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研究

2023-12-05 14:26:28蔡瑞宝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太极拳主观幸福感

蔡瑞宝

(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高达2.7亿,到2035年,预计这一数据将达到4亿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值得高度重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深邃的健康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健身效果备受国内外健身者推崇,尤其是老年健身人群。刘祥宇等研究发现,太极拳对老年人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均有良好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1]。太极拳锻炼的心理效益主要表现在长期健心效益和短期健心效益两个方面。长期健心效益指的是长时间参加太极拳锻炼对人的稳定心理素质的影响作用,即减少抑郁,提高身体自我价值感,建立积极幸福感等作用;短期健心效益指的是一次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对老年人情绪状态和心理焦虑起到缓解作用,但不能作为评价依据。为全面观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应的影响,以主观锻炼体验问卷(SEES)、整体自尊问卷(SES)和身体自我知觉问卷(PSPP)作为测量工具,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持续时间为1年以上)进行心理因素测量,观察其太极拳锻炼的量和锻炼形式对老年群体心理效应的影响,为推进老年群体参与太极拳运动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合肥市抽取参与太极拳锻炼(一年以上)的老年人128人作为太极拳锻炼组,太极拳锻炼组老年人不能参加其他体育活动项目,分别为包河区22人、蜀山区20人、瑶海区19人、庐阳区19人、经开区18人、新站区17人和高新区13人;从合肥市抽取105人作为普通组,普通组老年人无太极拳锻炼经历,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分别为包河区19人、蜀山区17人、瑶海区16人、庐阳区15 人、经开区14 人、新站区13 人和高新区11人。

太极拳锻炼组和普通组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退休前从事职业等指标进行卡方(X2)检验,P值均大于0.05,没有显著差异。太极拳锻炼组:年龄上,60~65岁40人,66~70岁70人,71岁以上18 人,占比分别为31.25%、54.69%和14.06%;性别上,男49人、女79人,占比分别为38.28%和61.72%;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13人,高中或中专22人,初中50人,小学38人,文盲5人,占比分别为10.16%、17.19%、39.06%、29.68%和3.91%;退休前从事职业为体力劳动88人,脑力劳动40 人,占比分别为68.75%和31.25%。普通组:年龄上,60~65岁30人,66~70 岁57 人,71 岁以上18 人,占比分别为28.57%、54.29%和17.14%;性别上,男40 人、女65人,占比分别为38.10%和61.90%;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10人,高中或中专20人,初中36人,小学33人,文盲6人,占比分别为9.52%、19.05%、34.29%、31.43%和5.71%;退休前从事职业为体力劳动64人,脑力劳动41人,占比分别为60.95%和39.05%。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身体自我知觉问卷(PSPP):该量表共30道测试题组成,包括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运动能力4个分量表和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5。

整体自尊问卷(SES):该量表共10道测试题组成,每题1~4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整体自尊水平越高。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5。

主观锻炼体验问卷(SEES):该量表共12道测试题组成,每题1~7级评分,分别测量积极幸福感、心理烦劳和疲劳3个维度,每个维度由4测试题组成;得分越高,说明积极幸福感越强、心里烦劳和疲劳越严重。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5。

问卷调查时间和调查时机:太极拳锻炼组为2021年3月2日—2021年3月22日,普通组为2021年4月3日—2021年4月23日,调查时机均为老年人晨练结束后。

2.数理统计法

对合格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并录入SPSS 22.0,通过该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太极拳锻炼组与普通组老年人自尊水平和主观锻炼体验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太极拳锻炼组和普通组老年人的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可以看出,主观锻炼体验方面,两组老年人在心理烦劳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165),在积极幸福感和疲劳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整体自尊和身体自我知觉的各项指标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锻炼在提高老年人的积极幸福感、缓解疲劳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身体自尊水平和整体自尊水平,进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表1 太极拳锻炼组与普通组老年人主观锻炼体验与自尊水平的比较(M±SD)

(二)太极拳锻炼量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

1.太极拳锻炼年限对老年人心理效应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太极拳锻炼年限对老年人的主观锻炼体验、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都具有一定影响。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在身体自我知觉方面,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在锻炼年限上差异显著(P<0.05)。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参与太极拳锻炼3年以上的老年人在身体自尊各维度方面明显优于参与2年以下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P<0.05);整体自尊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61),处于临界显著状态,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参与太极拳锻炼2年以上的老年人在整体自尊上明显优于参与2年以下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P<0.05);在主观锻炼体验方面,方差分析发现太极拳锻炼年限对老年人心里烦劳和疲劳两个维度有着显著影响(P<0.05),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参与太极拳锻炼2年以上的老年人在主观锻炼体验上明显优于参与2 年以下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P<0.05)。由此可见,总体上不同太极拳锻炼年限其心理效应的各维度得分也有所不同,参与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健心效果越好,这说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需要长期参与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心理效益。

表2 太极拳锻炼年限对老年人心理效应影响一览表(M±SD)

2.每周太极拳锻炼次数对老年人心理效应的影响

通过表3数据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在身体自我知觉方面,每周太极拳锻炼次数对老年人的运动能力维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整体自尊和积极幸福感影响上P值也都在临界值附近(分别为0.069和0.081),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每周太极拳锻炼3次以上的老年人在运动能力上明显优于每周太极拳锻炼1~2次的老年人,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的老年人之间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在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自我价值感、整体自尊和积极幸福感上,每周太极拳锻炼3~4次的老年人得分明显优于太极拳锻炼1~2 次的老年人,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心理烦劳和疲劳上太极拳锻炼3~4次的老年人要优于太极拳锻炼1~2次和4次以上的老年人。从总体上来看,不同组别的老年人没有表现出每周锻炼次数越多心理效应越好的趋势,但表现出每周太极拳锻炼3~4次的老年人心理效应得分均值比每周太极拳锻炼1~2次和4次以上的要高,即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每周锻炼3~4次心理效应较好。

表3 每周太极拳锻炼次数对老年人心理效应影响比较(M±SD)

3.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对老年人心理效应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对其心理效应具有不同影响,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两个维度及整体自尊上都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在身体自尊的其他3个维度上也都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主观锻炼体验的心里烦劳和积极幸福感两个维度上亦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疲劳维度上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358)。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每次参与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的老年人心理效应影响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组别,这表明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每次锻炼时间为30~60分钟健心效益最好。

表4 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对老年人心理效应影响比较(M±SD)

(三)参与太极拳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心理效应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形式不同,对其心理效应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都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发现,“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在心理指标得分上明显优于“单独”锻炼形式和“团体组织”锻炼形式,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主观锻炼体验上,“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和“团体组织”太极拳锻炼形式在心理烦劳和积极幸福感上都明显优于“单独”锻炼形式,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三者在疲劳维度上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161),“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和“团体组织”太极拳锻炼形式在心理烦劳和积极幸福感上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在心理指标得分均值都高于“单独”锻炼形式和“团体组织”锻炼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心理效益影响较好。

表5 参与太极拳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心理效应影响的比较(M±SD)

三、讨 论

(一)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自尊水平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老年人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韩月清研究发现,参与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在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都明显优于不参与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出现显著性差异[2](P42-46)。从表1内容可以看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在身体自尊(总)和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运动能力和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得分上都明显优于普通组老年人,在整体自尊上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也明显优于普通组老年人。

主观锻炼体验主要反映参与太极拳锻炼老年人的短期健心效益,太极拳锻炼后老年人在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心理烦劳6.87±4.21、疲劳维度10.03±4.76、积极幸福感21.38±3.89)都明显优于普通组老年人参与其他体育活动的主观锻炼体验(心理烦劳7.06±4.54、疲劳维度12.59±3.98、积极幸福感17.16±3.26),由此可知,太极拳锻炼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老年人的积极幸福感,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烦劳和疲劳感。

(二)太极拳锻炼量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

太极拳锻炼量的不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则有所不同。为使老年人科学合理地参与太极拳锻炼,最大限度获得太极拳锻炼的积极体验,需要进一步研究太极拳锻炼量(锻炼年限、每周参与锻炼的次数、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等)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Leith研究发现,参与12周以上体育活动的人群在自尊水平上明显优于参与8周及以下体育活动的人群[3](P55-71)。韩月清研究发现,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多的老年人在身体自尊(总)和整体自尊上优于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少的老年人[2](P42-46)。Steptoe 等研究发现,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对心理效应具有不同影响,每次体育活动时间20~30 分钟为最佳[4]。Murphy等研究发现,每次体育锻炼时间过长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健心效应[5]。通过表4 可以看出,老年人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于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上均效果最佳,因此每次持续时间并非越长越好。Berger等研究发现,小运动强度可以提高受试者的积极心境状态,缓解消极症状[6]。高悦利研究发现,不同体育锻炼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所不同,不同的体育锻炼量各组别之间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出现差异,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出现显著差异,随着体育锻炼量的增加,主观幸福感总分也随之增加[7](P43)。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看,持久的运动强度不适合老年人。本研究也显示出太极拳锻炼量对老年人的主观锻炼体验有影响,与上述研究基本相符。另外,还表现出锻炼年限对老年人疲劳维度和心理烦劳维度有显著影响(P<0.05),参与太极拳锻炼在2年以上的老年人得分明显低于2年以下的老年人(P<0.05)。本研究在太极拳锻炼量对老年人心理效益影响上的具体结果显示:太极拳锻炼量对老年人主观锻炼体验、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锻炼年限上呈现出锻炼年限越长,健心效益越好的趋势;每周参与太极拳锻炼次数上表现出每周太极拳锻炼3~4次的老年人心理效应得分均值比每周太极拳锻炼1~2次和4次以上的要好,即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每周锻炼3~4次心理效应较好;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上呈现出每次参与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的老年人心理效应影响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组别,即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每次锻炼时间为30~60分钟健心效益较好。

(三)参与太极拳锻炼形式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对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活动可分为个体单独活动或群体活动,不同的组织形式会使参与者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交往,绝大部分参与者选择群体活动。肖建原等研究发现,参与群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8]。本研究关于参与太极拳锻炼形式上对老年人心理效益影响的结果与上述研究基本相符。Brawley研究发现,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激发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群体认同和社会强化上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参与群体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要比个体单独参与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久,更能与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9]。本研究的具体结果显示:在主观锻炼体验上,“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和“团体组织”太极拳锻炼形式在心理烦劳和积极幸福感上都明显优于“单独”锻炼形式,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上,“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在心理指标得分上明显优于“单独”锻炼形式和“团体组织”锻炼形式,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一结果显示,老年人“与朋友一起”或“团体组织”等形式参与太极拳锻炼,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改善其心境状态,使其退休后有一种归属感,同时也可以获得同伴对自己在太极拳锻炼中的积极性评价和反馈作用,以提高其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

四、结 论

合理的太极拳锻炼频率、次数和时间可以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太极拳锻炼量和锻炼形式的不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有所不同,每周坚持3~4次太极拳锻炼产生的心理效应较好,每次太极拳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产生的心理效应较好,“与朋友一起”的太极拳锻炼形式产生的心理效应较好。

依据老年人身体特点,参与太极拳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负荷、锻炼频率和持续时间上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身体健康水平进行安排,每次锻炼后要进行放松练习,形成太极拳锻炼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太极拳主观幸福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幸福感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