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张文静,梁发涛,曹贤忠
(1.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3.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产-生活-生态”(即“三生”)空间的发展目标,即“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创造美好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空间指明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统筹共生大格局,延展“三生”理念内涵与外延.“三生”理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划分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功能与界线,改变了以往对生态环境轻视的局限[1-2].伴随着自驾游的兴起,旅游风景道作为廊道型旅游产品,受到众多关注.美国与西欧关于风景道的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景道建设、管理体系[3],由此,风景道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设计理念、规划方法、景观评价方法等较为集中[4-5].我国旅游风景道建设始于2000年,即伊春小兴安岭风景道,距今仅有22年,风景道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较少.理论研究集中于风景评价[6]、风景道体系[7]、景观设计[8]等方面,少有风景道规划设计案例,尤其是有效解决“三生”空间的规划案例更是寥寥无几.
“三生”理念是国土空间优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利用“三生”空间理念研究乡村振兴与乡村功能[9]、景观生态风险[10]、乡村景观[11]等,有效探索了功能与空间的和谐.乡村旅游风景道是位于乡村地区的风景优美地段,沿着特定方向延伸,路域通畅,视野范围内景观优良,游域内资源富集,融合交通、景观、游憩等多功能的复合型道路.2013年,国家旅游局发布《风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务设施要求》(LB/T 025),促进和规范旅游风景道的规划、建设与管理.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打造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2022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交通厅、安徽省林业局联合开展安徽省旅游风景道认定工作.由此,旅游风景道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伴随着乡村振兴及乡村旅游发展,廊道型旅游产品在承载旅游高效发展、人居环境美化、生态有力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三生”理念展开旅游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对提升资源利用、优化和谐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图1 “三生”理念与乡村振兴关系(根据李繁荣[9]绘制,有调整)
风景道由游憩要素、交通要素、生态要素构成[3],导入“三生”空间理念对其规划设计探究具有较好的适配度,见图2.
图2 “三生”理念下的旅游风景道规划思路
生产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资,由此指引旅游风景道成为致富道、振兴道.落实生产空间,以融合为引领,形成旅游与交通道路、关联产业互补共促的发展格局,塑造目的地整体形象.在资源分析、市场研究、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空间布局、重点项目、产业体系、目的地定位及品牌形象.
生活基于良好生态环境,开展生产活动,创造人民发展的物质基础.优化生活空间,以共享为指引,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共生圈,着眼于对风景道驿站体系、公服体系以及沿线村落节点规划设计.
生态是开展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与能量,也是旅游风景道良好景观视界的依托.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导入协调思维助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环境的有机、高效利用.
叶集史河干渠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总长度41 km,其中东西向长度20 km,南北向长度21 km.叶集位于安徽西部,地处皖豫交界,素有“安徽西大门”和“大别山门户”之称,红色、民俗、文学、美食文化底蕴深厚,2019年,叶集区游客接待量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00万元,叶集旅游起步晚、发展势头较快.考虑史河干渠及汲东干渠的带状辐射影响,同时为了廊道建成后能更好地带动周边资源、村庄、产业发展,因此将研究范围定为史河街道、平岗街道、姚李镇、三元镇、孙岗乡,面积为304.5 km2,其中规划范围主要为史河干渠沿线及汲东干渠沿线,部分资源较好区域适当扩展,形成组团斑块,面积为16.85 km2(图3).
旅游风景道沿线观山大礼堂、皖西省委旧址、平岗切岭等文化资源亟待开发利用,大雁湖、团山湖、看花楼林场等山水资源品质较高,和平村、武昌村、芮祠新村等特色村落主题鲜明,初步形成了静泊庄园、观山生态农业示范园、果岭山庄生态酒店等接待点,桃花节、梨花节、蟠桃大会等节事知名度较高.史河干渠沿岸整体景观风貌较好,渠水清澈,河岸整洁,沿线多为林果田园乡村风貌.沿线现状路面多为水泥路面,部分为土路,路宽3.0-3.5 m.
叶集区是大别山区向淮河平原过渡缓冲的中间地带,在此建设的史河干渠发挥着重要的生产性、生活和生态作用.叶集区史河干渠为典型的滨水型旅游风景道,自然文化资源集聚度和景观风貌较好,开发较为初级,选取其作为案例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于旅游风景道初始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结合前人研究[3-11],构建“三生”空间理念下的旅游风景道规划思路,剖析叶集区史河干渠沿线的文旅资源、交通现状、用地状况等,提出其旅游风景道产业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为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课题组于2021年5月12日-13日、7月14日-20日赴有关乡镇及重点节点实地调研、查勘,并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乡镇负责人、重点项目负责人沟通座谈,收集有关意见建议.旅游资源、旅游数据统计来源于《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六安市叶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六安市叶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3.1.1 主题化构建空间分区
按照“强点-连线-拓面”的思路,依托资源及市场,强化沿线乡村旅游点及接待设施品质,以史河干渠和乡村公路联动旅游节点,同时,拓展单个旅游点的影响力或联动多个旅游点,形成集聚区,塑造若干个旅游组团.结合史河干渠资源品位及特色,以史河干渠为联动发展轴,将研究区划分为主题鲜明的发展片区,即北部田园乐活片区、西部果香慢享片区,东部山水酷玩片区.各片区通过景观小品、驿站造型的设计,烘托片区主题氛围,实现差异化互补发展.
3.1.2 策划重点项目
围绕旅游目的地和廊道型旅游产品建设需求,结合研究区资源及产业本底,按照功能分区策划系列项目(见图4、表1),以满足“吃住行、游购娱”.(1)田园乐活片区:依托刘老庄稻田,利用稻草捆扎艺术造型,打造稻草乐园;利用下陈家万亩稻虾基地,增加龙虾雕塑、美食餐饮,举办虾趣节,丰富龙虾主题产品,打造虾趣天地;以龙塘村王华友养殖场为基础,做好景观提升与设施配套,打造农夫鱼塘;利用顾王路两侧万亩果蔬基地,策划开展农家乐、研学、农耕体验活动;以地作布、用稻作画,鱼、鸭游弋其间,实现立体种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打造三元稻渔空间;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空心挂面特色,形成手工作坊体验、农事展示、电商销售等于一体的三元非遗小镇.(2)果香慢享片区:策划依托大雁湖及周边区域,新建花田景观、大雁湖度假酒店、观湖会议中心、水上休闲区等,将其打造为叶集区城市迎客厅,主推商务接待、会议度假;以羊为主题,延长羊肉产业链,完善羊肉加工、羊肉餐饮、主题民宿等,打造五里桥特色羊村;以芮祠新村知青点为依托,在保护的基础上将遗存的农舍植入新业态,策划知青书屋、青年茶社、文艺民宿等产品,打造芮祠知青主题村;改造平岗切岭管理房,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展示劳动事迹、还原劳动场面,展示劳动工具、物品及发明创造,建设平岗切岭纪念馆;以和平村、尧岭村为重点对象,开发桃园观光、鲜果采摘、精品民宿等休闲度假业态,同时做好果汁、果酒、果干等果产品深加工,建设果品交易市场与电商产业园,打造果岭小镇;策划依托玫瑰花海资源,建设风车、步道、玻璃花房等,将其打造成为史河干渠沿岸的爱情胜地——玫瑰花田.(3)山水酷玩片区:依托韩小圩玉米地打造玉米迷宫,丰富乡村体验产品;利用看花楼林场的生态林地风光与起伏岗丘地形,建设山地骑行服务中心、山地骑行专业赛道、自行车骑行绿道、主题骑行线路等,打造看花楼林场山地骑行基地;利用下骆山与团山湖的微山水资源,开发民宿、体验项目,山上悬崖秋千,山下素质拓展基地、帐篷营地,将其打造成集特色住宿、户外探险、山地运动、水上娱乐为一体的山水型户外运动景区;依托现有的万亩光伏基地,修建多层复合式观景平台,将其打造成网红打卡场所“光伏梦想基地”.
图4 叶集区史河干渠空间布局及重点项目布点图
3.1.3 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多样化业态
通过主题项目打造、特色游线串联、活动节庆策划等,促进农业产业、林业产业、美食产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12],形成北部乐活田园(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区、西部果香慢享(经果林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区、东部山水酷玩(林业+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区.实施路径为“寻方向—扩规模—延链条—提品质—拓价值”.寻方向即依托本地产业,拓展与旅游融合方向,乡村地区重点发展稻虾产业、经济果林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扩规模即田园平坦地区发展稻虾共养,山地丘岗地区种植经济果林,组团发展,在空间上形成片区式分布;同时,避免过多分散经营,尽量采取企业承包或者合作社承包方式,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延链条即以种植生产为主,发展加工与服务业,在三元镇打造稻虾电商基地,加工、出售稻米与龙虾制品;在平岗打造水果电商基地,提供水果仓储、鲜果包装、果品加工等服务,依托果林发展农家乐、民宿、观光节事等产品.提品质即塑精品,圈定部分区域打造产业示范区,进而整理、优化、升级,使产业结构、比重、功能更加趋于优化.塑品牌,把本地的水稻、龙虾、脆桃、美食、景区名声打出去,形成吸引力.拓价值即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拓展产品价值.加速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利用生态农业发展观光、采摘、餐饮、民宿等旅游产品,提高经营者收益;依托本地红色文化、知青文化、民间技艺,打造研学、体验、节事产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价值.
3.1.4 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
结合江淮果岭建设,以史河干渠为主线,串联周边乡村旅游点、红色旅游点,形成一条有风景、有文化、有体验、有产业的蓝绿红交织的生态旅游廊道.同时向西向南串联金寨县旅游景区景点,向东通过漫流河串联裕安区景区景点,向北与G312国道、S437省道联动,中间与X314县道乡村旅游线联动,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便于资源联动与客流流动.将叶集史河干渠打造成为生态亲水蓝绿带、特色乡村漫游线、产业振兴幸福廊,塑造为“大别山幸福廊道”.
通过特色项目与廊道的串联与带动,促进区域内农业产业、林业产业、美食产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若干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区.推动交旅融合,综合考虑交通与生态漫游需求,计划将原有道路改建拓宽,或新建部分道路,打造车行道与骑行道,保证车行道会车方便,骑行道安全醒目,两道并行,同时打造水上游线、陆上游线,快慢综合.
3.2.1 建设特色村落
主题化、特色化是乡村旅游品质升级的有益方向[13].围绕叶集区“乐游大别山,畅飨叶家集”的旅游定位,挖掘叶集美食元素,弘扬在品味乡村美食中体验乡愁记忆、传承美食故事.围绕美味、美景、美丽环境、美好感觉等方面,以“餐带游、餐带住、餐带购、餐带娱”等方式,系统整合“好玩、好看、好吃、好品”等旅游元素,推动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打造五里桥羊村、芮祠知青村、三元挂面村、漫山红渔村等美食主题村,增强大别山幸福廊道的旅游吸引力.
3.2.2 设计功能复合的旅游驿站
旅游驿站是复合型的“集散中心”,兼具休憩、住宿、观光或体验等功能,也是旅游商品或土特产品集中展销的平台,更是吸引周边人流、物流、旅游流、信息流的重要节点[14].史河干渠沿线红色、民俗、水利等资源富集,具备活化利用、传承演绎基础,对其开发利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改善沿线村镇景观风貌、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旅游风景道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驿站持续升级转型.在多元投资主体开发下,旅游驿站发展多种旅游体验项目,形成集旅游服务、停车观景、文化展示、产业窗口、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功能的旅游功能区,必将成为时代新宠.策划在三元镇镇区、叶老庄、杨大塘、漫山红村共设置4处驿站,对应所在区域资源,分别为非遗主题、田园主题、果香知青主题、山水主题,见表2.
表2 驿站体系功能表
3.2.3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风景道需与周边乡村旅游点串联结合,车行、骑行、步行等有关配套设施均需完善,为此规划在沿线及重点项目处设置观景台、休憩点、厕所,并设计标识导览系统、照明设施、环卫设施,全方位保障游览舒适性[15].具体设计为:一是推进旅游厕所改(扩)建.旅游厕所应符合所处区域及项目的主题特色,可从外观造型、装饰布景等方面打造.对现状旅游厕所改造提升,提高厕所的功能和文化主题;根据旅游线路和绿道分布合理新增旅游厕所.二是完善标识导览体系.在史河干渠的西端、北端、东端设置入口形象标识,在重要的道路入口处、驿站设置全景图、导览图,在沿线旅游景区(点)设置介绍牌,重要路口设置方向指示牌,危险地带、草坪等设置温馨提示牌与安全警示牌.三是增设环卫设施.根据旅游需要和现场实际,科学布局分类式垃圾箱、垃圾处理设施.
3.3.1 强化生态保护,理顺山水林田湖草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多规融合”理念为指引,强化生态保护[16].滨水型风景廊道的生态保护尤其要加强环境保护,综合利用水资源,常态化开展环境监测管理,为生物多样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生态环境基底是旅游风景道开发与建设的基础.同时,加强沿线水系、湿地资源保护、山体林地资源保护、农田资源保护,见图5.设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严格控制有污染的产业引进与发展.
图5 滨水型旅游风景道生态保护措施
3.3.2 梳理景观生态要素,提升整体风貌
景观优化与提升是风景道建设的重要方面[3].一方面探索以“景路”“层山”“理水”“塑田”“护林”“宜居”的理念,打造史河干渠良好生态空间.景路即慢行道的铺设,根据现状情况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保留自然景观,减少人工痕迹,突出自然生态.层山即绿道的选线,根据视线分析选择最佳观景线路,最大化利用周边地形的起伏变化,实现步移景异.理水即绿道沿线注重周边水生态的治理,并对滨水景观梳理,相互渗透借景.塑田即尊重田园肌理,并对沿线农田景观清理修整,凸显大地肌理.护林即绿道的绿廊建设要结合周边环境,减少人工痕迹过重的栽植形式,彰显郊野绿道的自然特点.宜居即沿线的村庄建设要结合旅游开发,对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现宜居宜游,吸引更多游客.另一方面以微创意、微改造的手法,打造微环境、微景观,塑造史河干渠有机生态环境.注重与景观环境相协调、融合,建设亭、栈道等多种观景形式.在绿道沿线景观优美处,建设观景平台,为往来游客提供驻足观景的地方;光伏基地、茶山丘陵、林果种植区、滨水地段、生态田园等空间,适时适地建设观景平台.对史河干渠沿线原有植被、路面、村庄等修整,保证河面、河岸、林地、田园、乡村、道路安全整洁.此外,栽种农业景观花卉,营造农业景观,提升绿道风貌颜值.
旅游风景道作为新型旅游产品,已然成为支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旅游风景道作为复合型旅游产品,要求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景观风貌等品位高、组合好,其串点成线的特征,使得其成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也被各地称为“致富道”“振兴道”.基于“三生”理念,构建旅游风景道规划思路,对旅游风景道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发展给出指引,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当然,旅游风景道运营模式、品牌塑造也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生”空间落地产生一定影响,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