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亚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受损,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1]。抑郁症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睡眠障碍等[2]。研究显示,约1/3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患有抑郁症[3]。脑卒中后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而且还与高死亡率具有一定关联性[4]。由此可见,预防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分为药物干预及非药物干预两种形式,由于长期口服抗抑郁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和肢体震颤等不良反应,故非药物干预成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更常见选择[5]。心理应激是个体面对一些威胁或挑战时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6]。据报道,心理应激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关,发病突然、神经功能缺损、慢性疼痛等因素会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更为强烈的应激反应[7]。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的精神状态研究多集中于消极心理状态,尽管心理应激、抑郁和焦虑人群已被证明在脑卒中患者中高度重叠,但对于心理应激和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仍较为少见[8]。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应激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提供参考。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42~75岁,平均(60.21±7.43)岁。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9];(2)抑郁组患者同时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10];(3)意识清晰,能配合完成各类量表的评定;(4)生命体征平稳,不具有严重并发症;(5)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精神疾病史;(2)正在服用抗精神障碍类药物;(3)中途退出或转院;(4)干预期间依从性较差。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使用抑郁自评问卷(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分为抑郁组(17例)和非抑郁组(63例)。收集抑郁组及非抑郁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家族脑血管疾病史、偏瘫情况、缴费方式、对疾病了解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家庭支持、护患关系、是否开展延续性护理等方面资料,使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stress response questionnaire,SRQ)对抑郁组及非抑郁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做出评价。
SDS问卷:用于评估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条目2、5、6、11、12、14、16、17、18、20为反向评分,其余为正向评分,总分100分,以52分为分界值,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症状越重。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SRQ问卷[11]:用于评估个体对应激源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包括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3个维度,共2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14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程度越高。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
抑郁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了解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家庭支持、护患关系、延续性护理、SRQ评分等方面与未抑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病程、家族脑血管史、偏瘫情况、缴费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抑郁组和未抑郁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将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作为因变量(Y),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X)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赋值结果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缺少家庭支持、护患关系一般、未开展延续性护理、SRQ评分低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评分及SRQ总分均与脑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r=0.358、0.319、0.332、0.401,P<0.05)。见表4。
表2 自变量赋值表
表3 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表4 心理应激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12]。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程呈现动态变化,对脑卒中患者具有长期影响[13]。脑卒中后抑郁不仅是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4]。目前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多集中于脑卒中相关生物学因素,而社会心理学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心理应激作为一种个体缺乏应对威胁的能力时,消极情绪和功能状态的变化,与更差的脑卒中预后结局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15]。Hinwood等[16]研究显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压力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能会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而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心理应激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为早期干预脑卒中后抑郁提供依据。
杨本德等[17]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因脑卒中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难度较年轻患者大,对他人的依赖和患病后的不安全感更为强烈,更易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这提示老年患者较青年患者更易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的情况。许多研究都支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具有相关性,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就越差,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更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引发脑卒中后抑郁[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神经功能受损可能引发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缺少家庭支持、护患关系一般、未开展延续性护理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这提示在脑卒中患者的病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同样具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持是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患者劳动能力的减退和家庭及社会地位的改变等问题会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易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19]。另外,护理干预也对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具有一定作用,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更加全面地认识病情,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具有一定帮助,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性护理,针对性地督促患者进行锻炼,保证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得到优质的康复指导,有利于减轻患者出院后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康复的信心,进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风险[20]。
SRQ是浙江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姜乾金团队基于应激理论模型编制的问卷,可评估个体的躯体、心理反应及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1]。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RQ评分低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这表明脑卒中患者心理应激与抑郁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参与本研究患者的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评分及SRQ总分均与脑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这提示心理应激程度越严重的患者,其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风险就越大。分析原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常伴有偏瘫、疼痛、失眠等症状,较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并且,患者在面对突然发生的疾病以及陌生的医院环境,会产生无助、无力、自责等负面想法,导致患者具有较严重的心理应激症状,更易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以消积的心态面对治疗,进而影响机体的内分泌活动,造成患者抑郁情绪加重,提升了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风险[22]。
心理应激与脑卒中后抑郁具有一定关系,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强化心理应激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