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淼涵
摘 要|《红楼梦》霍译本作为广受好评的一版翻译,其体现的翻译原则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模因论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霍译本的翻译原则与局限性,得出结论:为了源语模因的成功复制,译文应忠实原著意义风格、贴近读者、避免发生损失原文文化信息的變异。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红楼梦》;翻译原则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也越来越重视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倡“文化走出去”战略。而典籍作为记录中国五千年悠久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世界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红楼梦》的诸多译本中,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所著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可谓是最受西方读者认可的版本。美国《纽约书评》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评价霍译本为“一部光彩夺目、生动逼真的杰作……无愧于原作的深刻”,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也赞扬道:“《红楼梦》这一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爱情故事在霍克思的英译本中得到了完美的艺术再现。这部译者全身心译介的作品流畅生动,是一部真正的杰作”(王丽耘,2012:204)。本文旨在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霍克斯译本中所体现的翻译原则和局限性,希望能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借鉴。
2 模因论与翻译
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畅销作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这一概念。他认为,基因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单位,通过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与多样化,而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基因一样的文化信息传递单位,它通过复制与传播,推动了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步步发展和进化,而meme在现实世界中可表现为词语、音乐、建筑和手势等(Dawkins Richard,1982:109)。2003年,何自然和何雪林在《现代外语》发表了“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模仿“基因”将“meme”译为“模因”,极大地推动了模因论在中国的传播。何自然认为“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何自然、何雪林,2005:55)。
首次将模因论引入翻译界的是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1997年,他发表著作《翻译模因论—翻译思想的传播》(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他认为,模因在同一文化中传播总是通过模仿,以语言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而模因在不同文化中跨语言传播时则需要通过翻译。从模因论的视角看,翻译活动就是为了更广范围地传播模因,那么好的翻译作品一定符合模因复制特点。
道金斯(1976)认为模因有如下三个特点:(1)保真度(fidelity)。模因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因而在复制过程中越贴近原模因,存活可能性也就越大。(2)多产性(fecundity)。模因复制的速度越快,传播也就越广。
(3)长寿性(longevity)。模因复制模式存在的时间越久,越能广泛传播保证活力。应用到翻译中,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被人们接受认可的翻译必然是忠实原著的,必然是可以快速传播的,而其所体现出的翻译策略必然也是经久不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Heylighen(1998)提出,模因要想成功复制必须经过以下四个过程: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以及传播(transmission)。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循环。同化,是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这也是宿主被“感染”的首要前提。在翻译中,同化过程发生在原文与译者以及译文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模因“感染”宿主之后,就会占据宿主的记忆,宿主也会选择性地排除其他不相干模因并吸纳其他相关模因,并将模因背后的文化要素“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而成功的模因还要能在宿主体内停留一段时间,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染”别人。这个阶段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阶段,只有足够强势,足够贴合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的模因才会被保留下来。表达是说模因必须从宿主的记忆中抽取出来,转化成可以感知的实体,如话语、图片、音乐等。译者对原文进行翻译,即是一种表达,而变异也常常发生在表达这一步骤,因为译者会选择具体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传递原文信息。传播则意味着模因必须借助稳定的媒介来传播,如书本、网络等。
综上所述,若想使文学作品在别国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传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其次在翻译中要尽可能忠实原文;(2)译文需要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忠实原著、贴近读者、发生的变异三个方面来讨论《红楼梦》霍译本。
3 从模因论角度分析霍译本
3.1 忠实传达原文意义、风格、文化
在模因论视角下,译者首先要主动成为源语模因的宿主,理解和接受源语文本及源语文化,这也是源语模因得以成功复制的第一步。在译本序言中,霍克斯写道,凡是《红楼梦》书中的内容都有价值,因此他要将一切都翻译出来,足以见得他对于源语模因的认可和接受,以及将“忠实”作为翻译中尽量靠拢的原则。为达成这一目的,霍克斯常采取直译加注的形式,以期更“原汁原味”地传播源语文化模因和风格模因。
例1:
原文: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译文: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shi.
比干和西施是中国读者熟知的两个人物,前者据传说有七窍玲珑心,为大聪大慧之人,后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病美人,为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一。当中国读者读到“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句形容林黛玉气质样貌的话时,立马就能领会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盛赞,因为我们脑海中已对比干和西施有所了解。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解释比干和西施的形象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在不了解参照物的情况下,比较将毫无意义。此处,霍克斯并没有长篇累牍介绍两位历史人物,而是将“比干”和“西施”分别翻译为“martyred Bi Gan”和“beautiful Xi-shi”,这样既保留了原文中的凝练,也能使读者明白这是对林黛玉美貌和智慧的称赞。
例2:
原文:“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译文:He was reminded of Zhua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r,
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The recollection of it made him smile. “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 he thought, “—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 Not merely unoriginal, but downright disgusting!”
五月之際,正是蔷薇繁盛时,贾宝玉透过篱笆,见龄官正一边用簪子抠土一边悄悄地哭泣,这一下子让他想到感动自己的林黛玉,她就曾流着泪葬花。贾宝玉既已见过黛玉葬花,便觉得龄官此举只是滑稽的模仿,因而是“东施效颦”。此处,霍克斯保留了源语中用典的表达形式,用“imitating the Frowner”再现了原文中的成语风格。同时,霍克斯还巧妙地借宝玉的心理活动对这一典故加以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吸收原文中的文化模因。
对于源语中隐含的文化模因,霍克斯也做到了识别并复制。在介绍王熙凤时,曹雪芹写道黛玉虽不识此人,却也听说她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霍克斯将此翻译为“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sounding name of Wang Xi-feng”。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凤凰”为一对祥鸟,“凤”是雄鸟而“凰”是雌鸟,如“凤求凰”就代指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因此,“凤”这一字多用于男子的姓名,表示对男子成才的美好期待。由此也就更好理解为何原文中称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再者,在古时男女尊卑有别的背景下,曹雪芹将“凤”作为女子的名,可见王熙凤这一人物角色并不似传统女子,她的能力和雄心更胜男子。若只写“Wang Xi-feng”,英语读者对上下文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也无法从“凤”这一词汇中体会原文想传达的信息。这里霍克斯选择添加“boyish-sounding name”一词将王熙凤名字所暗含的意义显化,是对源语所隐含的文化模因的复制,也体现了他对源语模因的忠实。
3.2 贴近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文化背景
在模因的表达和传播阶段,只有足够强势、足够贴合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的模因才会更多、更快地“感染”宿主。在翻译中,为了使译作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在目的语读者中广泛传播,译者需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表达出更贴合目的语读者的模因。
在《红楼梦》英译本中,最直观地体现出霍克斯贴近目的语读者的地方就在于,根据剧情的发展,他将原著120回划分为五卷,分别是“The Golden Days, The Crab-flower Club, The Warning Voice, The Debt of Tears, The Dreamer Wakes”。五个标题清晰而简洁地展现了原文的发展脉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对于内容繁杂、故事情节复杂的原著来说,霍克斯的这一变动无疑是在为西方读者吸收源语模因而扫清障碍。再者,既然《红楼梦》讲述的是几个家族的兴衰,那么势必涉及大量的人物,如何翻译这些人物的名字也是翻译时的重点和难点。在人名的翻译上,从模因论视角出发,更可见霍克斯的巧思。在翻译名字时,霍克斯首先考虑的是其作为模因需要快速被宿主吸收并记忆的特点。
例3:
原文:宝玉因知他本性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译文:It was Bao-yu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urious name “Aroma”. Discovering
that Pearls surname was Hua, which means “Flowers”, and having recently come across the line The flowers aroma breathes of hotter days in a book of poems, he told his grandmother that he wanted to call his new maid “Aroma”, so “Aroma” her name thenceforth became.
“花气袭人”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名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心晴”,前半句的意思为,花香扑鼻,便知天气转暖,“袭人”二字也是为了强调花的芬芳,译作“Aroma”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原意。若直译“Xi Ren”再加注以解释也未尝不可,但是远没有“Aroma”朗朗上口。还有薛姨妈身边的两个丫鬟,一个叫同喜,一个叫同贵,霍克斯用了“Providence(惊喜)”和“Prosper(发财)”来翻译这两个名字,既传达了“喜贵”所蕴含的吉祥意义,又用“pro”很好地对应了名字中的两个“同”。在翻译公子小姐等有地位的人名和丫鬟的人名时不采取同一种翻译策略,也是从侧面展现了源语的文化模因,即中国古代为丫鬟起名多是求简单好记,所以才都是像昵称一样的名字。在翻译僧道神仙等人物时,霍克斯也会采用拉丁语、梵语等以再现宗教模因,如“智善”译为拉丁语“Benevolentia”,意为“仁心、善心”“智能”译为拉丁语“Sapientia”,意为“智慧、贤能”。值得一提的是,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人名时,通常在“名”“字”“号”等中取一个做翻译。例如像“Zhen Shi-yin”,就是只翻译了字,而删掉了名“甄费”“Jia Yu-cun”则是别号的翻译,贾雨村实则名化,表字时飞。中國传统文化中有名、字、号之别,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阅读中国古典作品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众多复杂的人名只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望而却步,因此霍克斯选择只翻译最重要、最常用的名字,减少西方读者记忆中国人名的困难。
对于源语文化中一些特有的表达,霍克斯也会在权衡之下予以变动,以求更贴合英语读者的心理特点,减少源语模因在传播中的阻力。
例4:
原文:刘姥姥道:“阿弥陀佛!是这么着吗?不是哥儿说,我们还当他成了精了呢!”
译文:“Holy Name!” said Grannie Liu. “Fancy that now! And me thinking all along it was the statue.”
中国人受佛教影响极深,原文中刘姥姥脱口而出的佛教用语“阿弥陀佛”也是中国人很日常的一个表示感叹的口头禅,此处霍克斯为了照顾英文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将“阿弥陀佛”译为英语读者更熟悉的口头禅“holy name”。类似的例子还有将《红楼梦》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将“怡红院”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因为霍克斯认为,尽管在中文中“红”包含着喜庆、幸运等美好的含义,但在英文读者文化背景中,“红”却代表着流血、恐怖,有一种不好的联想。若是将书名直译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则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神秘、诡异的联想——流血的房子里有人做了一个梦,这和原著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因此霍克斯选择了第一回提到的“石头记”,既贴合原著,又巧妙地避开了“红”字,更符合英文读者的文化审美。
3.3 对原文的变异
切斯特曼(1997)指出,在翻译模因库中存在着大量的翻译模因,每一种模因都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但同时模因也会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在变异中发展。霍译本中对原文的变异,有些是出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变异,有一些则是由于文化异质性的无意识变异。对于不影响原文理解或是为了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变异是值得提倡的。
例5:
原文:偶因一回顾,变为人上人。
译文:“Sometimes by chance/A look or a glance/May ones fortune advance”
此句原文中并没有像诗一样押韵,更偏向于散体,而霍克斯选择则将其诗化,“chance”“glance”“advance”三个词的押韵使译文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虽然看似改变了原文形式,但也充分向英语读者展示了源语模因的美感。
例6:
原文:“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译文:Dai-yu burst out laughing:“Lisping doesnt seem to make you any less” talkative!
Listen to you:“Couthin!” “Couthin!”
原文中,林黛玉打趣史湘云口齿不清,叫“二”哥哥时总是说成“爱”哥哥,发音相近导致的乌龙,不免令中文读者会心一笑,更显出黛玉的狡黠和湘云的可爱率真。可对于不懂中文的英语读者来说,“second(二)”与“love(爱)”并没有任何联系,因此霍克斯选择了“cousin”与“couthin”来替代原文的“二”与“爱”,这样一来,英文读者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原文所蕴含的幽默。
对于损失源语模因信息的变异,则需要慎之又慎。
例7:
原文:其中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译文:All I can find in it, in fact, are a number of females, conspicuous, if at all, only for their passion or folly or for some trifling talent or insignificant virtue.
班姑和蔡女分别指中国历史上两位有名的女子,班昭和蔡文姬。班昭著有《女诫》一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女德”的典范,而蔡文姬则是一位十分有才情的女子,留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霍克斯在翻译中,只强调了“talent”和“virtue”,并没有翻译人名,可见在他看来此句重点在于“德能”而不是做修饰语的班姑、蔡女。这一翻译虽然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源语模因中的强势部分,却也损失掉了部分文化模因。
還有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理解不足而造成的对源语模因的变异。
例8:
原文: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译文:When first the world from chaos rose, /Tell me, how did love begin?/The wind
and moonlight first did love compose. /Now woebegone/And quite cast down /In low estate/I would my foolish heart expose. /And so perform/This Dream of Golden Days,
/And all my grief for my lost loves disclose.
原著这一段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一首序曲,总引并概括了《红楼梦》十二曲,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悲伤基调,不过是一场浮华后终是空的梦。此处的“金”代指薛宝钗,“玉”代指林黛玉,金玉整体代指了《红楼梦》中美好的女子们,“悲金悼玉”不仅仅是暗示薛宝钗、林黛玉二人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其他女子的凋零以及贾府的衰败。在这首曲词中,作者也暗指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可见封建末世对人的残酷压迫。此处霍克斯只翻译出了对爱情消逝、美好时光和故人不再的感慨,但并没有表现出原著中对封建社会以及“金”“玉”的暗示。
例9:
原文:“我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译文:“It is you who are mistaken. You have seen too little of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The vegetable tuber is not the only kind of sweet potato. The daughter of our respected Salt Commissioner Lin is also a sweet potato. She is the sweetest sweet potato of them all.”
“香玉”是中国民间故事所提及的一种散发香气的名贵玉石,古人多用香玉一词来比喻美女的体肤,借指美人,在原文中,贾宝玉也是借“香玉”“香芋”的谐音,委婉地逗趣林黛玉并夸赞她的美貌。虽然霍克斯在翻译中也表现出了夸赞之意,但限于英汉差异及文化差异,还是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委婉含蓄之美。
对于损失源语模因信息的变异,多需要译者加强对源语模因的吸收和理解,并在译文中适当增加注释,来确保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其原始信息。
4 结论
模因论是关于不同文化间复制、传播和变异的理论,能为作为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和变异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和推广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被西方读者广为接受的《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尝试分析了霍译本中的翻译原则和局限性。在源语模因的同化和复制阶段,在外译文学作品时要尽量保持源语模因的强势性,做到忠实原著,这里的忠实并不是指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指要传达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文化。在源语模因的表达和传播阶段,处理翻译时应该尽量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这样才可以使译文在西方读者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关于译文对原文的变异,有些是译者主体性的展示,并不影响源语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传播,但有些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变异则会影响源语模因的完整性,应尽量避免。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 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2]Dawkins Richard.The Extended Phenotype[M].New York:OUP,1982.
[3]Dawkins Richard.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
[4]Hawkes D,Minford J.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1977.
[5]Heylighen 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J].Proc.15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413-428.
[6]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8]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9]王丽耘.“石头”激起的涟漪究竟有多大?——细论《红楼梦》霍译本的西方传播[J].红楼梦学刊,2012(4):199-220.
A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Yang Miaoh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Abstract: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is widely praised, and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an also be appli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limitations of Hawke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ccessful replication of source language meme, the translation should: (1) be faithful to represent the meaning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 (2) take readers background into consideration; (3) avoid variation that will cause cultural loss.
Key words: Meme; Memetic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lation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