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评估框架构建研究
——基于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的传播效果评估

2023-12-05 13:00:08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展品场馆科普

荣 艳 沈 嫣

科学教育作为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不仅包含学校课堂讲授的科学课程,也涵盖其他各种学习科学的教育形式。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在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和规划外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为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重要补充[1]。科学教育的校外非正式学习的场所主要有科普场馆、科学公益组织、真实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和媒体等[2]。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学校加强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科普场馆作为重要的科学教育重要基地之一,有效的教育效果评估既能反映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能帮助机构内部自评自省,更好地发挥场馆教育功能。

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点导致其学习效果和影响难以检测。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在自由的环境下追求多维度的一种学习形式,具有个性化、碎片化、自发性和非连贯性等特点。正式教育中以学习成果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强制性考试、考核、测评,均不适用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考核评估。有效的评估能引导后续科学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发展,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对提升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评估效果、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 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主要内容

非正式科学教育能够有效地补充学校教育体系,弥补正式科学教育在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正式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其重要活动机构和教育阵地是学校的课堂[3]。非正式科学教育有着完全开放的结构,受教育者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施教者[4]。学校课堂上开展的正式科学教育,学生收获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非正式教育利用场景、设施、资源等优势,能提供更多实境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参与和动手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扩充学习渠道[5]。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推理、反思科学、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6]。

科普场馆是实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主要平台,基于科学教育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种类多元的科学教育活动。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体现包括但不限于展览展品,组织教育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表演、科学课堂,和开展科技交流如科创竞赛、科技夏(冬)令营、科普研学,以及网络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科普等。在诸多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形式中,基于展览展品展开的科学教育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教育形式,相较于科普场馆其他科学教育形式而言,其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相对固定,在教育效果的评估中变量较少,构建的评估框架简洁明了,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强。

展品是科普场馆的基本组成元素,基于展览展品的科学教育是科普场馆最有特色的基本教育活动形式。科普场馆主要通过设立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7],以增进公众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抓手,促进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精神和意识的塑造,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8]。丰富的展品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出来,是交流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功能的主要媒介[9]。

非正式科学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场景和学习方式突出个性化和开放性,其教育效果评估也需要很大的灵活性,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本文聚焦科普场馆最核心的教育载体——展览展品,以评估展览展品的教育效果为例,尝试提出一套效果评估框架,帮助衡量和监测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质量。

二、 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效果评估的影响因素

准确的评估结果需要有效的评估指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效果的影响因素决定着评估指标的构成。教育是一种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流动[10]。非正式科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传播学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的教育传播要素可分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介、受教育者。基于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本文将通过分析传播要素,确定科普场馆科学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瑞士教育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建构主义的研究中提出,主体的认知建构以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在客体结构中进行运演,从而丰富框架,实现个体知识结构的更新[11]。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学者约翰·福克(John H.Falk)和林恩·迪尔金(Lynn D.Dierking )提出了交互体验模式(th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model),他们认为观众在博物馆中体验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情境(the personal context)、社会情境(the social context)和环境情境(the physical context),为评估观众行为提供了参考指标[12]。综合上述理论,展品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展品吸引受教育者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

进一步来说,结合Borun、Gilbert、Afonso等学者的研究,在自身因素方面,展品设计中的可读性(文字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便利性(方便观看,易上手操作)、相关性(能否调动观众已有的知识)、多元性(适合不同背景的观众)和开放性(观察结果可以引起讨论)是对受教育者吸引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外部因素方面,导览讲解、配套活动和博物馆环境等都会对展品的传播效能产生影响[8]。综上,本文认为展品教育传播效果可从“吸引受教育者情况”和“有效传递信息”两个维度进行评估。

三、 有关科普场馆评估的研究梳理

(一)针对评估学理部分的梳理

1. 评估角度不同

从评估角度区分,科普场馆及展览展品的评估研究可分成观众角度和专家角度。国外学者对展览展品传播效果的研究衍生于观众研究和观众评估,因此对科普场馆展览内容的评估多从观众角度出发。如Dean提出,科普场馆展览内容的评估应当以观众的反应为重心,而不是由设计者、学者、管理者评判展览展品是否成功[13]。福克通过大量观众研究,总结出了11项影响观众在博物馆学习的关键因素(见表1)[14]。

表1 影响观众在科普场馆学习的关键因素

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展览展品的评估是综合判断,应从观众和专家两个角度出发。从观众角度得到的是后置评估,即观众在参观展览展品后,自身知识、行为、情感受到的影响,是一种显性判断;从专家角度可以对展览展品的展示方式和内容进行评估,是一种隐形判断[15,16]。教育传播效果主要是指展览展品是否以合适的形式、准确的内容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观众评估,因此从观众角度出发建立的评估框架更适用于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效果的评估。

2. 评估实施阶段不同

不同评估实施阶段通常对应着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方法。阶段评估从开始、形成中和形成后三个时段对展览目的的落实、传播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严格有效的审查机制,保障了评估质量的重要性[17]。Screven根据展品设计制作将评估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评估方法:规划阶段(前置性评估)、设计阶段(形成性评估)、制作阶段、使用阶段(总结性评估)、补救阶段(补救性评估)[18]。Miles则将展品发展分为3个阶段:规划阶段评估设计方案(前置性评估);设计阶段以临时模型来测量观众的反馈(形成性评估);制作完成阶段对展出给公众后的展品进行评估(总结性评估)[19]。Bitgood 和Shettel在前两者的理论基础上将评估分成4个阶段,分别是前置性评估、形成性评估、补救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20]。

展品的传播效果可能不是预先想到的,而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步发现,甚至是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阶段评估中的总结性评估发生在观众参观后,通过了解观众对展品参观、使用、学习效果的反馈,能更准确地确定展品的传播效能,获得展品的最终效果评估。因此,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将参照总结性评估的方法和理念用以评估科普场馆科学教育传播的效果。

(二)针对评估指标研究的梳理

1. 科普场馆综合评估的指标

(1)博物馆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

我国从2008年起先后出台、修订了《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等评估指导文件,涵盖了科普场馆综合管理、基础设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定级评估是科普场馆分级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我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共计1000分,展览的评分估值为500分,占整体评估的一半比重,可见展览的质量和效果对博物馆绩效的重要程度。其中“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下设评估项目包括影响力、展示和教育、公众服务,从公众信息获得、公众参观体验方面为科普场馆教育传播效果指标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在2022年修订的《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中,以规范管理、服务产出、社会评价、特色加分项/警示减分项为4个一级指标,主要是对科普场馆的运行状况及科普场馆和展览的成功性进行评估。其中“服务产出”一级指标涵盖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教育服务、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分值占55%,“社会评价”下设二级指标“观众反馈”和“社会影响”,分值占20%,科普场馆的教育服务功能权重十分突出。但是,从运行管理角度建立的科普场馆评估主要依赖专家意见,缺乏对观众评估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对教育效果进行单独评估。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博物馆定级和运行评估是对博物馆内的展览、教育活动、科学研究、运营管理等要素的量化评判与考核,多是从运行管理和绩效的角度关注科普场馆整体发展、科普场馆提供的服务、展览展品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仅有部分指标涉及传播效果评估。

(2)科技馆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

相较于博物馆,科技馆更加注重教育功能,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科技馆评估的核心内容。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于2012年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科技馆评级指标体系研究。该研究形成了《全国科技馆评估办法(试行)》《全国甲级科技馆评估暂行标准》《全国甲级科技馆评分细则表》,通过对科技馆基础设施与综合管理、展览及教育、展品研发及维修、学术研究、公共关系与服务五大方面的评估,将全国科技馆划分为甲级、乙级、丙级[21]。2019年中国科技馆牵头开展科技馆运行评估研究,建立了科技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该研究以教育功能为科技馆核心功能定位,提出展览教育、科研产出、服务效能3个一级指标,主要考察科技馆的运行效果[7]。佟贺丰等学者[22]提出科技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基础保障、运营绩效、社会影响3个一级指标,具体指标更倾向对绩效完成情况的评估。

综合来看,科普场馆总体评估中涉及“展览教育”“观众服务”中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传播效果,对本文拟构建的评估指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科普场馆专项评估的指标

(1)展览展品效果评估

郑念、廖红和谭岑等学者[23,24]认为,科技馆展览展品科普效果可以分成展览的教育效果、吸引力和社会效果3个方面。研究形成的指标体系建立了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功能指标(教育效果,即展品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包括展品的科学性和观众的学习体验)、管理指标(吸引力,即科普场馆的管理水平,包括展览环境和综合环境)和影响指标(社会效果,包括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该指标覆盖观众、科普场馆、社会三个维度的反馈,涵盖了影响展览效果的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

(2)博物馆教育功能评估

孔利宁和彭文提出的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做了进一步突出[25],以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博物馆教育活动为评估对象,从教育者和教育媒介角度进行评估。其指标设置以受教育者为主,从观众构成、观众停留时间、展品操作情况、学习成果和评价5个方面,对展览展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参与度、教育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为评估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3)科普展览社会效益评估

张志敏在针对科普展览巡展的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在二级指标中设置了“公众需求”(包括公众参观意愿、公众参观动机)和“对公众的影响”(包括参观人数、公众知晓度、满意度、展览效果),前者是从公众角度出发以获得公众对展览资源的需求,后者通过收集对公众的影响来评估展览效果[26],其与影响展览传播效能的公众自身因素指标和参观后的效果评估指标相对应。

(4)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评估

宋娴、胡芳等针对科学类展品传播效能评估提出指标体系模型,以展品展示形式的丰富性维度、展品对观众的吸引性维度和展品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维度为评估内容[9]。其中展品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维度考量展品对观众知识水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观众评估角度对展品传播效果评估的影响。该指标通过测评观众在参观前后获取展品信息的数量、质量和观众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来评估观众对参观经历的积极感知和展品对观众科学认知水平的影响。

(5)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评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在2008年颁布《评估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影响的框架》(FrameworkforEvaluatingImpactsofInformalScienceEducationProjects,下简称NSF项目评估框架),为其资助的非正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习项目提供了更加具体系统的评估指导。NSF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资助的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开展评估,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法、观察法等,并提交侧重项目教育效果的总结性评估报告。NSF项目评估框架从观众学习角度出发,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对观众可能产生的影响有6类,具体包括知识或理解;参与度或兴趣;态度;行为;技能;其他[27]。各项目机构提交的总结性评估报告要包括项目对观众产生的影响力类别、测量影响力的具体指标、项目实现影响的证据。

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因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标、评估角度的不同,各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国内外在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的综合评估、单项评估已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指导文件,这些研究观点和评估体系虽然对教育传播效果评估有涉及,但仍存在些许问题,如:相关评估指标较为泛化,评估仅考虑教育效果的单方面因素,不适用于非正式科学教育等。

四、 科普场馆科学教育传播效果评估框架的构建

近年来科普场馆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需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评估教育传播效能,从而进一步呈现科普场馆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发现自身问题,引领科普场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科普场馆来说,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估不仅能够了解展品是否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对未来相关展览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借鉴美国NSF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评估框架、宋娴对展览展品传播效能评估研究成果[9]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非正式科学教育传播效果评估的框架与指标体系。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非正式科学教育活动,通过建立传播效果评估框架指导评估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基于教育功能展开传播效果评估,在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上都与其他科普场馆评估有很大不同[21]。

(一)评估目标

传播效果评估的出发点是帮助科普场馆实现科学教育功能。如前文提到,非正式科学教育以“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推理、反思科学、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为目标。具体来说,科学教育的目标可划分为6个方面:对科学的兴趣与学习科学的动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科学认知方式和本质的理解;参与科学协作学习和科学交流;学习、使用科学和为科学做贡献的意识[28]。总体来说科学教育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包括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兴趣的提升、对科学态度的改变等。综上,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的教育传播效能是指能够帮助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展品参观前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兴趣和态度方面的变化。

(二)评估内容

传播效果的评估内容应包含影响传播目标达成的所有因素。以场馆展览展品为核心,科学传播的目标达成可从展品信息可见性、展品知识获得率和展品信息影响力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估。一是参观者能看到多少展品包含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参观者能正确获取多少展品所传达的知识内容,三是参观者获得的展品传播的信息对其已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力。

科学教育传播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果。综合参考NSF项目评估框架及科学教育的目标,受教育者,也就是观众,在非正式科学教育项目可能获得的学习成果有5类:知识(knowledge)、兴趣(engagement)、态度(attitude)、行为(behavior)和技能(skills)。本文认为可以将展览展品科学教育传播效果评估从两个维度展开,分别是展品吸引观众情况和展品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三)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评估体系以展品吸引观众情况和展品传递信息的有效性为评估指标体系中的2个一级指标。

展品吸引观众情况是影响传播效能的重要指标,具体又可分成展品对观众的吸引度和展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吸引度指标测量展品对观众注意力的吸引,在保证展品的放置位置、采集数据时间等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通过统计在此停留的观众数量来量化;吸引力指标分析的是观众的注意力在展品上停留的时间,可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观众平均停留时间计算。所以,展品吸引观众情况指标下设展品吸引度和展品吸引力2个二级指标。

展品传递信息的有效性体现在科学教育目标达成度,表现在展品对观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可通过测评观众学习成果来获得。测评内容包括观众参观前后获得的科学知识数量变化、兴趣变化、态度变化、行为变化和技能发展5个二级指标。

由此,基于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的非正式科学教育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初步构成(见表2)。

五、 结语

随着公民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终身学习理念为社会广泛接受,作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9]。本文聚焦于非正式科学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估,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科普场馆、展览展品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传播学理论观点,采用类似设计研究的方法,初步构建基于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的科学教育传播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在实际应用上,本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总结性评估阶段,围绕观众参观前后可测评变化程度,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传播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构建的评估框架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已有评估实践研究,从影响展览展品教育传播效能的研究结果推导出的评估框架,是初步的评估模型。且评估对象为单件展品,其吸引力受展品位置、大小、互动方式等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适用性都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行多轮修正,而评估指数和评估方法也需要在实践检验中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此外,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形式众多,不同类型的展品设计初衷、重点不同,如:科学知识的传递、科学兴趣的引发、科学技能的提升等。未来在利用本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不同展品的效果对比时,选取同类型的展品测评效果较好,或者选取单个二级指标评估结果来进行横向对比。

表2 基于科普场馆展览展品的非正式科学教育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展品场馆科普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宝藏(2022年5期)2022-08-29 12:37:46
展品被盗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