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崔派唢呐:曲牌文化发展现状

2023-12-06 07:35王艺睿
文化产业 2023年33期
关键词:费县曲牌唢呐

◎王艺睿

曲牌是由历代艺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创作、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存在于不同的民间音乐中,如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曲牌被广泛应用于戏曲音乐中,不仅存在于“曲牌体”形式的戏曲音乐中,而且在“板腔变化体”的戏曲音乐中也会使用数量不等的曲牌。曲牌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声乐曲牌、器乐曲牌、锣鼓曲牌、吹打曲牌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将原本的曲牌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如添加装饰音、改变节奏、改变音乐结构等,进而创作出新的音乐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曲牌这一传统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下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音乐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此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需要,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大卫·索罗斯比在2003年《文化经济学手册》中提出了“文化可持续性”,他认为这一概念产生于可持续发展的广泛概念中。这个概念结合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意味着发展不会减缓或消亡,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延续和生态可持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前瞻性的视角。这种对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关注,还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内涵。至此,文化可持续的地位得以承认,文化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驱动力和助推器。

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社会持续、生态持续和经济持续,包括音乐的所有权、基础设施、音乐产业等方面。费县崔派唢呐质朴豪放,其最初在民俗活动中演出,后来逐渐在各种联欢活动、开业庆典、节日庙会中表演,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费县崔派唢呐在2019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以唢呐曲牌的传承为主体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

■崔派唢呐教育模式

音乐教育模式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两部分。当前,唢呐艺人的匮乏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盲目学习高难度的曲子,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打击自身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些教师依靠口传心授的方法授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丧失了对唢呐的兴趣。崔派唢呐既有传统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又有学校制度化的专业教育模式。崔派唢呐的传承人崔士广先生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他从小跟随家人学习唢呐艺术,后师从唢呐演奏家刘炳臣先生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其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非正式教育

崔士广在学习唢呐时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口传心授”。唢呐的记谱方式一般是工尺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会让学徒在一旁观摩揣测,以此来记住旋律。唢呐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民俗活动的现场。在费县等鲁西南地区,流传着“人不亲艺亲,和尚不亲一家亲”的说法,但是对于唢呐技艺的传承却有“宁帮十吊钱,不把手艺传”的说法。在非正式教育模式中,唢呐学徒要从打击乐器开始学起,如梆子、小镲等,熟练掌握节奏之后再学习吹奏唢呐。因为之前学习打击乐器的铺垫,学徒对唢呐乐曲的旋律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学习唢呐时,学徒可以通过经验和实践掌握唢呐的演奏旋律和技巧。民俗活动表演结束后,师傅会对学徒的演奏技巧进行指导,这种“一对一”的传授形式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演出结束后师傅会给学徒一些演出费用,这意味着学徒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得到一些收入,这种师徒关系与大众概念中的“师徒”存在一定的区别。非正式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部分民间艺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对文字的掌握度不足,导致很多民间艺人的演奏风格、经验及演出时的加花变奏等技巧无法以书面形式保存和记录下来。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也造成了唢呐艺术相对保守的文化特性,削弱了唢呐艺术的文化影响力,使其逐渐发展为一种地域性文化。

正式教育

我国十分重视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崔士广先生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在学校开设的唢呐课程中融入了许多新的实践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在教材选择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对唢呐的兴趣,崔士广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对于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崔士广会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唢呐曲牌进行教学,比如《货郎儿》《采茶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原曲牌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加花演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在教学进度方面,让学生循序渐进,打牢基础,再演奏更高难度的曲目。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唢呐教学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需要掌握不同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使其自觉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崔派唢呐传承人

崔派唢呐传承人崔士广的爷爷崔富启跟随他的父亲崔凤云在民国时期从山西喜鹊窝一路辗转来到了沂蒙山区——费县新庄,在当地以吹唢呐为生,到崔士广已有五代传承。到了崔士广父亲崔怀山这辈,唢呐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崔士广父亲在费县是非常出名的唢呐手,不但唢呐吹得好,还在表演中结合了现代音乐元素,1990年临沂电视台为其拍摄了专题片《崔家唢呐》,在省电视台多次播放。到了崔士广这辈,唢呐演奏技艺大幅提升,并形成了个人演奏风格,可以用不同调式吹奏几十首传统唢呐曲牌。

崔家唢呐第五代传承人崔士广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起家,后在费县实验中学担任教师,在费县培养了大批以唢呐为主修乐器的学生。1995年,崔士广来到临沂,担任临沂市第一中学教师,在临沂勤勤恳恳地为唢呐的传承与发展作贡献。如今崔士广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如北京、天津、福建、湖北等地。

■崔派唢呐的表演形式

在费县,唢呐班会参加许多传统仪式庆典,其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费县地处鲁西南地区,因此当地的唢呐艺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唢呐班使得唢呐艺术得到完整、活态的保存,其与民俗活动相互依存。唢呐班在以前主要服务于民俗活动,现在其业务已扩展到子女升学、开业庆典、小孩百日等风俗礼仪中。在过去,唢呐艺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艺人被称为“下九流”。唢呐艺人会与棺材铺经营者、扎纸匠人等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会自然而然地与唢呐艺人保持距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开放,唢呐艺人才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

不同艺人会对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并在长期演奏过程中形成一套个人的润饰模式和不同声部配合的规范,包括加花变奏、节奏变化、旋律润色、和声配合、宫调选择、音量变化等方面。

费县唢呐以鼓吹乐的形式进行表演,属于鲁西南鼓吹乐的一种。鼓吹乐曲牌受到宫调与乐器的影响,表现出的音乐风格和情绪也完全不同。以唢呐演奏的六字调为例,上=宫=D,二孔为dol;尺=宫=E,三孔为dol;凡=宫=G,五孔为dol;六=宫=A,六孔为dol;五=宫=B,筒音为dol。同一曲牌的不同调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演效果。《一枝花》是崔派唢呐班经常演奏的曲牌之一,属于吹打曲牌,以单一的唢呐音乐为主。由该曲牌组成的《一枝花》乐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散板段,旋律起伏,音乐如泣如诉。装饰音、滑音、气颤音的应用,以及音调中多次出现的四度上行跳进,增加了愤懑和悲伤的情绪,给人以声凄凄、情切切、肝肠寸断之感。第二段为中板,缓慢而凄婉的诉说性音调,仿佛在诉说旧社会为了三餐温饱而不断奔波的颠沛流离的游艺生活。第三部分是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欢乐的情绪与前面凄凉的音调形成对比。在其即兴性很强的部分,通过重复、分裂、移位、调式变换和紧拉慢唱等手段,使旋律富有激情。运用滑音、强烈的花舌、模仿唱腔的“苦音”和快速的双吐等技巧,营造出了欢乐的氛围,把音乐推向高潮,表达了苦尽甘来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对“苦音”(变徴)的运用,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以及模仿戏曲的技巧性片段,使得整部乐曲在节奏和旋律的结合上紧密呼应,一气呵成。

■崔派唢呐的发展现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建设包括乡村文明、民俗活动、风俗礼仪等方面。崔派唢呐的演出主要依附于乡村民俗活动。在费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论是丧葬仪式还是婚嫁礼俗,都要请唢呐班来演出,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演出场地一般在主家,演出之前崔派唢呐班会提前到主家搭台子。而现在,崔派唢呐班还会参加开业庆典等活动,会有专业人员提前搭好舞台,准备专业的音响设备、灯光等,崔派唢呐班的收入较之前也有所增加。

崔派唢呐艺人基本都是半职业化,除了靠演出赚取佣金外,还有其他工作。很多艺人都是地道的农民,需要种植土地,产出的农作物既可以食用,又能出售。演出后获得的酬金除了按劳分配给艺人外,还要购置设备。为了紧随时代潮流,崔派唢呐班除了可以演奏唢呐、笙、镲等传统乐器外,还可以演奏电子琴等西洋乐器,更配备有专业的麦克风、音响、LED灯等设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唢呐艺人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开门》是唢呐艺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其原本是一个比较短小的乐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演变成相对完整且复杂的乐曲。崔派唢呐在演奏时,不仅有调式的变化,还有许多加花变奏,在不同的调门上演奏出了不同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崔派唢呐的推广途径

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鲁西南唢呐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崔家唢呐在2019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前的多元化文化环境中,唢呐文化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

新媒体平台是传播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媒体平台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日常,也可以了解其他人有趣的生活。崔派唢呐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例如录制一些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中,或在一些演出现场进行直播等。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除了可以提高崔派唢呐的知名度,更大范围地推广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参与体验,使其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基于文化可持续理论,从教育模式、传承人、表演形式、发展现状、推广途径等角度对崔派唢呐进行了分析。唢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瑰宝,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怀,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费县曲牌唢呐
费县老兵的红色记忆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费县山岭地果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又听唢呐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山东费县:抓好县级储备 保障粮食安全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