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尚,董梦真,侯晓辉
(1.漯河市中医院 康复科,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公共卫生科,河南 漯河 462300)
膝关节炎高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及其周围疼痛、僵硬、肿胀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行走时失去平衡、关节屈曲挛缩,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极大[1]。临床尚无针对膝关节炎的特效疗法,西医一般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关节内注射软骨保护剂来改善病情[2]。中医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其中针刺治疗膝关节炎的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膝关节功能。通过针刺,可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而补泻手法主要分单式补泻法和复式补泻法,临床主要采用平补平泻等单式补泻法,而复式补泻法相对应用较少[3]。赤凤迎源针法作为传统复式补泻法,明代《金针赋》记载其有“通关过节催运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关节周围经络不通、气血壅滞之证[4]。本研究通过观察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膝关节炎的效果及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总结针刺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经验。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漯河市中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1)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1年版)》[5]中膝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符合《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4版)》[6]中风寒湿痹型;③年龄≥40岁;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过其他治疗膝关节炎的药物或接受过其他疗法者;②无法耐受针刺治疗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④膝部溃疡、感染、瘢痕、创伤者;⑤合并肿瘤或骨结核者;⑥存在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⑦合并其他下肢疾病者;⑧合并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3)剔除标准:不愿意继续配合试验或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治疗、主动退出研究者。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因膝部皮肤创伤而退出研究,剩余41例;研究组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针刺而退出研究,剩余41例。研究组中男14例,女27例;年龄44~69岁,平均(54.51±5.52)岁;病程3~9个月,平均(6.32±1.75)个月;单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23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49~70岁,平均(55.02±4.56)岁;病程3~10个月,平均(6.44±1.87)个月;单侧发病19例,双侧发病2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南京易亨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300)口服,每次75 mg,每日1次;法莫替丁片(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154)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接受平补平泻针法针刺治疗,患者平躺取卧位,检查膝部是否有溃疡、损伤等,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膝部,选用0.30 mm×50 mm规格的毫针,参照《针灸学(新世纪第四版)》[7]选穴,主穴取内外膝眼、血海、阳陵泉及阿是穴,行痹配膈俞,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针灸实施前,常规双手消毒,行指切进针法,90°直刺进针至腧穴深层(约30 mm处),随后同时进行提插、捻转,指力均匀,提插幅度以3~5分为宜,捻转角度为180°~360°,频率约60次·min-1。再退针至腧穴浅层(约20 mm处),待针下得气,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均匀地提插、捻转,留针5 min,各穴位均行针1次,每隔5 min行针1次,共留针2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研究组接受赤凤迎源针法针刺治疗,主穴取内外膝眼、血海、阳陵泉及阿是穴,行痹配膈俞,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消毒、得气操作同对照组。待针下得气,采用赤凤迎源针法,即针体自摇,退至腧穴中层(约25 mm处),再次同时进行提插、捻转,得气后用拇指、食指执持针柄,由针根部自下而上沿针柄细细捻搓数次,张开双指施以一搓一放的飞法,搓呈约720°,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留针5 min,各穴位均行针1次,每隔5 min行针1次,共留针2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1)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评估临床疗效。显效: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改善,活动功能接近未患病状态。有效:膝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膝关节仍旧疼痛、肿大、活动受限。
(2)膝关节疼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评估。VAS评分范围为0分(完全没有痛感)~10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得分越高说明患者主观感觉越疼。
(3)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10]: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估。该量表分为3个维度(日常活动关节功能、疼痛、僵硬),共24个细项。WOMAC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其中无赋0分,轻度赋1分;中度赋2分;重度赋3分;非常赋4分。得分范围0~96分,分值越低表示下肢运动功能状态越好。
(4)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1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评估。该量表包括膝关节评分和功能性评分两部分,膝关节评分分为3个维度(疼痛、活动度、稳定性),功能性评分分为2个维度(行走距离、上下楼梯),其中疼痛、行走距离、上下楼梯均50分,活动度、稳定性均25分。AKS分值越高表示下肢运动功能状态越好。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M(P25,P75),分)]
治疗后,研究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分)
治疗后,研究组AKS中疼痛、活动度、稳定性、行走距离、上下楼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AKS评分比较分)
祖国医学将膝关节炎归属为“骨痹”,认为其发生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不畅而发病,其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12]。因此,对症治疗宜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灵枢·周痹》有载:“故刺痹者……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这表明通过针刺治疗痹证是有效可行的。赤凤迎源针法出自《金针赋》,与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合称飞经走气四法,为前人针法之精华,其中赤凤迎源针法有行气、守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的研究组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80.49%),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膝关节炎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由于赤凤迎源针法是复式手法,结合了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多种单式手法,针刺刺激强度较单一平补平泻针法更强,得气行气守气效果更好[13]。在选穴上,内外膝眼为治疗骨痹的要穴,二穴主治下肢不遂,以赤凤迎源针法针刺膝眼有扶正祛邪、散寒除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血海是脾经之血聚集之地,为活血化瘀的要穴,针刺此穴有加强行气活血的功效;阳陵泉主治膝肿痛、下肢痿痹,以针刺之可舒筋活络、强健筋骨;阿是穴即疼痛局部,刺激阿是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止痛[14]。至于配穴,行痹即风痹,治风先治血,取膈俞以活血祛瘀、和营消风;通痹即寒痹,由寒邪偏盛所致,取肾俞、关元振奋阳气而祛寒邪;着痹即湿痹,患者脾虚湿盛,取阴陵泉、足三里以健脾除湿。通过赤凤迎源针法针刺多穴,从而有效改善了患者膝关节疼痛、痹阻的情况。
此外,在腧穴配伍、针刺次数均相同的前提下,治疗后的研究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AKS中疼痛、活动度、稳定性、行走距离、上下楼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膝关节炎能较好地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赤凤迎源针法属于“通经接气之法”,用于关节阻涩而不得气者,作为通经接气的催气手法,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15]。通过赤凤迎源针法刺激腧穴,得气行气效果较平补平泻针法更加明显,在激发患者全身经气、促进气血运行的同时,增大了对穴位及骨骼肌细胞的刺激效应[16]。而产生的刺激效应会沿经络持续扩散,不断强化叠加刺激量,加强疏经理气、通利关节的效果,促使膝关节更快地恢复功能活动,有助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膝关节炎效果良好,能较好地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