,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

以《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为例。读前:预读单。阅读前,设计出能够让学生猜测的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如看封面,你最想读哪个故事?读中:导学单。导学单的正确运用可以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已经学过的、恰当的方式去解决,去探究。如读《丑小鸭》这个故事,你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读后:检测单。检测单既是对阅读的检测,更是对学生阅读素养的一个完美观照。设计出思辨点是检测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读完《枞树》后,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枞树的一生是幸福的吗?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读前任务是要指导学生怎样去读这本书;读中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后任务是要检验学生读书的效果,加深学生对书的理解。可以说,“三单”的运用可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通过“三单”,也就达成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2)圈画批注,彰显阅读质量。

整本书阅读不仅仅依赖教师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采用了何种阅读方式。圈画批注是最为常见的,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书目,关注书中的“留痕”,读得怎样也就能够有个初步的判定。

(3)分享交流,输出阅读心得。

教师定期组织一些辩论会、阅读分享、故事会之类的活动,并附上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过程性评价也是极富有意义的。

2.表现性评价:夯实素养的落脚点

过程性评价充实了评价体系,但仅凭过程性评价很难区分学生的阅读质量,思辨力的提升、素养的生成也要参考表现性评价。一张试卷虽有其缺陷与不足,但在价值引领、素养提升方面仍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也需要转变评价的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纸笔评价方式。

(1)转变测评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纸笔测验,这显然不符合当下的要求。现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評价方式。第一学段采用了游戏闯关的方式,将书中的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闯关游戏,回答正确自动进入下一关,回答错误继续阅读,直到正确方可进入下一关。第二学段采用“口头回答+纸笔测验”的方式。第三学段重点在纸笔测验,虽是如此,也改变了以往固定答案的模式,努力设计出开放性、情境化的题目,助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彰显。

(2)正向激励引导。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鼓励,学生也是如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使用充满正能量的话语、激励性的语言,能够给学生继续阅读的勇气。在评价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因人而异,采用正向的评价方式,分层评价,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唤醒更多学生阅读的潜能,激荡他们的阅读人生。

教师应建构学生阅读的基本样式,进一步转变测评方式,深层次地进行正向激励引导,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静心阅读、安心阅读。化混沌为清晰,助力整本书思辨性阅读走向学生更遥远的心灵深处。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表达,不断优化评价方式,“读—写—评”一体化,才能将整本书阅读推进到位,学生阅读的思辨力才能得到彰显。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坐下来,读进去,从而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整本书素养评价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