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艺芳,李娟,赵文莉,贾杰,卢洋,郭靖,千一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口腔科,河南 开封 475000)
龋病是发生在牙体硬组织上的慢性进展性破坏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最高发的儿童口腔疾病之一[1]。同时,致病菌还会引发牙周组织炎症,严重者造成咀嚼器官的丧失,影响患儿咀嚼进食、说话发音等功能,若儿童长期处于龋病及其继发疾病的困扰,其生长发育、骨骼比同龄正常儿童发育迟缓,甚至发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全身性疾病,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目前,开展健康教育[3]是针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干预措施之一,儿童阶段尚未形成完全的口腔护理意识,是培养良好口腔护理意识、健康口腔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形成的口腔健康行为很有可能会对该儿童造成终生影响,所以健康教育应该以提升儿童自我口腔保健意识[4]、规范口腔卫生行为[5]为主要宣传目标,最终达到口腔疾病预防、日常口腔卫生维护的目的。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202例口腔疾病儿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护理组(101例)和对照组(101例)。护理组女51例,男50例;年龄6~15岁,平均(8.11±1.23)岁;口腔疾病类型为龋齿65例,牙龈炎15例,牙周炎15例,其他6例。对照组女55例,男46例;年龄6~14岁,平均(7.75±1.20)岁;口腔疾病类型为龋齿68例,牙龈炎11例,牙周炎17例,其他5例。两组年龄、性别、口腔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1)纳入标准:①年龄6~15岁;②有正常理解与沟通交流能力;③患儿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口腔畸形者;②智力与语言沟通障碍者;③依从性差者。
对照组接受正常口腔检查流程和常规口腔健康教育:嘱患儿平躺于牙科椅,在人工光源下使用相应规格探针、平面口镜、牙线棒、消毒棉签、消毒纱布等口腔科器械探查,从口腔左下部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检查并记录有无牙周炎症、龋齿、出血、牙菌斑等口腔疾病状况和口腔卫生条件,详细记下发生口腔疾病的位置、数目、处理方案、方案效果,术后由科室护士按照《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2013版)[6]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口腔健康知识,指导掌握正确牙齿清洁姿势,减少甜食摄入,保持口腔卫生,嘱咐患儿及家属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
护理组接受正常口腔检查流程和全程规范化管理,正常口腔检查流程与对照组一致,全程规范化管理如下。(1)组建全程规范化管理干预团队。由1名口腔科护士长作为组长、临床口腔护理经验≥5 a的主管护师及责任护士各2名作为组员,共同组建管理团队,组长组织组员展开儿童口腔全程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培训,包括儿童口腔相关知识、全程规范化管理原理、临床实际突发情况注意事项,考核上岗。(2)完善全程规范化护理方案。查询患儿口腔病历、临床口腔病情检查、考虑患儿护理需求、结合临床口腔护理经验,组内成员头脑风暴制定全程规范化管理方案,展开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发放儿童口腔知识画册、播放儿童口腔知识动画,演示日常口腔自我护理重点,设计儿童口腔知识互动小游戏,将口腔知识、日常护理、饮食管理放在游戏中寓教于乐传递给患儿及家属,纠正口腔不良习惯,观察口腔术后不适反应,护理小组成员应怀有关切和蔼的态度、轻柔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最后记录管理效果,提供管理后总结改进的书面资料。(3)优化管理机制。全组召开会议分析改进口腔科全程规范化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分工组内成员管理职责,组长监督组员落实管理工作,后续考虑到儿童口腔治愈率和护理效果,可以选择扩大管理宣传面,不仅只为来科室就医的儿童提供护理服务,还可为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口腔健康或不健康不自知的儿童提供护理支持和健康宣传。两组持续护理6周。
(1)口腔健康质量。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child 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COHIP)[7]是用来测试患儿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水平,其中关于口腔健康消极影响的占28个条目,关于积极影响的占6个条目,该表一共包含34个条目;具体衡量口腔标准分为口腔疾病症状、口腔功能障碍、自我评价、社会情绪健康、学校环境影响这5个方面。量表中各条目评分级别为0~4分采用了Likert 5级评分标准;COHIP总分与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水平成反比。(2)口腔健康行为。在护理后通过复诊沟通了解患儿口腔健康行为改变人数,口腔健康行为项目主要包括每日刷牙次数≥2次、掌握正确牙齿清洁姿势、每周摄取甜食次数≤2次、每次饭后漱口等[8]。(3)口腔健康状况。观察护理前后患儿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及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9]。(4)龋齿患病情况。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龋齿诊断标准[10]:牙齿存在明显龋洞于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或破坏明显釉质下,或可明显探得软化洞底或病损洞壁;牙冠存在龋洞造成个数不等的永久填充物,伴有不同部位龋损;牙冠存在龋洞造成个数不等的永久填充物,不伴有龋损。(5)家属满意度。记录护理后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主要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两组患儿护理前COHIP评分中各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的COHIP评分中各项均降低,且护理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口腔健康质量比较分)
护理后,护理组患儿每日刷牙次数≥2次、掌握正确牙齿清洁姿势、每周摄取甜食次数≤2次、每次饭后漱口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护理后,护理组患儿mSBI、mPLI、P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口腔健康行为对比[n(%)]
表3 两组口腔健康状况对比
护理后,护理组患儿乳龋率、恒龋率、充填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护理后,护理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龋齿患病情况对比[n(%)]
口腔健康行为分为以下几部分:口腔卫生、自我口腔保健行为及口腔健康体检、预防保健措施、口腔疾病就医等行为[11]。口腔健康行为可以极大降低儿童口腔患病率[12],增强口腔免疫力,提升牙龈健康。儿童使用正确规范的刷牙方式和频率合适的刷牙次数,可清洁牙面及口腔黏膜,降低食物残渣残留,清除牙菌斑,减少口腔有害细菌;减少每周甜食频率,摄入甜食后因糖类为碳水化合物且有黏腻性,顽固残存在口腔内滋生细菌形成菌斑堆积,更易酸化溶解牙釉质[13];口腔疾病发生后病情较隐蔽,特别是乳牙龋齿发生速度极快,加之患儿对就医了解不完全容易造成恐惧,抵触就医,将儿童口腔疾病带入患病-抵触就医-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保持一定频率的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口腔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亦有利于消除患儿就诊时的牙科焦虑,引导和谐的医疗氛围。另外,在牙膏选择上,国际上认为日常使用含氟牙膏是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相对直接、相对廉价的方式,是降低国家儿童患龋率重要因素之一[14],因牙膏中氟化物与组成牙齿的矿物盐(硅酸钙、磷酸钠)等组成含氟矿物盐,修复牙釉质,抑制牙面脱矿,增强牙体表面的牙齿强度,促进再矿化早期龋齿,增加牙齿抗龋能力,减少龋齿发生[15]。
处在意识尚未独立的儿童,对事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通常依据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对口腔健康实际情况认识不足,难以做到保持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对未知的治疗行为感到恐慌,因此,应从儿童口腔健康出发寻求更加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全程规范化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护理组患儿COHIP评分中各项较对照组均降低;护理组口腔健康行为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护理组口腔健康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护理组龋齿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护理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故全程规范化管理在提高口腔行为能力、恢复口腔健康状况、改善儿童龋病、增加家属护理满意度上均优于一般口腔护理。相比于不够全面的常规护理,全程规范化管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将管理层面扩大为儿童-父母-学校,父母作为儿童监护人和最亲近的人直接影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学校作为儿童大部分时间的群居地,是宣传教育的最大平台,制订学校层面的口腔健康教学计划,可以防止儿童间不良观念相互影响,纠正口腔恶性习惯,极大帮助在校儿童建立口腔健康意识,掌握口腔健康知识,形成口腔健康习惯,实现儿童口腔健康的长足发展。
全程规范化管理在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应用后,有利于少年儿童建立口腔健康意识,掌握口腔健康知识,形成口腔健康习惯。建设儿童口腔健康事业重要的是需要多方力量参与,为儿童口腔安全实现全层面全方位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