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功能

2023-12-06 07:35:44◎卫
文化产业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国画画家创作

◎卫 红

■历史记录功能

中国画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可以将历史事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相较于文字记载,绘画作品记录和呈现历史事件的效果更加直观。历史题材的中国画不仅能够为后人还原和再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和情形,还隐含了历史事件之外的诸多信息。历代宫廷画家创作了不少历史题材作品记录各朝代发生的重要事件。例如,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记录了唐朝时期吐蕃使者禄东赞面见唐太宗,向唐王朝请求和亲的历史事件。通过《步辇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唐代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外在样貌特征、礼节仪式,以及人物的尊卑地位、神情仪态等;同时,从画面中也可以间接推测出唐代的民族关系,感受到唐王朝威严昌盛、包容开放的盛世气象。其中,人物的衣着饰品、表情仪态等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文化状况等。画面中人物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历史再现于眼前。

再如,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描绘了韩熙载的生活状态,同时画面中的陈设器皿、乐器、家居布局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画中情景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文娱活动、生活习惯、服饰风格,以及音乐艺术的发展状况等。又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不仅是一件珍贵的中国画作品,还为后人研究北宋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史料依据。其画面丰富翔实,画面中行人形形色色、熙熙攘攘,商铺林立,摊位密集,各行各业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画中的建筑物刻画精致,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向人们呈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通过人物的活动反映出北宋时期百姓的民风民俗等。这种生动且翔实的记录是文字记载所不能及的,文字记载对历史的呈现需要经过读者在脑海中的加工和还原,而图画的描绘是直观的,使观者如同穿越至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点场景,给人一种亲历历史的真实感。

中国画不仅可以记录历史事件,还可以反映先辈的思想观念。例如,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传达了战国时期国人对生死大事的认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后之事的幻想。通过绘画作品,我们得以看到古人的气质风貌,窥视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理想观念。

当下,中国画的历史记录功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画画家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伟大时代的赞美,争先恐后地创作出大量反映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生活的中国画作品。伟大的时代也为中国画画家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代中国画画家更应当肩负起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把历史描绘好,把文化传承好。

■政教功能

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艺术与政治、宗教、道德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历代统治者、文人、画家、画论家都十分重视和肯定中国画的政教功能,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写道:“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曹植认为“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画赞序》)。可见画家在创作中会将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隐含在自己的作品中,或赞扬或批评,或崇敬或谴责,并将这种道德好恶与是非功过的评判传达给世人,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如画家在创作中会将品行高尚的人塑造得伟岸深沉,让人不由心生敬仰;画奸佞小人则会刻画出其狡诈奸邪的神态,令人厌恶鄙夷。曹植在《画赞序》中写道:“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曹植的这段话从欣赏者的角度说明了人们见到不同的画所产生的不同态度。观者见画时油然而生的情感已然证明了中国画的政教功能。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以封建礼教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借助宗教思想来教化世人。宗教思想的宣扬和传达同样依赖艺术作品,纵观中国画发展史,宗教题材的中国画作品数量庞大。陆探微、曹仲达、吴道子、张僧繇等都是成就极高的宗教画家,佛像、僧人、观音像、罗汉像等是古代中国画画家热衷表现的题材。例如,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图》画面效果生动形象,将地狱的惨状呈现给世人,使人观看后心生畏惧,从而达到劝诫世人弃恶从善的目的。

东晋画家顾恺之以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中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绢本绘画作品《女史箴图》,通过对多个不同故事情节的描绘,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女子道德品行的要求。《女史箴图》将作为道德典范的故事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生动有趣,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画面所传达的深意,与画面中人物的精神产生共鸣,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效仿这些美好的德行并以此为荣,起到了教化世人的作用。

历史画、宗教画的教育功能较为明显,然而,中国画中山水画、花鸟画同样具有政教意义,只是其表达方式相对隐晦。花鸟画的题材通常是一些被人为赋予了积极意义的物象,如竹子代表刚直不阿的气节、梅花代表高洁顽强的精神、松树代表谦逊坚韧的品质等,画家在描绘这些题材时也会有意识地处理物象的形象特征来表现出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品质。例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竹竿细劲挺直、遒劲清瘦;竹叶参差错落、浓淡相宜,体现出画家高风峻节的君子风度。再如,沈周的作品《庐山高图》,这幅画是沈周为他的老师贺寿所作,画面笔法缜密细秀,格调高雅苍润,山峦浑厚而又质朴。在此图中,沈周极力刻画出庐山仰之弥高、大气磅礴之象,以彰显师恩浩荡的主题,同时也传递出画家对高尚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涤荡。

相较于理论的说教,中国画的政教作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其原因有二:第一,理论说教以直接教育为目的,而中国画作品的政教功能是含蓄的。面对中国画作品时,欣赏者首先是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它,政教作用发生在观者欣赏画作的过程中。中国画的政教作用是欣赏者主动与画面传达的精神进行互动而产生的感悟,不仅不会引起受教者的抵触,而且会让受教者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体现出中国画寓教于乐的特点和优势。第二,中国画的受众更加广泛。在古代,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观赏中国画作品受到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画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现代社会,中国画借助现代科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街道上的广告位、便捷的网络资源等都可以成为中国画作品的展示平台,人们在生活中不仅能随时随地获得审美享受,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中国画的政教功能要求当代中国画画家在创作中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中国画画家要创作出服务人民、对社会历史发展有利的中国画作品。

■审美娱乐功能

从画家的角度来讲,中国画的审美娱乐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画创作要求画家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画家需要在大自然或生活中发现素材、获得灵感,这就需要画家保持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画家不仅要有观察世界的慧眼,有平和、宁静的心态感受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还需要一定的文化涵养来理解和感悟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画家将获得审美享受。其次,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需要将客观的美经过主观的理解和加工处理,然后以中国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画创作需要画家专心致志地投入创作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这种专注创作的状态可以使画家从世俗生活的疲累中解脱出来,获得身心放松和审美愉悦,培养画家的沉着气质与定力。最后,画家在创作完成后还可以从画作中获得审美享受。画家欣赏自己的作品不仅能以观者的角度获得画面美感的享受,还可以感觉到自身作画能力的提升,或从画面气韵中感悟内在精神的可贵之处,也不失为一种审美满足。

北宋画家郭熙认为山水画的作用是“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郭熙认为,观者为了游览的目的看画,画家也应当以游览的目的作画。通过赏画,为官的士大夫居庙堂之内也能于山水画作中游目骋怀,仿佛亲身游历于山林之中,满足了士大夫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对于观者来说,欣赏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沉浸于画面中的笔墨气韵,游历于画面所描绘的美景中,与画家的精神产生共鸣,便是一种美好的审美体验。与游览真山实景相比,中国画因其笔墨的韵味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画家在画作中倾注的精神品格,使得中国画比现实景物更有品味空间。例如,梁楷在《泼墨仙人图》中描绘的仙人形象无拘无束、潇洒不羁。梁楷用泼墨画法突出了仙人的精神气质。观者赏画时不仅会被仙人的形象感染,而且能体会到画家可爱又可敬、高傲而洒脱的性格特点,这种与画家情感上的沟通带给了观者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心灵净化功能

中国画对画家的品行修养有极高的要求。中国画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画家的精神世界。画家的道德水平、文化涵养、性情特点等在其画作中暴露无遗。所以,中国画不仅要求画家苦练作画技巧,而且促使画家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积淀文化涵养。中国画作品质量的精进与画家思想品德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画尤其忌讳画家有功利之心,与西方画工所绘制的订单画不同,古代中国画画家作画不以售卖为目的,所以没有媚世之心,中国画画家将中国画创作视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文化活动。

中国画画家借助中国画净化心灵、提升修养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中国画画家通过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同时也通过描绘这些物象来激励自己在世俗中洁身自好、坚守初心。例如,画家画梅花凌霜傲雪,借梅花高洁孤傲的品质表达自己不畏艰苦、洁身自好的品质;画家画苍劲常青的松树表达自己坚韧、谦逊的品格;画家画高山表达自己对高尚德行的向往;画曲折向上的山路表明自己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勇气和决心。郑思肖画兰花,疏花简叶,寥寥数笔体现了他清高淡泊的君子气节;他画兰不画根,暗喻亡国之后的自己也如这无根的兰花,表达了郑思肖对故国的忠诚与追思。画家在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时通常怀着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并与之产生共鸣,有自我怜惜的意味;画家在作画时受到鼓励和安慰,激励自己不妄自菲薄,要求自己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

第二,中国画重视气韵和意境,气韵与意境最能体现画家的精神品质。例如,文人画追求平淡天真、清雅脱俗的画风,这种画风也是画家高尚品德的象征。只有甘于寂寞、自尊自信、内敛低调、洁身自好、豁达包容的画家才能在创作过程中不骄不躁,才能画出平淡天真的画面气息。画家作画的过程也是磨砺其心性的过程,而画家心性又体现在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画作的气韵自省自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性修养。

■文化载体功能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画的气韵、笔墨、造型、设色、透视方法等都体现出中国思想文化。例如,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体现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国画中留白的运用就是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画的留白与不留白在画面中形成了对比,两者共同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道家思想认为“大象无形”,留白虽然在形式上是“无”,但是有“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的妙处,留白的“无”蕴含了中国画的气韵和意境,而气韵与意境正是中国画的最高追求。再如,中国画的透视方法与西方绘画不同,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是从一个点观察物象,而中国画是以游历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观察世界。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突破了视觉的局限和空间的束缚。在造型方面,西方绘画重视写实,而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中国画的最高理想突破了“形”的禁锢而追求外形之上的“本质”与“真意”。中国人的思维是概括的、归纳的,中国文化希望透过现象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找到统领一切的规律,也就是中国画画家追求的“神韵”。所以,中国画突破了外在形象的局限,在画面中以留白的形式作出主观取舍;又突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在画面中对物象进行重组,最终追求画面的神韵妙境。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画画家应当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画画家不仅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和学习有利于中国画发展进步的因素,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传统中国画的理念与技法。

中国画不仅具有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还因为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及历史责任赋予了中国画更多的价值。中国画不仅是文人墨客借物抒情、提升修养的方式,还担负着历史使命,具有政教功能及文化载体功能。如今,中国画的价值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掘和丰富。

猜你喜欢
中国画画家创作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酷炫小画家
《一墙之隔》创作谈
聪明的画家
大灰狼(2018年12期)2018-01-18 00:40:36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9:20:58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