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浩,周君华,张帅
(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关口.体育消费作为新型消费领域的一种,随着民众健身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1].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中提出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充分发挥示范城市的作用,鼓励各地积极创新体育消费新体制、机制、政策以及产品,加大优质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不断地促进高端体育消费的回流.2021年10月,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深挖体育消费潜力,建立并优化体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以及推广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新经验来不断地促进民众体育消费意识的提高,进而为体育服务消费的发展提质扩容.《“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充分体现出政府对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大环境下,体育消费领域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因此,对体育消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能够了解我国体育消费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且对于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趋势、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研究方法,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样本文献进行知识图谱梳理分析,制作出时间脉络图谱、聚类图谱等,从而总结出我国体育消费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KNI)全文数据库.在文章检索时,关键词为“体育消费”,为了保障文献的参考价值以及文献的质量,设定来源期刊为“CSSCI”,截至2022年7月15日,检索到最早体育消费相关文献出现在1998年2月15日,该文献论及沈阳健身健美行业消费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2].经过筛选剔除无关和低质量的文献后获得的有效文献共计414篇.
科研合作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合作研究发文,所形成的知识图谱能够形象的展现出研究成果的重点类型、研究趋势以及组织形式等.本文采用Citespace对样本的全部文献进行分析,得到了其合作网络图谱(图1).
图1 体育消费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作者对应图谱中的节点越大,代表其发文数量越多.学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作者之间具有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则代表作者之间的关系越强.从发文关系来看,图1中35位学者的发文数量不少于2篇,其中黄海燕学者发文量最高(11篇),任波学者发文量为7篇,李陵、张瑞林、张林、朱启莹4位学者发文量均为4篇,蔡军、王子朴、李国、刘东磊等7名学者发文量均为3篇,戴俊、季浏、李刚、付志华等22位学者发文数量均为2篇.由普莱斯公式:M=0.749(Nmax)1/2来计算高产作者[3].高产作者就是那些发文大于或等于M篇的作者.利用Citespace对所选择的414篇与体育消费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发文数量做多的作者是黄海燕,发文数量(11篇),即Nmax的取值为11,求得M的值为2.484篇,按照取整原则,则高产作者的数量应该大于等于3篇,因此有13位作者为高产作者.
从合作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图1中发文量不少于2篇的35位学者处在我国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并且此35位学者中大多属于3人以上的合作关系.其中朱启莹、张林等12位作者所形成的合作网络最大.不过就整体而言,合作人数少于3人的合作群依然占据多数,缺乏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合作关系.
为了系统且形象地呈现体育消费领域样本文献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利用CiteSpace对其全部机构进行分析和共现得出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2).
从发文数量上来分析,山东大学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并列第一,发文数量均为9篇,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位于第二,发文数量为7篇,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位于第三,发文数量为6篇,西安体育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发文数量均为5篇,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发文均为4篇,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以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等8个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均为3篇.
从合作关系的角度分析,以山东大学体育学院为核心,包括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内的机构合作网络最大.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单个的原点,这说明许多的研究机构都是单独发文,表明目前体育消费领域的研究中,仍然缺少跨院校、机构的研究合作.就所研究机构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目前体育消费的研究已经分布于许多地区和院校,但是总体上东部和中部相对发达的地区较集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西部等地体育消费相关研究仍待进步.
通过1998—2022年之间的文献分布情况,并结合实际调试效果,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以每2年为一个时间切片,节点选项为关键词,经调整后得到我国体育消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3).将出现频次位于前10位的关键词进行总结,将之与各自的频次和中心性进行归纳汇聚成表1,这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与其中心性之间的联系.
图3 体育消费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突出关键词出现的频数和地位,隐去了出现次数较少的关键词公共体育、家庭收入等.在此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代表这类关键词出现次数频率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关键词之间存在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越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越大.
在我国体育消费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中,“体育消费”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其次是“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他们与其他关键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处于核心地位,从侧面上也反映出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关系密切.在我国经济进入动力转换以及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关口,消费承载了越来越多的重要任务.作为新兴消费重要领域,随着体育健身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支撑形成发展新动能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供给侧质量低下、专业人才缺失等方面的挑战[4].在此基础上我国体育消费应运而生.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数以及中心度也能够反映当前的研究热点,反映当前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5].因此,在图3的基础上,根据CiteSpace的共现统计功能,以出现频数和中心度处在前28位的关键词为依据,可以将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的研究热点分为4类.一是由体育经济、体育市场、体育产业、体育产品等核心关键词构成的,能够对体育消费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研究主题.二是由城镇居民、城市居民、大学生、居民、体育人口等关键词构成的,与体育消费主体相关的研究主题.三是由体育需求、影响因素、现状、对策等关键词构成的,与体育消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主题.四是由产业融合,体育旅游等核心关键词构成的,与体育消费跨界融合的相关研究主题.
利用CiteSpace软件,以每2年为一个时间切片、检索类型选择为关键词,对1998—2022年度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运用寻找最优路径的方法对所导出的可视化图谱进行修剪和整理,最后得出体育消费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
聚类模块度Modularity Q=0.6278,Weighted Mean Sihouette S=0.9229.在聚类分析中,Modularity作为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其值越大表示网络结构越稳定,模块化越显著,而Sihouette作为聚类效果的评价指标,其值越接近1则表示网络的同质性越好,在0.5以上就可认为该聚类的结果合理,由此可看出该聚类效果较好.图4中所呈现出的13个聚类团均有自己的编号,其中编号越小代表着此聚类团所包含关键词的数量越多,同理可知编号越大所包含关键词的数量也越少.通过对这13个聚类团的核心关键词以及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些聚类团分为5类.
图4 体育消费关键词聚类图谱
3.2.1 发展依托
体育运动消费发展依托的问题,由聚类0、1、2、9、10组成.这些聚类包含了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体育经济、体育市场、体育锻炼、体育管理、体育用品等核心关键词.聚类0主要是围绕着体育运动消费的一种具体的依托类型——体育旅游展开的,涉及了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增长、老年人参与体育旅游的情况、物态环境以及生长经营战略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该聚类中有核心文献重点对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6].聚类1、2、9、10则是从不同的抽象层面对体育运动消费进行研究.聚类1、2、9则是探讨了体育运动消费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和体育市场之间的问题,主要内容分别是体育场馆建设、体育产业文化培养以及“互联网+体育”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公众收入水平、体育企业经营收入以及国家经济结构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市场开发、体育用品以及体育服务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聚类10则主要探讨了体育消费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主要涉及了降低疲劳程度、享受消费过程以及不同家庭规模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3.2.2 地域特点
体育运动消费产生和发展由聚类3、8组成.聚类3包含了体育需求、消费升级、大众体育、经济收入、消费成因、体育观念以及体育供给等核心关键词,主要围绕不同地域人民的消费特点和经济水平来阐述各地区人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探讨了转型时期我国体育需求的成因、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7]以及体育需求和体育供给之间的问题,重点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体育消费发展情况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对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构建与指数开发有所涉猎.聚类3中的文献也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对我国整个体育产业结构的影响[8].聚类8包含了价格、动机、消费者以及以及行为等核心词汇,该聚类着重研究了网络媒体、消费认知水平、消费者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地域对消费者消费动机所产生的影响,充分阐述了我国体育运动消费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原因.
3.2.3 消费主体
体育运动消费主体的研究由聚类4、5、11组成,包含了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城镇居民、高校、健身意识、消费水平、消费时间以及假日活动等核心词汇.聚类5主要是从不同地区来探讨各地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情况,如对江苏省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影响当地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因素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9];对青海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数量共计166万,占青海省总人数的92.37%[10];对福建省城镇居民的的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需求以及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11];对整个西北部地区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意愿及状况进行了研究[12-13];除此之外,还有文献对全国城镇居民的个体特征以及体育消费动机做了定量分析研究,文章分别研究了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年收入与其消费动机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了详细的结论[14].而聚类4除了对厦门市、安徽省、山西省、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外,还就全民健身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聚类11的核心关键词是高校,该聚类以高校为限定范围,将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科教人员作为体育消费的主体对其运动状况、身体素质、体育消费特点以及水平进行研究[15-18],还有文章对假日经济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
3.2.4 发展背景
体育运动消费发展所处时期的问题,由聚类12组成.该聚类主要从时代背景下,探索新兴科技、政策文件与体育消费发展的关联.该聚类包含了新时代、数字经济以及产业融合等核心词汇.该聚类有相关文章专门就数字经济如何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和动力等因素进行了研究[20];对新时代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挑战以及路径进行探讨[21],充分将体育消费与当前的国家形势以及发展趋势有机的结合起来.
3.2.5 问题完善
体育运动消费不断完善的问题由聚类6、7组成.这两个聚类主要包括对策、调查、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参与形势等核心词汇,着重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情况和健身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体育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远高于参与型体育消费指出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22];农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单一[23];残疾人在体育消费品的购买数量上和消费人数上与正常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4];西安市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生理性需求要远远高于对心理性和社会性需求,并且他们的体育消费具有一次性的特点[25]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合理化且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努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的主体,鼓励人民积极进行体育消费[22];提高农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23];加大对残疾人士的社会保障力度[24]等,这两个聚类中的文献针对性的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人群体育消费过程中出现的症结,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出了具体分析,最后给出了建议,为我国体育运动消费今后的发展和完善贡献了力量.
在对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TimeZone View的视图方式对我国体育运动消费研究的关键词网络进行呈现,得到了我国体育运动消费关键词的时间脉络图谱(图5).
图5 我国体育消费关键词时间脉络图谱
在图5中,节点和名词体积越大则代表相对应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例如“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体育强国”等.从发展的时间和不同阶段发展的重点来看,我们可以将1998—2022年间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13年,第二阶段是2014—2018年,第三阶段是2019—2022年.
3.3.1 开创阶段(1998—2013年)
体育消费时间脉络图谱清晰地呈现了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包含体育消费、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大学生、女性等.这一时期我国体育消费处在萌芽状态,各个地区、人群体育消费的发展模式和方向都有待商榷.在开创阶段,我国学者从宏观上对我国体育消费状态进行总结,今后的发展进行探索,着重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体育消费的现状、消费行为、消费困境以及发展趋势和对策等因素进行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区域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江苏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西藏自治区、西北部地区等;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居民、农民工、大中学生、高校教职工、女性、老年人、少数民族以及弱势群体等;所涉及研究方向包括各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现状、指标和消费结构,体育产业、体育产品、体育经济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体育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3.3.2 初步发展阶段(2014—2018年)
在对各地区及人群体育消费相关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体育消费在第二阶段得到发展,研究方向及内容更加贴合时代发展趋势,核心关键词包括“产业融合”“消费动机”“产业融合”“互联网+”等.学术界对体育消费的内涵及概念的理解逐渐从混淆到明晰,对此领域今后发展方向的把控也从困惑走向明朗.与此同时,2015年我国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促使体育领域紧跟国家步伐.在这一时期内,我国逐渐开始了体育产业与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学术界对体育产业与体育产品、体育消费之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3.3.3 高速发展阶段(2019—2022年)
随着我国体育消费的不断演化,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进入到了高速发展阶段.每年发文数量略多于第二阶段却远少于第一阶段,但是质量相较于前两个阶段却有所提高.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显著减少,这表示在这一阶段有关体育消费的研究领域较为分散,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物联网、大数据、数字经济以及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不断地被运用到体育消费发展当中,体现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不断与时代交融、适应.通过对本阶段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内容为:新时代、后疫情时期、经济转型时期下我国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的价值、现状以及发展路径;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兴科技的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体育消费发生何种变化;我国体育消费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总而言之,这一阶段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具体,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多元,“数字经济”“体育强国”“新发展格局”“新经济形态”等领域与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愈发受到关注.
通过对我国体育消费知识图谱分析,尤其是对聚类和演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着重对以下两个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消费的研究热点亦不相同,我国不同时期体育消费的研究热点在对体育消费聚类图谱(图4)和时间脉络图谱(图5)的分析中已做了详细介绍.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当前体育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先进科技手段不断与体育进行融合.“数字经济”“新经济形态”等领域与体育消费之间的联系愈发受到关注.专家们把研究对象按照人群与地区来进行划分.我国各地区风俗习惯和经济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地区居民体育消费习惯和水平亦呈现出较大区别.学者们对此领域的探讨亦是激烈,着重对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西北部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域居民的潜在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消费特点、各地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论证.例如:研究表明陕西省不同阶层居民的潜在体育消费需求差距大,低收入人群体现出对名牌体育服装的渴望[31];学者认为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完善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都能够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32]等.与此同时,按不同人群划分研究对象是另一种研究形式,研究人员对包括女性、城乡居民、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职工、学生及弱势群体等不同人群体育消费水平、行为、现状等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山东省农民出现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结构单一等问题[33];不同年代的女性对体育实物项目和体育锻炼场所的选择均不相同[34]等.
对我国体育消费发展理念与路径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体育产业演进规律,对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问题、发展理念及路径进行分析.在众多文章中,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消费的持续发展必然要符合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这表示对国内市场的极大重视,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增长点,必然大有可为[26];互联网、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兴科技的产生促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体育零售模式的发展,塑造了我国体育新业态[27];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得到高速发展,体育消费的数额却没有显著增长,亟待我们思考解决[28].在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居民消费观念落后、不同区域发展不均衡、消费结构单一、供给侧质量有待提高、消费基础薄弱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等[29-30].基于此,专家们主要从顶层设计、供给侧质量、居民消费意识、软硬件设施等不同方面的升级完善来探讨我国体育消费未来的发展策略.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消费形态,体育消费不仅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98-2022年间有关体育消费的核心文章为依据,以研究主体为基础,对我国体育消费热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和不同阶段的划分对其研究趋势进行归纳,通过时间聚类对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发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各不相同.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和具体,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多元.愿本文能为我国体育消费及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也期望为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