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形式的行为干预模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2023-12-06 13:54马巧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家属患儿心理

马巧真

菏泽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274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是上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引起的,临床中常常表现为早饱感,腹胀腹痛,嗳气等,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与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1-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FD在小儿患者中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临床研究发现,我国小儿FD发病主要以6岁以上儿童多见,然而小儿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智力还尚未完全成熟,表达能力欠缺,再加上对医院的恐惧感,导致小儿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依从性极差,因此其护理工作也更重要。FD患儿在临床中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患儿对疾病的理解和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充分重视患儿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护理〔3〕。一对一护理模式,是指以患者为核心,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等,灵活应用各种护理技巧,围绕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该模式在我国护理领域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报道甚少。基于此,本次研究对收治的FD患儿进行一对一形式的行为干预,来探究其具体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菏泽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入选患儿均符合临床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4〕;②患儿年龄在4~14周岁;③患儿父母一方或双方陪伴治疗;④患儿家属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正常,有配合研究的意愿和能力。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疾病,心脑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免疫缺陷性疾病或终末期疾病;②无固定家属或监护人陪伴;③患儿或家属存在严重视听障碍、认知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导致无法正常交流;④依从性极差或中途退出研究者。本次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伦理号:山东菏泽市妇幼保健院2021第45号),入选患儿和(或)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对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患儿入院后向家属讲解医院病房环境和探视管理制度,介绍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护理人员遵照医嘱针对患儿临床症状进行病情观察,对症治疗和对症护理,督导患儿按时服药,观察评估药物效果,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清淡易消化饮食,帮助患儿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带领患儿进行适当户外活动;出院时向患儿家属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复查时间。试验组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一对一的行为护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个体化评估 患儿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一对一负责,收集患儿和家属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通过与患儿和家属交谈,了解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向家属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对主要陪伴者的依赖程度,患儿以往的住院史和住院体验,了解家属日常与患儿的交流模式,对患儿日常行为的引导方法;住院期间动态评估患儿和家属的疾病行为,了解患儿在服药,饮食,活动,心理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1.2.2一对一服药行为干预 遵医嘱按时为患儿发放药物,告知家属每种药物对患儿症状缓解的作用,指导家属观察患儿服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对于服药依从性差的患儿,护理人员可配合家属哄逗患儿,如告诉患儿“药物是甜味的”“吃下去药物肚子就舒服了”等,或者鼓励同病室表现良好的病友为患儿做示范,诱导患儿按要求服药。

1.2.3一对一饮食行为干预 护士在了解了患儿日常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向家属讲解患儿何种饮食习惯是不健康的,对疾病会有何种影响,该疾病患儿应该培养何种饮食习惯,帮助家属制定患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戒除计划,如患儿喜欢甜食,糖果,护士和家属可使用山楂,益生菌酸奶,水果等对疾病改善有促进作用的,具有甜味的食物来代替其他不健康的甜食,喜好肉食,油腻食物的患儿逐渐减少食用量,或者向患儿提出吃多少肉食必须配合多少健康蔬果等要求来引导患儿转变饮食习惯,指导患儿进食后避免立马躺下或剧烈活动,进食后可户外散步促进消食。

1.2.4一对一心理行为干预 住院期间动态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患儿进行治疗或症状显著和加重的时候,护理人员应首先安抚家属情绪,告知家属治疗护理操作是否有创,治疗护理仪器和用物与患儿接触时是何种状态,患儿症状改变和加重可能的原因等,以取得家属充分地理解,然后在家属的完全配合下,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患儿进行解释和安抚,在治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条件和情况允许时,向患儿提供玩具,动画片,游戏机等患儿喜欢的东西来转移其注意力,操作完成后通过摸头,微笑等动作对患儿进行表扬鼓励,日常工作允许时可与患儿共同玩游戏,看动画来拉近与患儿的距离,获得患儿好感。

1.2.5一对一生活行为干预 告知家属在患儿住院期间加强对患儿个人卫生的护理,勤换衣物,穿戴柔软保暖,避免腹部着凉,勤洗消毒餐具,保证患儿摄入饮食的卫生,培养患儿餐前餐后洗手习惯,大便后及时清洗臀部和肛周皮肤,保持皮肤干燥和内衣物清洁,日常生活中加强户外活动。出院前对患儿家属进行全面健康教育,让患儿家属充分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和日常护理措施,提高家属对患儿疾病管理能力,帮助患儿培养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症状改善 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感,腹胀,腹痛,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每一症状按照“无症状"到“症状明显影响生活”依次计0~3分,总评分计0~24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消化不良症状越严重。

1.3.2心理应激 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6〕于干预前后评估患儿不良情绪。HAMD量表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0~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抑郁情绪越严重;HAMA量表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0~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焦虑情绪越严重。

1.3.3生活质量 选用简体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普通适用核心量表4.0(PedsQL4.0)〔7〕分别于干预前后(入院时和出院前1 d)调查患儿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常用来评估2~14岁年龄段患儿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两大部分,社会心理功能又包括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3个部分,共23个条目,每个部分评分计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F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但该疾病具有病程长,疾病反复和久治不愈等特征,目前临床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FD在儿童中发病率逐渐增高,与患儿胃肠动力障碍,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8〕。FD患儿受疾病的困扰,身体会出现极大的不适,在治疗过程中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或其他治疗护理手段会进一步加重患儿心理抗拒,从而对患儿病情康复造成一定阻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中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中传统的遵医嘱护理和对症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临床中针对不同群体患者在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9〕。本次研究结果熊宇等〔10〕等人的类似研究结果一致。小儿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更大的特殊性,由于患儿在家庭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患病后,患儿家属也会存在较大的心理应激,因此要想改善患儿的心理和治疗态度,对患儿家属心理的引导也十分重要〔11〕。作为患儿最依赖和最信任的陪伴者,患儿家属是护理人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协助者,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向患儿家属详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和日常喜好,对患儿有了准确的了解,因此在患儿心理和情绪可能发生波动的时候,在家属的参与和协助下,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引导,从而避免和缓解了患儿情绪的较大转变和对医疗护理操作的抵抗,减轻患儿心理应激,改善患儿心理状态〔1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一对一行为干预可有效促进FD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彭雯雯等〔13〕的类似研究也显示出,一对一形式的个体化护理模式更加全面且具有人性化,一对一形式的护理干预更加注重患儿身心双方面的需求,因此会发挥出更好的护理效果。而本次研究通过一对一的行为干预,这种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在充分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患儿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全面护理干预,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FD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儿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治疗效果与患儿遵医行为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通过对患儿用药,饮食和生活行为都进行了针对性的干预,进而改善了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快速改善。王莉等〔14〕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临床中常规的护理模式将单一的护理措施运用到了所有患病群体中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因此护理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而通过一对一个体化的护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更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一对一形式的行为干预以患儿为中心,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每一位患儿的个体差异性,依据患儿在疾病各方面的不同表现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干预,从而极大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张红梅〔15〕研究也指出,通过对FD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除疾病症状和治疗外,从心理,饮食和生活等方面为患儿提供全面的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促进患儿生理和心理的改善,进而使得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一对一形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进行行为干预,可有效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提升患儿生活质量,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家属患儿心理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心理感受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